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娟娟
(辽宁省朝阳市建平县医院,辽宁 朝阳 122400)
患者由于非外伤原因出现脑内血管破裂所诱发的出血就是脑出血。脑出血病情危急、发展迅速、预后疗效差,有着非常高的致死率与伤残率。如患者脑出血量非常多,将是神经内科治疗的重难点[1]。在过去,临床治疗治疗大量脑出血时通常采取开颅或保守药物治疗方法。但疗效并不理想。为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高临床治疗效率,需加强对脑出血的临床治疗。本文研究分析微创穿刺术治疗大量脑出血的临床效果。
1.1 一般资料:选我院接收的94例大量脑出血患者,入选时间为2016年4月至2017年4月。所有患者经脑部CT检查确诊为脑出血,且发病时间<72 h,出血量>30 mL。根据患者入院时间先后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患者47例,男27例,女20例,患者年龄为40~79岁,平均年龄为(59.4±7.3)岁。观察组患者47例,男28例,女19例,患者年龄为42~80岁,平均年龄为(60.1±7.5)岁。所有患者伴随程度不一的肢体症状及意识障碍。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一般性资料并无实质性差异,具有可对比性。
1.2 方法。对照组:对照组患者应用常规方法治疗,即降血压,降颅内压,维持呼吸道通畅,防治应激性溃疡,控制患者血糖水平,并维持酸碱与水电解质平衡。常规应用神经保护剂。观察组:观察组患者在内科应用微创穿刺术治疗。利用CT准确定位患者脑出血的具体位置,明确穿刺平面与穿刺点,根据图影像对血肿的中心靶点穿刺入路予以明确。在对患者进行备皮及麻醉处理后,利用电动骨钻进行穿刺,钻开颅骨、刺破硬膜后,利用颅脑引流器,将硅胶引流管插入血肿腔远端,可与血肿壁保持约0.5 cm距离。成功穿刺后,处理引流管,利用注射器吸出脑内血肿,在吸出50%~60%后,可使用等量的生理盐水冲洗血肿腔。随后留置引流管,并连接引流袋和三通阀。针对破入脑室患者,可酌情行侧脑室置管,实行侧脑室引流,清除脑室积血,患者脑脊液循环恢复后就可拔除侧脑室引流,也可行腰椎穿刺术进行脑脊液置换。术毕后闭管3~4 h后就可打开引流,每天2~3次。患者手术后的第2天可予以2~5万U尿激酶进行血肿腔清洗,以溶解残留的血肿。当血肿清除量超过90%,且没有新鲜血液流出,经CT检查无异常现象后,就可将引流器拔除。
1.3 疗效判断:判断患者临床治疗效果时依据其临床表现,包括体征缓解程度、神经缺损、病残程度以及CT检查结果综合诊断。显效:治疗后患者临床症状全部消失,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下降超过91%,并未出现病残现象,且经CT检查并无发现明显血肿;有效:治疗后患者各项症状明显改善,神经功能评分下降在17%~90%,病残程度在3级内,CT检查血肿体积明显缩小;无效:治疗前后患者的临床症状并未改善,神经功能缺损平分下降不明显,CT检查血肿体积缩小不显著。
1.4 统计学分析:使用专用统计学软件SPSS19.0对此次研究活动产生的所有数据进行处理,计数资料利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分别采用χ2检验和t检验,以判断两组数据差异性,如P<0.05表明具有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患者治疗有效率87.2%,观察组患者中治疗显效23例,有效18例,无效6例,相对比对照组患者63.8%明显较高,对照组患者治疗显效18例,有效12例,无效17例,有统计学意义(P<0.05);统计分析两组患者治疗期间产生的并发症,观察组患者明显低于对照组,对照组患者中6例消化道出血、心电图异常3例,肺部感染2例,尿路感染3例,并发症发生率为29.8%,观察组患者中消化道出血2例,心电图异常2例,肺部感染1例,尿路感染1例,并发症发生率为12.8%,两组数据差异明显(P<0.05)。
脑出血是神经科一种常见性、多发性疾病。初期阶段患者普遍存在视力降低、意识模糊、头晕、全身乏力等症状[2]。此时患者如承受强度较大的劳动或情绪激动就很容易发病,出现脑内血管破裂,诱发大量出血,导致脑神经功能受损,引起颅压升高。一旦出现这种情形,不仅会引起患者脑部功能严重损害,甚至可能会出现脑疝。如治疗不及时,就会产生不可逆的脑组织损伤,降低患者的生存质量,重者甚至危及生命。因此,确诊病情后,就需要立即展开治疗,并且治疗手段必须有效,这样才可保护患者的生命健康。保守治疗大量脑出血时,并不能直接彻底的清除患者脑内血凝块,同时也不能第一时间阻止患者血肿对脑组织的损害,保守治疗脑出血效果差,会出现较高的病死率及伤残率。在临床诊治技术不断提升的过程中,微创穿刺术的优势逐渐凸显,开始逐渐广泛应用于临床中[3]。此种方法可快速清除患者脑内血肿,并且创伤非常小,容易被患者接受,有效的弥补了开颅手术治疗的缺陷。此次研究活动充分表明,微创穿刺术治疗大量脑出血临床效果较为理想,且有助于改善患者预后。
综上所述,与常规治疗方法相对比,采取微创穿刺术治疗大量脑出血效果显著,可显著降低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可在临床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