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张金鹏(农业农村部畜牧兽医局监测信息处)
为了解掌握疫情影响下能繁母猪变动情况,笔者于2月20~22日赴广东阳江阳东区、江门鹤山市、佛山三水区进行实地调研。通过核实定点监测数据,与省、市、县、乡各级畜牧部门同志、基层统计员以及养殖场户座谈走访,对广东省数据变动情况及原因有了初步结论。总体看,广东生猪及能繁母猪存栏降幅显著,主要受非洲猪瘟、环保压力、地方政府主动减栏等因素影响,下一步稳定生猪产能亟需创新思路、多措并举。
据农业农村部监测,2019年1月广东能繁母猪数量同比降26%。其中,降幅较大的监测点主要是阳江阳东区东安镇(降幅81%)、江门鹤山市南靖村(降幅81%)和佛山三水区竹山镇(降幅71%)等。通过实地调研核查,确认上述降幅均属实。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四方面。
1.受环保整治影响造成大幅减栏。2018年1月江门鹤山市雅瑶镇南靖村能繁母猪存栏10649头,今年1月存栏仅2048头。据雅瑶镇统计员李德昌介绍,南靖村是该镇的传统生猪养殖村,存栏量始终较大。但自环保督查开始,雅瑶河被列为黑臭水体,当地环保部门将其归结为养殖污染排放,要求所有养殖场必须完成整治。特别是去年6月环保督查回头看以来,拆迁力度逐渐加大,南靖村养殖户从2018年1月的277户降到目前的9户,其余已全部拆除,造成了能繁母猪养殖量的断崖式下跌。
2.受非洲猪瘟疫情影响生产周转不畅造成大幅减栏。在鹤山市调研了解到,保留的养殖户受非洲猪瘟疫情影响,生产周转普遍不畅,补栏积极性明显不高。据鹤山市雅盛农牧有限公司的林欣盛反映,公司目前生猪存栏3732头,能繁母猪只有365头,较去年同期减少6成以上。他说,虽然他很看好今年养猪行情,但现有生猪由于检疫证难开无法正常周转,无法也不想补栏。第一,当前疫情防控要求检测合格方可出栏,目前整个鹤山市只有一个检测点,他电话咨询多次,对方均表示目前检测量也满,无法再接受送检。第二,非洲猪瘟疫情以来,公司采购消毒设备、药剂、增加门卫等,使得生产总成本至少增加10%,当前广东省生猪价格始终低迷,养仔猪没有效益。综合考量下,还是决定继续减栏。
3.地方政府从高质量发展出发主动减栏。佛山三水区是传统养猪大县,但近年来生猪和能繁母猪存栏降幅明显。调研中三水区农林局有关同志介绍,近年来佛山市为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对生猪养殖加大了清理淘汰力度,一方面,按照《广东省生猪生产发展规划(2015—2020年)》,三水区到2020年生猪存栏额度只有46.5万头,而截至2018年底生猪存栏仍超过60万头,要按时完成任务必须坚持“只出不进”,持续清理产能;另一方面,为推进环保整治,加强非洲猪瘟疫情防控,加大了泔水养猪场清理力度,疫情发生以来共清理淘汰泔水养猪场586家,降低生猪存栏26万头。下一步,计划于今年5月前,加快淘汰母猪,同时将生猪存栏1000头以下养殖场全部清空。
1.顺应基层对疫情处置的期待。调研中,养殖户普遍反映,非洲猪瘟疫情虽然可怕,但毕竟不是人畜共患病,最坏的情况就是财产损失。基层干部也讲,疫情防控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服务于生猪生产。诚然,上述观点有不完善之处,未充分考虑疫情定植对我国生猪养殖产业的长期影响。但不可忽视的是,当前部分地区的疫情处置方式,确实一定程度上干扰了养殖户正常的生产流通秩序,造成养殖场户无法养、不敢养、不想养,压力山大、如履薄冰。大家纷纷建议,能否根据疫情发展形势,适当降低非洲猪瘟疫情防控级别,参考猪瘟、蓝耳病等疫情处置,把疫情防控的主动权留给养殖场户,避免舆论过度关注,通过政府补贴方式弥补养殖场户正常生产的防疫成本。
2.创新机制调动地方政府积极性。对地方政府而言,养猪业属于低端产业,不但没有税收,还要承担环保与防疫责任,随时有被问责的风险,发展动力明显不足。因此,很多地方趁着环保风暴和非洲猪瘟疫情防控,加速清理淘汰养殖场,实现“腾笼换鸟”。从中央层面考虑,要稳定基础产能,保障生猪有效供给,打破地方政府对养猪业的“负面印象”刻不容缓。对此,能否参考碳排放交易机制,在科学核定出各省区地级市生猪自给量的基础上,研究出台管理考核办法,一方面,通过“菜篮子”市长负责制,压实地方的自给责任;另一方面,探索在分区防控区域内,研究建立各地市间生猪自给量指标的流通机制,让养猪的地方有钱赚,从而调动地方政府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