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胜欧
一、课间的事
“李老师,我的矿泉水不见了!”小恩气呼呼地跑进了办公室。
“体育课前,我买了一瓶矿泉水,放在自己抽屉里,刚才我去拿,没了,肯定是谁偷了!
小恩正说着,又有好几个学生急匆匆地跑进来,向我投诉,自己放在课桌上的矿泉水不翼而飞了。
小罗跑进来说:“老師我看见小吴拿了他们的水……”
中午放学后,我在教室门口等到了背着书包回家的小吴,把早上的矿泉水事件好好问一问。结果是:
小吴的父母离异,妈妈一个人带着他来到温州,家里经济非常拮据。小吴懂事,从来不向妈妈伸手要零用钱。但是孩子毕竟是孩子,看着其他同学经常买着买那,小吴看着眼馋。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得知空的塑料瓶能换钱,于是每天放学回家的路上就遍地寻找塑料瓶子,等到一定的数量,就拿到废品收购站换零用钱花。今天早上,上完体育课他第一个进教室,无意间发现有好几瓶矿泉水放在桌上,趁着没人,就把水都到在了教室走廊外的花坛里,把矿泉水瓶据为了己有。
二、课堂简录
经过一番深思熟虑,我决定给全班的孩子上一堂品德教育课。
课一开始我给孩子们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一天,妈妈不在家,一个小孩为了帮妈妈减轻负担,决定在妈妈回来之前收拾好房间,但一不小心就打碎了妈妈的一个心爱的杯子;另一个小朋友也独自在家,但他是为了偷吃妈妈平时不让他多吃的糖果,打碎了杯子。
随后提出了三个问题进行讨论:
①、如果你是妈妈,你会批评哪一个孩子,为什么?
②、假如两个孩子都被妈妈批评了,他们谁会感觉更委屈,为什么?
③、你觉得谁的做法是可以得到原谅的,为什么?
故事引发了孩子激烈的争论。教室里一时叽叽喳喳像炸开了锅。
紧接着,我问:“那么,大家有没有遇到过好心办错事,挨指责,遭冤枉的事呢!”
小苏站起来说自己曾经因为帮同学做值日晚了,又没有打电话回家,被爸爸狠狠地训了一顿,觉得特委屈。小磊说自己曾经因为动手制止上课做小动作的同学,而被老师误认为上课打架,惨遭批评……
听完那么多孩子“不幸”的事情。我不动声色地问:“那么,咱们回想一下昨天的矿泉水瓶事件。小吴为什么这样做?听完我的话,班上49双小眼睛齐刷刷扫向了小吴。一时教室里静悄悄地。班长小强,首先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小吴虽然有错,但那是可以原谅的,因为他是为了减轻妈妈的负担,想法是好的。
接着,受害者小恩表示愿意原谅小吴,而且认为小吴比自己懂事多了,知道为家人着想,自己解决自己的问题。
金点子毛毛倡议在教室里放个纸板箱,以后全班同学喝完水的空瓶子就都放到纸箱里,定期拿到废品回收站买,也算是班级的一部分收入,补贴班费。
小吴的同桌提议,让小吴挡任环保委员,以后这个工作就由小吴负责登记,每月给小吴发放一点“工资”,就不会再发生昨天那样,让大家都不开心的事了。
……
我当即决定任命小吴为班里的环保委员。小吴也主动向全班同学道了谦,并承诺自己一定会好好干。小吴笑了,这是至昨天以来,我第一次看他那样轻松地笑。
三、引发思考
皮亚杰的道德认知理论认为八、九岁的孩子道德发展正处于从他律期到自律期过渡的阶段。这个年龄层的很多孩子,大部分时间只根据行为后果来判断对错;而很少考虑行为的动机,也就是他们很少去考虑犯错者的真正想法。
科尔伯格的理论同样认为,这个年龄阶段属于孩子道德认知的前习俗水平,遵守规范,缺乏是非善恶观念,认为免受处罚的行为就是好的;遭到指责的事都是坏的。
如何让学生认识一个错误背后积极的一面,理智的分析错误产生的前因后果?如何让学生知道评价一件事,得从它的动机出发,判断是非对错?如何让学生学会宽容他人的过错,从中汲取善的因子?如何帮助、引导学生从道德认知的他律期顺利地过渡到自律期?是摆在每一位老师面前一个实实在在的问题。
1、教育要给孩子营造一个氛围,让他们自己去体验
我曾在《读者》上读到过一个这样的故事。一个作家给自己的小女儿读了一篇感人的文章。文章的大概是说,一个小姑娘知道家里穷,父母舍不得吃,专门给她一个人买的西瓜。于是,她就在每块西瓜上都剩下一大块红红的瓜瓤,放在桌上,不收拾,“特意”留给自己的父母。读完上面的故事,作家也给自己的小女儿切开了一个西瓜。女儿边吃边问:老爸,我是不是也得像那个女孩一样别都吃完,给你留着?作家哭笑不得,感叹道:有时候人只有设身处地去体验,才会明白其中所蕴涵的深刻道理!
教育如果失去了孩子的亲身体验,也将失去其本意!要想让孩子懂得体谅,懂得了解,懂得是非,懂得面对挫折,懂得爱,有的时候就必须给孩子营造一种氛围,让他们自己去感受、悟得。矿泉水风波的一开始,孩子并不能正确判断。只有,在联想到自己的委屈、冤枉时,才真正了解、宽容、帮助小吴。教育,很多时候必须让孩子感同身受,引起他们的共鸣,他们才能长大,才能达到教育的目的。
2、教育要相信孩子,自己的问题自己解决
从孩子牙牙学语开始,我们就教孩子们念:自己的衣服自己穿,自己的帽子自己戴,自己的袜子自己洗,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但是,反思一下,我们给孩子这样的机会了么?有,但是很少,也很不放心。我们总是牵着、扶着、叮嘱着。久而久之,孩子就会很自然地认为:一切问题的解决都要靠成人提供的现成答案。失去了探索真理的欲望,总以为真理是被告知的。教育说到底就是要教会孩子如何自己解决问题,学会如何面对生活,如何健康的成长……。老师,请大胆地把问题还给孩子。很多时候,孩子往往想得比我们周到,做得比我们出色。
3、教育不要急,让孩子慢慢来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何况一个孩子。孩子的错,有的时候是一粒盐,虽然很咸,还挺咯人,但做老师的,还得把这粒盐深深地溶在自己心里,化作琼浆,融化他们的心灵。孩子,在成长的道路上总免不了磕磕碰碰。做为老师,理解、宽容、等待是必不可少的。不要因为“急火攻心”伤了孩子,损了自己,等到水落石出却悔之晚矣。老师,在孩子成功时,是一名拉拉队员,随时随地准备给他们喝彩;孩子犯错了,我们是一名勘探队员,帮助孩子认识错误,寻找到事情积极的一面,鼓励孩子勇敢面对,不断向前。
一位教育家说得好:请记住,教育……首先是关怀备至、深思熟虑地、小心翼翼地触及年轻的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