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心身医学角度论艾灸背俞穴治疗便溏

2019-01-07 02:50晶,孙
中国民间疗法 2019年20期
关键词:心身俞穴脾虚

卢 晶,孙 莉

(内蒙古自治区乌海市蒙中医院,内蒙古 乌海016000)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及生活节奏的加快,脑力劳动已经成为主要的劳动形式,各种社会压力都会导致情绪不稳,而情志因素是目前临床非常重要的致病因素[1]。笔者在消化内科工作20余年,发现心身医学在脾胃病治疗中具有越来越重要的影响,并通过对艾灸疗法的不断探索,发现艾灸背俞穴与由情志导致的便溏有明显的相关性,艾灸背俞穴可通过舒缓情志加强治疗效果,缓解患者情绪,促进心身健康。

1 便溏与心身医学的关系

便溏指大便不成形,形态似溏泥,临床一般指排便次数增多或不增多,伴或不伴排不尽感、黏腻不爽的疾病。其主要病机为脾虚,脾胃纳化失调,水湿内停,致小肠清浊不分,混杂而下,并走大肠发为便溏。西医认为,便溏属于功能性疾病,起病缓慢,间歇发作,病程长,但全身健康状况不受影响,症状的出现或加重常与精神因素或应激状态有关,精神心理刺激可通过自主神经、脑-肠轴,促进下丘脑释放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因子,促进结肠运动、黏膜通透性增加、黏液分泌及炎性介质的释放,诱发便溏患者的症状。患者常常白天明显,夜间睡眠后减轻。身体的不适也会外发为负面情绪,患者常伴有情绪抑郁、焦虑、烦躁不安等。西医主要采取对症处理,但疗效不甚理想,易反复发作,使患者深受疾病困扰,进而又加重病情发展。

中医认为情绪与便溏的发生、发展、治疗、康复密切相关。陈无择《三因极一病证方论·泄渴叙论》中云:“喜则散,怒则激,忧则聚,惊则动,脏气隔绝,精神夺散,必致溏泄。”中医将便溏分为脾胃虚弱、脾虚湿盛、肝脾不调、肝郁气滞等证型,多数患者伴有胃部烧灼感、恶心、呕吐等上胃肠道症状。笔者通过多年临床观察发现,社会压力、情绪刺激首先损伤肝脏,忧思伤脾,波及心、肺,日久及肾。脾胃虚弱者多见长期情绪抑郁、多疑、悲观,日久脾虚木乘,气机壅滞,水湿内停;肝旺者多见平素性急、易怒、烦躁,日久肝旺克脾土,脾虚不能固摄津液,津液耗伤,心肝阴虚,逐渐出现阴虚证候[2],脾胃纳化失调,致使小肠清浊不分,混杂而下,并走大肠,发为便溏。

2 艾灸背腧穴与心身医学的关系

艾灸最早记载于《足臂十一脉灸经》。《黄帝内经》言:“针所不为,灸之所宜。”《医学入门》云:“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艾灸通过艾火的热力渗透肌肤,可以温通经络、行气活血、祛湿逐寒、温经止痛、平衡阴阳、促进血液循环、调整脏腑功能、促进机体新陈代谢、增强抵抗力,具有有病治病、未病防治、无病养生的作用。

《本草纲目》云:“艾叶,生则微苦太辛,熟则微辛太苦……温中开郁,调经安胎……能透诸经而除百病。”说明艾叶具有广泛的治疗作用。书中记载的“温中开郁”更是为艾灸治疗身心疾患提供了理论依据。

现代医学研究也证实了艾灸背俞穴对心身情志存在客观的影响。艾灸可以通过对背俞穴的良性刺激双向调节内分泌、神经、免疫等;脑-肠轴系统可以调节5-羟色胺、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等因子的分泌,而5-羟色胺、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等神经递质不仅直接参与肠蠕动调节及疼痛的感知,对情绪与认知的调控也具有重要作用,为艾灸从精神心理(脑)方面治疗便溏(肠)提供客观依据[3]。其次,灸热的良性刺激可以安抚高级神经中枢,增强高级神经中枢的整合、调节功能,使情绪得到疏泄,心身平衡恢复,艾灸背俞穴的能量随灸热传入机体,这种温热而持久的灸热也有助于安抚患者不良情绪。此外,艾灸治疗慢性疾病无毒副作用,安全性高,费用较低,同样可以降低患者的心理负担,减轻情志积郁,缓解病情。

3 病案举隅

(1)患者,女,60岁,2018年1月20日就诊,自诉42岁分娩时“受凉感冒”,体质虚弱。患者平素怕冷,情绪低落。常因“感冒”出入各家医院,着凉或进食生冷食物、药物时出现腹部不适、便溏。查体及完善各项辅助检查后,西医诊断为“肠易激综合征”,口服蒙脱石散、双歧杆菌乳杆菌三联活菌片、复方阿嗪米特肠溶片等药物后效果不佳。遂求中医诊治,但拒绝口服中药。现症见:食少腹胀,喜叹息,神疲乏力,胃痛隐隐,畏寒喜暖,口淡不渴,四肢不温,大便稀溏。舌淡胖嫩,舌苔白润,脉沉迟。辨证为脾胃虚寒。此系脾胃阳气虚衰,阴寒内盛,脾虚失运,胃失和降,治宜温中健脾,理气散寒。以艾灸箱灸膈俞、胃脘下俞、肝俞、胆俞、脾俞、胃俞、三焦俞、肾俞、气海俞、大肠俞。每周3次,每次20 min。艾灸4周。2018年2月18日二诊:自觉胸、腹、腰背部温热,乏力减轻,食欲好转,精神状态有所改善,大便开始出现成形软便,多数仍为便溏。再行艾灸8周,每周2次。2018年4月15日三诊:患者大便成形,每日1~2次,至今未复发。

(2)患者,男,35岁,2018年4月5日初次就诊,患者反复便溏2年。平素性急易怒,常于发怒后出现胸胁胀满窜痛,下腹部有坠胀感,里急后重,大便量少黏腻,肛门口有烧灼感。近2个月工作压力大,与同事争执后即有便欲。经各家医院反复检查胃肠镜、甲状腺、肝肾功能等均未见异常。求诊中医,拒绝口服中药。现症见:面色暗红,舌红少津,苔薄白,脉弦。辨证为肝气乘脾。此系肝气不疏,横逆犯脾,脾失健运。治宜抑肝扶脾。以艾灸箱灸脾俞、胃俞、三焦俞、肾俞、大肠俞。每周3次,每次20 min,艾灸4周。2018年5月10日二诊:可以与同事和谐相处,便溏好转,排便次数明显减少,里急后重感消失。再行艾灸4周,每周2次。2018年6月11日回访:患者诉大便成形,每日1次,至今未复发,完全治愈。

按语:上述患者均有便溏病史,完善相关检查未见明显异常,予以常规治疗效果不佳,笔者给予艾灸背俞穴。背俞穴位于膀胱经上,左右各12穴,共24穴,五脏六腑之气由此转输,故有调整脏腑气机、疏通经络、行气活血的功效。现代医学通过解剖研究发现,刺激背俞穴可通过机体的神经及体液调节,促使交感神经末梢释放化学介质,从而调节情志,治疗身心疾患[4]。患者心身健康改善后,便溏等症状自然改善,同时艾灸背俞穴还可以通过温中补虚,调节自主神经,从而改善脏腑功能。

4 小结

情志对机体健康有明显影响,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各种压力可能引发心身疾病,笔者在临床工作中发现便溏与心身医学密切相关。脾胃运化失调,致使小肠清浊不分,混杂而下,并走大肠,则发作便溏。情志不畅,致内脏功能失调及气血经络失和是便溏的主要病机[5]。背俞穴是脏腑经气输注于背腰部的腧穴,艾灸背俞穴治疗便溏疗效显著,不良反应少,费用较低;同时艾灸本身具有回阳、温补的作用,可以温暖肠道,复苏阳气,疏解情志,对便溏的病机有针对性作用。

猜你喜欢
心身俞穴脾虚
补中益气汤体内外对脾虚证两种特征菌数量的影响
我受够了!
拔罐治疗脂肪肝
前言
——绿色心身治疗技术在老年心身疾病中的运用
用脑过度揉揉后腰
浅谈对心身医学的几点认识
中医推拿法提高宝宝免疫力
为什么那么多人“脾虚”
脾虚表现的五大症状不可不知
敦煌本《新集备急灸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