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 婷
(深圳市宝安人民医院 消化内科,广东 深圳 518101)
胃癌是临床中常见的消化系统肿瘤,多数胃癌属于腺癌,早期可无症状,部分患者出现嗳气、上腹部不适等非特异性症状,常与其他胃慢性疾病症状相似,易被忽视,导致胃癌早期诊断率较低,从而使患者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期[1]。因此,进行胃癌早期诊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胃蛋白酶原检测、粪便隐血试验是临床中常用的检测方法,内镜窄带成像技术(NBI)是近年发展起来的新型技术,可将胃黏膜表明细微结构清晰呈现出来[2]。本文将探讨分析内镜窄带成像技术联合粪便隐血试验、胃蛋白酶原检测诊断胃癌的临床价值,具体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选择2013年1月至2018年1月,于我院消化内科门诊、住院部就诊及体检科常规体检人群600例,600例研究对象中,男性364例,女性236例,平均年龄(61.23±4.59)岁,排除标准:合并其他严重疾病者;精神障碍者。
1.2 方法:具体检测步骤如下,所有研究对象均抽取空腹血4~5 mL,于2 h内对血浆进行分离,将分离后得到的血清置于-20 ℃中保存,采用酶联免疫法对血清PGI、PGⅡ进行测定,计算得出PGI、PGⅡ,对检测阳性者行粪便隐血试验检测,收集患者粪便制作标本,采用化学法进行定性试验,加入试剂3 min内不显色表示阴性,对所有患者行内镜检查,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患者进行肉眼活检,实验组患者在NBI引导下活检,具体操作如下:采用GIF-H260Z放大胃镜和EVIS260系统进行检查,20 min前给予患者二甲硅油乳剂加水口服,10 min前给予患者盐酸利多卡因胶浆口服,于普通白光下观察胃黏膜,发现病灶后切换至NBI模式,对胃黏膜细微形态、病灶进行详细观察,对疑似病灶区用清水、二甲硅油散冲洗胃黏膜表明污物,NBI-ME指导靶向活检,在可疑病变区取1~3块组织,固定于甲醛溶液,切片后行HE染色,由病理医师阅片后作出诊断。
1.3 观察指标:对比各疾病PG值,粪便潜血阳性患者胃癌进展期诊断率、PG联合粪便潜血胃癌诊断率和NBI对胃癌前病变的诊断率,并对数据进行分析统计。
2.1 两组患者PG值对比:PGI值对比:慢性浅表性胃炎对照组患者(112.34±23.31)μg/L,实验组(109.46±21.45)μg/L;慢性萎缩性胃炎对照组(85.52±15.48)μg/L,实验组(84.45±16.12)μg/L;不典型增生对照组(66.45±14.46)μg/L,实验组(67.48±15.41)μg/L;胃恶性溃疡对照组(62.78±13.45)μg/L,实验组(63.97±13.65)μg/L;进展期胃癌对照组(50.14±20.14)μg/L,实验组(51.46±20.64)μg/L;PGⅡ值对比:慢性浅表性胃炎对照组患者(24.21±9.45)μg/L,实验组(25.14±9.84)μg/L;慢性萎缩性胃炎对照组(20.98±10.48)μg/L,实验组(20.78±10.12)μg/L;不典型增生对照组(22.14±9.65)μg/L,实验组(22.65±9.47)μg/L;胃恶性溃疡对照组(23.32±11.89)μg/L,实验组(23.78±11.65)μg/L;进展期胃癌对照组(23.56±12.74)μg/L,实验组(23.78±12.84)μg/L。进展性胃癌、癌前病变(不典型增生、胃恶性溃疡)者PGI值均低于慢性浅表性胃炎和慢性萎缩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PGI值低于慢性浅表性胃炎,PGⅡ各组疾病无差异。
2.2 粪便潜血阳性患者胃癌进展期诊断率:600例研究对象中,进展期胃癌患者80例,粪便潜血阳性者124例,粪便潜血阳性患者胃癌进展期诊断率为64.5%。
2.3 PG联合粪便潜血胃癌诊断率:600例研究对象中,进展期胃癌患者80例,PG联合粪便潜血胃癌诊断出进展期胃癌76例,PG联合粪便潜血胃癌诊断率为95%。
2.4 NBI对胃癌前病变的诊断率:600例研究对象中,不典型增生患者42例、胃恶性溃疡患者36例,癌前病变患者共78例,NBI下诊断出癌前病变76例,NBI对胃癌前病变的诊断率为97.44%。
本研究结果显示,进展性胃癌、癌前病变(不典型增生、胃恶性溃疡)者PGI值均低于慢性浅表性胃炎和慢性萎缩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PGI值低于慢性浅表性胃炎,PGⅡ各组疾病无差异。粪便潜血阳性患者胃癌进展期诊断率为64.5%,PG联合粪便潜血胃癌诊断率为95%,NBI对胃癌前病变的诊断率为97.44%。
综上所述,PGI值对疾病进展的诊断有重要意义,同时采用胃蛋白酶原检测与粪便隐血试验检测后行内镜窄带成像技术下检查可有效提高胃癌诊断率[3],临床使用价值高,值得临床应用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