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英翻译中的文化移植现象及策略探讨

2019-01-07 07:49苏秀云
福建茶叶 2019年3期
关键词:源语宗教信仰译者

苏秀云

(牡丹江师范学院,黑龙江牡丹江 157011)

翻译是国际间跨文化交流的主要途径。翻译的过程是语言的中转换过程,也是文化的交流与移植的过程。美国著名的语言学家、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Eugene Nida)曾说:“文化之间的差异比语言结构之间的差异给译者带来更多和更严重的复杂情况”。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不可单纯采用等值翻译的方式,应关注文化差异因素,合理利用各种有效的手段,妥善处理文化移植问题,确保通过翻译实现原意的准确传达。

1 文化移植

文化移植一般在翻译领域提到较多。其中,文化即为不同民族所具备的历史变迁、风俗习惯、风土人情等等,也包括一个民族的心理特征、思维方式以及审美偏好等等。在翻译领域中,所谓文化移植是将源文化中蕴含的一些信息,通过合适的途径保真的迁移到另外一种文化环境之中,并确保蕴含的信息内涵得以保留。我们也可以理解为是在长期的生产生活过程中,每个地区的人们会受到自然环境、民风民俗、信仰习惯等多项因素的影响,经过时间的洗礼、历史的沉淀,形成了与众不同的文化特色,当另一个地区的固有文化依托于某种媒介进入这一地区以后,新的文化也会传递过来,这就是文化移植。在文化的对外传播过程中,翻译成为最重要的途径,如果一个地区的文化传递到另一个地区,而且文化所蕴含的信息能够继续运行,也是一种“文化移植”。为了使源语中的文化内涵得到传播,译者必须要创造有利条件在源语与译语中找到文化平衡,既要准确无误地描述源语的文化信息,也要从中提炼出文化内涵,还要顾及受众的理解能力,避免文化冲突。

2 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具体表现

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不可单纯关注语言之间的转换,应更多地关注语言背后所隐藏的源于文化差异层面的不同,更为准确地需求源语与译语中找到文化平衡。中西方文化的差异集中体现在生存环境、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方面。具体如下:

2.1 生存环境差异

不同的生存环境、地域特征均会对文化形式造成一定的影响。同时,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下,其语言作为文化的载体,也必然会承载着一些源自文化层面的特色,形成特定的表达方式。西方国家中,以英国最为典型。英国人所生存的环境,四面环海,且海成为其生活中不可缺失的一部分。无论是在英国的文学作品中,还是其他艺术形式中,均会不同程度地涉及到海。我们姑且可以称其为“海文化”。在语言中,一些与海相关个词语用法也印证了这一点。例如,在汉语中我们经常会说道“天涯何处无芳草”,而英国则习惯借助海及海中的生物来表达,即there are plenty more fish in the sea。英国人的生存环境离不开海,且航海也为其带来了快速发展。与英国人不同,中国人长期以来以农耕文化为主,在语言运用层面,较多的会巧借一些动物、植物来表达寓意。当我们表达经历困境的更容易知道一个人的实力时,我们经常会用这样一句俗语“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这与中国人生存环境以及由此形成的农耕文化有着密切的关联,但是在英国人眼中则不然,他们习惯用与海相关的词语表达,即这样表达:“A good sailor is not known when the sea is calm and water is fair”。很显然,由生存环境所引发的文化层面的差异,对中西方人语言及用词习惯等均造成一定的影响。因此,在翻译中应给予特别关注。

2.2 宗教信仰差异

除生存环境外,中西方人在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层面也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一个民族的宗教信仰,风俗习惯在一定程度上展现出了这个名族的文化特色。不同民族其追求的事物以及相关禁忌等均存在差异。在中国,信仰佛教的人居多,故而在汉语语言中经常会见到与佛相关的词汇,例如借花献佛等。西方国家信仰的宗教以基督教为主,诵读圣经。在语言层面也有着突出的体现。例如,经常会引用圣经中的一些人物、典故、谚语等,例如经常会出现很多与GOD相关的词语。对中国人而言,如果并非信奉基督教,且对圣经知之甚少,则会较大程度上无法理解其中的一些特定含义。中国国土辽阔,民族众多,宗教信仰以否教为主,但也分布着包括道教、基督教在内的多种宗教信仰。在中国文化中,我们通常说自己是龙的传人。龙在中国人的心中的地位是至高无上的,不可替代的。但是,在西方人的眼中,龙则是罪恶的象征。显然,从这个角度来看,中西方文化中存在着一些显著的差异。

3 文化移植视角下的中英翻译策略

翻译是一种典型的文化移植活动,如果不能为源语中的每一个词汇都找到与之相对应的词汇,或是与之承载着同样文化信息的表达方式,就会造成文化空缺,甚至会引发文化冲突。这就向翻译人员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要根据文化符号的内涵,灵活选择适宜的文化移植策略。具体如下:

3.1 对等移植

文化差异的存在,给翻译工作设置了重重障碍,带来了更多更复杂的情况,这就需要译者广泛了解中西方文化背景,提高自身语言修养,准确把握语言内涵,努力寻求文化对等。唯有如此,才能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源语的文化色彩,使读者产生与作者同样的感受。文化对等是翻译理论中最核心的内容,是衡量翻译质量的重要标准,但是绝对的等值是不存在的,只能强调以两种同样的形式进行表达,将原文中文化信息的损失控制在最低范围,完整地传递源语的文化情味。

如,在翻译过程中遇到“茶壶”一词,能从英文中找到对应的词汇“teapot”,伴随着时代变迁与科技进步,茶壶也历经了千百年的发展历程,在设计过程中融入了大量现代元素,种类越来越多,造型越来越奇特。但无论茶壶的外形发生了怎样的改变,但“茶壶”与“teapot”都是指泡茶与斟茶的器皿,这就可以采取对等移植的策略。

3.2 阐释移植

长期以来,人们对译者提出了近乎苛刻的要求,要求他们像玻璃一样透明,让读者感受不到面前的文章曾经被翻译过。从某种意义上讲,译者先要扮演读者的角色,翻译活动的前提就是先要对文本进行阐释,在源语与译入语之间找到契合点,通过解释文化现象、增加信息注释、转换表达形式等方式来传递源语的文化内涵。所以,阐释应该贯穿于整个翻译过程,尤其是在文学翻译当中,得到了极为广泛的应用。

在中国封建社会中,有一种奇特的婚姻风俗十分流行,由此产生过一个特殊的名词,即“童养媳”,就是将年幼的女童送到别人家抚养,待到成年以后就正式成为人家的儿媳,这是一种独特的中国文化现象,与东南亚国家的“童婚”现象存在着本质上的区别。如果简单地将“童养媳”翻译成“child bride”,很容易使西方读者产生误解,错误地将其理解为“童婚”。在中国,童养媳就是指某户人家收养的女童,长大后名正言顺地成为自己家的儿媳妇,这就需要及时补充文化信息,将其译为“He adopted a girl for his son as the future-wife”。在翻译过程中,阐释移植发挥出桥梁与枢纽的作用,能有效消除两种语言的歧义,更加准确地表达源语的文化内涵,为读者无障碍地阅读与理解提供保障。

3.3 替代移植

在翻译过程中,经常会遇到源语与译入语出现文化不对等的情况,存在着一定的文化空白,要想使这一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就要努力找到能对源语进行替代的语言与方式。这就向译者提出了新的要求,不必过于苛求文化移植的对等,而求最合适。因此,译者先要对原文的文化背景产生透彻的理解,在欣赏与理解原文的基础上,从译入语中找到负载同样或相似意义的词汇,高质量地完成英汉互译工作。

在中国,几岁顽童都能理解“胆小如鼠”这个成语的意思,这是一个贬义词语,是指一个人的胆子非常小,像老鼠一样做事思前想后、畏首畏尾。但如果将其翻译成“as timid as a mouse”,就会给西方读者造成理解障碍,因为在西方文化中,胆子最小的动物是兔子,而并非老鼠。因此,翻译“胆小如鼠”这个成语时,对外移植需要采用“兔子”这一意象,将其翻译为“as timid as a rabbit”,英语国家的读者就能理解究竟何种程度的胆小才能称得上是“胆小如鼠”。

一般而言,文化空缺不仅会影响到语义连贯,而且还会影响到读者对整篇文章的理解,替代移植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最佳途径,能准确无误地向受众传递文化内涵,使跨文化交流更加顺畅。

4 结语

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是表达思想、传递感情的工具,但在长期的生产与生活过程中,由于中西方的生态环境、风俗习惯、价值取向、宗教信仰等不尽相同,对同一种概念或事物的理解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词汇语义也被赋予独特的文化内涵。在中英翻译过程中,每一位翻译人员都要意识到,自己工作的价值就是要使更多读者对原文所描述的其他民族的文化生活、风土人情产生足够的了解。在转换语言时,也要积极采用各种补偿手段,要尽量保留原语的国情特色与民族风格,成功地移植异域文化,以多种途径来展现其民族文化、思维特征、宗教信仰,达到准确有效传递信息的目的。所以,翻译人员要努力提高专业素养,既要透彻理解原文内涵,也要考虑中西方文化差异,以此来提升译文的文化底蕴,又能为读者的理解提供方便。

猜你喜欢
源语宗教信仰译者
重审中国宗教信仰缺失论——兼谈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宗教观
论新闻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
光华呈爱日 仁寿遍和风 从寿康宫佛堂内部陈设看崇庆皇太后多元的宗教信仰
英文摘要
释义理论指导下的口译教学新模式探究
英文摘要
英文摘要
关于卡特福德翻译理论的思考
英语翻译中悖论的发现与理解
源语概念对英语专业学生隐喻词汇习得的影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