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 丹
(辽宁省辽阳市中心医院,辽宁 辽阳 111000)
糖尿病为胰岛素不足或胰岛素效用不足造成,属慢性代谢性疾病,临床尚无根治手段,相关研究中指出此病发生于生活方式存在一定联系,患者发病后往往伴有肥胖、血脂异常等并发症。临床根据糖尿病患者年龄划分为1型与2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患者为大部分,占比85%以上[1]。2型糖尿病特点主要为胰高糖素、胰岛素抵抗不受抑制,β细胞功能下降导致血糖升高,随着病情发展从而出现各种并发症[2]。本研究中应用二甲双胍联合利拉鲁肽对46例病患实施治疗后取得满意效果,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集合我院2016年8月至2017年8月收治的92例2TDM伴肥胖症患者,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对照组46例,男25例,女21例,年龄24~70岁,平均年龄(46.47±3.54)岁;观察组46例,男24例,女22例,年龄25~69岁,平均年龄(46.51±3.28)岁.所有患者均符合2型糖尿病相关诊断标准,均对本次研究知情且自愿参与,排除严重脏器功能不全以及妊娠和哺乳期妇女。组间基线资料对照,P>0.05,可比较。
1.2 方法:两组均给予糖尿病健康教育,对其饮食、运动进行指导。对照组在此基础上应用盐酸二甲双胍片(北京双鹤现代医药技术有限责任公司,国药准字H11020908)治疗,0.25克/次,3次/天,根据患者血糖控制效果逐渐增加剂量至1.5 g/d;观察组在二甲双胍基础上采用利拉鲁肽注射液进行皮下注射,利拉鲁肽起始剂量为0.6 mg/d,1次/天,逐步调整剂量至1.8 mg/d,两组均治疗12周。
1.3 观察指标:治疗前后分别检测患者FPG(空腹血糖)、2hPG(餐后2 h血糖)。FPG正常值在3.9~6.1 mmol/L,2hPG正常值≤7.8 mmol/L。记录两组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组间对照不良反应发生率。
1.4 统计学方法:将本研究结果数据纳入SPSS19.0统计学软件中分析,计数资料采用例数和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1 组间血糖指标对比:治疗前组间FPG、2hPG水平对照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FPG水平为(6.19±1.52)mmol/L显著低于对照组FPG水平(7.68±1.29)mmol/L(t=4.954,P=0.000<0.05);观察组2hPG水平为(7.81±1.49)mmol/L显著低于对照组(9.02±2.01)mmol/L(t=3.280,P=0.002<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2 组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对比: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52%(3/46),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70%(4/46),组间对照无显著差异(χ2=0.155,P=0.694)。
糖尿病为临床常见慢性病,随着人们生活方式以及生活质量的不断改变,该病发病率呈逐渐上升的趋势,受社会各界广泛关注[3]。相关研究指出,肥胖为糖尿病诱发因素之一,T2DM发病率与肥胖呈正相关,高度肥胖患者T2DM发病率约为正常人的20倍,因此在2型糖尿病合并肥胖症治疗中需要在控制血糖水平的同时进行饮食指导从而控制患者体质量。
二甲双胍是一种双胍类降糖口服药物,具有显著的减少胰岛素抵抗力和控制体质量效果,被广泛应用于治疗肥胖T2DM。此外,二甲双胍可通过无氧降解以降低血糖水平,并且一直肝糖原异生,还可促进胰岛素同受体结合从而改善机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利拉鲁肽是一种人胰高糖素样肽类似物,能促进胰腺β细胞分泌胰岛素,并抑制α细胞分泌出胰高血糖素,继而获得良好地血糖控制效果[4]。临床应用中患者服药后还可减缓胃排空,减轻饥饿感,达到控制食物摄入量,进一步控制其体质量的效果。本研究中治疗前后观察组FPG、2hPG水平改善程度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组间不良反应对照无明显差异(P>0.05),我们认为与二甲双胍联合利拉鲁肽具有良好的血糖控制效果有关。
综上所述,在二甲双胍的基础上加用利拉鲁肽治疗2型糖尿病伴肥胖具有显著的血糖控制效果,安全性高,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