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志伟
(辽宁省朝阳市第二医院,辽宁 朝阳 122000)
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有较高的病残率和病死率,患者病情危重,需要及时的开通血管恢复血流。PCI是指应用心导管技术来帮助患者疏通冠状动脉的管腔,从而达到及时改善患者心肌血流灌注状态的目的。应用PCI术可以帮助患者重建血运。在实施手术前需要进行药物治疗,给予患者负荷量的抗血小板药物,来保证手术指征稳定,改善患者预后,降低手术中并发症的发生。常用的有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联合,氯吡格雷起效较慢,效果稳定性较差[1]。本研究对替格瑞洛在急诊PCI治疗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疗效进行了研究分析,结果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将2017年1月至2018年2月我院急诊科收治的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92例作为研究对象,对照组46例,男性25例,女性21例,年龄40~75岁,平均年龄(59.1±8.7)岁;研究组46例,男性24例,女性22例,年龄39~73岁,平均年龄(58.6±9.2)岁。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无显著性差异(P>0.05)。患者及其家属均对研究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研究经由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同意。
1.2 方法:两组患者均接受急诊PCI治疗,在实施急诊PCI前两组均给予300 mg阿斯匹林,同时对照组给予氯吡格雷600mg,研究组给予替格瑞洛180 mg。进行急诊动脉造影,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急诊PCI治疗。术后两组均进行常规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给予氯吡格雷75 mg治疗,1天1次,研究组给予90mg替格瑞洛治疗,1天2次。
1.3 统计学方法:对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P<0.05为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患者LVEF、LVEDD水平对比:研究组治疗后的LVEF为(55.92±3.65)%,对照组治疗后的LVEF为(47.12±4.42)%,两组对比有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10.412,P=0.000)。研究组治疗后的LVEDD为(46.32±4.73)mm,对照组治疗后的LVEDD为(51.21±6.37)mm,两组对比有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4.180,P=0.000)。
2.2 两组患者不良事件发生率对比:对照组心源性猝死2例(4.3%),梗死1例(2.2%),心肌梗死1例(2.2%),支架内血栓0例(0%),不良事件发生率为8.7%;研究心源性猝死5例(10.9%),梗死3例(6.5%),心肌梗死3例(6.5%),支架内血栓2例(4.3%),不良事件发生率为28.3%,两组不良事件发生率对比,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2.739,P=0.000)。
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进行急诊PCI手术前,给予药物进行抗血小板治疗,可以减少患者冠状动脉内的血栓负荷,同时还可以减少由于支架形成的新生血栓。氯吡格雷的起效慢,但急诊PCI时间较短,在进行手术时氯吡格雷还未能起到充分的效用,增加了支架血栓的风险。替格瑞洛为P2Y12受体拮抗剂,无需肝脏进行生物转化,可以有效的抗凝血,起效相对更快,作用也较为稳定。并且替格瑞洛与P2Y12的结合是可逆的,可以降低患者出血的风险。在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的急诊PCI中,患者冠状动脉内血栓负荷较大,在置入支架后常常出现无复流的情况,这与患者心脏不良事件有很大的关联,无复流的患者更容易发生心力衰竭和危险性心律失常,病死率高于有心肌血流恢复的患者。替格瑞洛起效迅速,能够快速的使患者凝聚的血小板团块分散,防止患者体内微血栓的脱落和形成,预防微栓塞,并且可以减少患者血栓负荷,促进患者冠状动脉更快的恢复血流灌注。术后心肌梗死的复发和支架血栓对患者的预后有很大的影响,替格瑞洛具有更良好的抗血小板效果,可以有效改善支架血栓情况[2]。
本研究中研究组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在接受急诊PCI前给予阿司匹林联合替格瑞洛,患者在治疗后的LVEF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LVEDD水平对比对照组降低的更加明显,并且研究组患者在治疗后发生不良事件的概率和对照组相比更加的低。研究结果显示,在急诊PCI术前使用替格瑞洛联合阿司匹林的效果优于氯吡格雷和阿司匹林的配合使用,有很好的临床疗效,且患者不良事件发生少。
综上所述,应用替格瑞洛配合急诊PCI治疗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的患者有较好的 临床疗效,患者不良反应事件发生率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