李新秀
(辽宁省本溪市钢铁(集团)总医院,辽宁 本溪 117000)
心肌桥近段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主要是指心肌桥患者发生的冠心病,其临床发病机制尚未明确。本研究主要是针对120例心肌桥近段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其临床特点及危险因素,以期为临床防治心肌桥近段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提供可靠依据。
1.1 一般资料:研究时间为2015年1月至2018年1月,研究对象选择就诊于我院的120例心肌桥近段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其中,男性患者62例,女性患者58例,年龄为41~78岁,平均为(63.04±14.51)岁,均确诊为心肌桥近段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且患者临床资料保存完整。
1.2 方法:对这120例心肌桥近段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分析总结心肌桥近段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临床特点,如年龄分布、性别分布等。再将心肌桥近段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作为因变量,将年龄、性别、高血压、血脂水平、Noble分级(心肌桥壁冠状动脉收缩期狭窄程度分级,可分为Ⅰ级、Ⅱ级、Ⅲ级,对应收缩期狭窄<50%、收缩期狭窄50%~75%、收缩期狭窄>75%)作为自变量,对心肌桥近段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危险因素进行Logistics线性回归分析。
1.3 统计学处理:将研究数据录入至Microsoft Office软件Excel表格中进行汇总、整理,先行单因素Logistics线性回归分析,筛选P<0.05的自变量,再将筛选出的变量纳入多因素Logistics线性回归模型中进行分析,以α=0.05作为检验水准。
2.1 心肌桥近段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临床特点分析:心肌桥近段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年龄段分布集中于老年人(≥60岁),有79例,占比65.83%,50~59岁有37例(30.83%),40~49岁有4例(3.33%);男性62例,女性58例,占比分别为51.67%、48.33%,男性与女性的发病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心绞痛发生91例,心肌梗死发生59例,心绞痛发生率、心肌梗死发生率分别为75.83%、49.17%。
2.2 心肌桥近段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危险因素分析:先行单因素Logistics线性回归分析,筛选变量,自变量中的年龄、高血压、Noble分级得出P值<0.05,将年龄、高血压、Noble分级纳入至多因素Logistics线性回归分析模型中,进一步经多因素Logistics线性回归分析后发现,心肌桥近段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危险因素主要为年龄、高血压、Noble分级。见表1~2。
表1 120例心肌桥近段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单因素分析
表2 120例心肌桥近段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多因素分析
心肌桥是一种先天性的解剖结构异常,其发生机制尚未明确,可能与胚胎时期血管发育异常有关[1]。心肌桥近段冠状动脉容易被心肌纤维束覆盖,导致冠状动脉狭窄,引发心肌缺血反应,有研究指出,心肌桥可能是导致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主要原因之一[2-4],但该研究无法明确心肌桥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机制,临床上也缺乏足够的临床证据来证实这一观点。
本研究针对心肌桥近段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发现,心肌桥近段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年龄段分布集中于老年人(≥60岁),男性与女性的发病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心绞痛发生率、心肌梗死发生率分别为75.83%、49.17%,而经Logistics线性回归分析后发现,心肌桥近段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危险因素主要为年龄、高血压、Noble分级,这提示我们心肌桥近段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发生可能受到年龄、高血压、Noble分级的影响,其中,老年患者其血管弹性减弱,发生冠状动脉病变的概率更高;高血压患者的血流阻力较大,长期以往,其冠状动脉易发生狭窄;Noble分级主要是反映心肌桥收缩期狭窄程度的指标,Noble分级越高,患者血管内壁所受应力作用越大,其冠状动脉越容易受损,容易导致内皮细胞脱落,使血小板发生聚集,引起血栓,导致冠状动脉狭窄甚至阻塞,尤其是在心脏收缩时,冠状动脉心肌桥近段往往会受到明显增高的阻力作用,导致血液正向与逆向流动交替,致使冠状动脉心肌桥近段长期处于高压力状态,导致血管内皮功能受损[5-7]。
综上所述,心肌桥近段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主要发生于老年人群,多伴有心绞痛、心肌梗死,其危险因素主要为年龄、高血压、Noble分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