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竞
【摘 要】笔者通过与其他艺术形式进行比照,阐释了“空间叙事序列”的概念,继而从中国建筑、园林空间场所体验的角度,结合空间知觉要素分析的理论,通过分析相关建筑、园林案例,对中国建筑、园林空间的空间叙事序列的特质与结构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分析。
【关键词】空间叙事序列;空间体验;路径
中图分类号:TU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9)32-0115-01
一、何谓空间叙事序列
我们在看一幅画时,是在体验二维的美感;我们在看一座雕塑时,是在体验三维的美感;我们在游览建筑、园林或是在看电影时,是在体验四维的美感。人们在建筑、园林空间中的观看方式并不是像看一幅画或雕塑般的静态方式,若以静置、直白的方式去体验建筑、园林空间,将无法领略其三维空间与时间维度所形成的四维体验之美。建筑、园林空间场所中的游览路径,就是在时间中展开的空间叙事序列。建筑、园林的空间场所的特质主要通过人们在其中的行进、停留而体现出来,在人们游走于建筑、园林的空间场所的过程中,人们会将各个单元空间的体验叠加、综合起来,最后才会形成一个整体而充分的空间审美体验,因此,路径的设置对空间美学体验的生成有着重要的影响。
二、“抑—扬”式的空间叙事序列
“抑—扬”式的空间叙事序列,是中国建筑、园林空间常用的空间叙事序列,就像唐诗宋词中常用创作手法一样,作者总是先压抑某种情感,然后再以某种巧妙的方式将其激发出来,最后使人们体验到其中超然的意境。在人們进入中国建筑、园林空间场所内部的过程中,建造者们总会设计一条由狭窄空间到宽敞空间的路径,当人们由外环境进入到一个狭窄的空间时,视野相对被缩小了,原先较强的空间势场被迅速减弱,刺激了人们的知觉系统,狭窄的空间也屏蔽了外环境的一些知觉力的干扰,人们的情绪也开始稳定下来,而在通过狭窄空间进入到一个宽敞空间时,人们视野又被放大了,空间势场又被强化了,人们平稳的情绪开始渐渐跃动起来,从而就获得了一种情感在抑制后被释放的愉悦。“抑—扬”式的空间叙事序列,通过空间的大小对比而达到了一种“虚实相生”的效应,扩大了空间场所的心理尺度。
苏州园林中的艺圃,占地面积虽小,却通过设置“抑—扬”式的空间叙事序列,助推了其空间美学体验的生成。人们在进入艺圃之前,须经过一条宽约1.8米、高约4.2米的两折廊道,小于1:2的宽高之比与两折的平面形态,使廊道更显深窄,并且墙面上端丛生的蔷薇花,遮蔽了部分天空,也消除了外界的杂音,这样廊道的静谧之感就更强了,人们也渐生淡逸之情,当走出廊道之时,展现在人们眼前的便是鱼跃鸢飞、灵气激荡的景象,一种本真的喜悦从心中泛起。
贝聿铭先生设计的日本美秀博物馆,体现了其对中国建筑、园林空间美学的深刻把握,贝聿铭先生将博物馆场地之外的一条穿山隧道,纳入到了进入博物馆场所的“抑—扬”式空间叙事序列系统之中。当人们驱车前往美秀博物馆时,由高迈的山地空间进入到了狭长深邃的隧道空间,时空隧道仿佛被打开,尘世的喧嚣在行进中渐渐逝去,行至隧道尽头,最终展现在人们面前的是一个幽隐于深山之中的“桃花源”。
中国的禅宗美学也深深影响了日本建筑师安藤忠雄的设计观,在安藤忠雄设计的风之教堂中,一条狭长而笔直的廊道连接着教堂的内外空间,狭长的廊道也制造了悬念,使人们有进入建筑内部空间的企望,当人们在这廊道中行进时,较强的空间势场使人们在一定的时间内能够静心凝思,而廊道尽端的高敞建筑主体空间,也与狭长廊道形成了强烈对比,并最终以心灵庇护所的姿态呈现在了人们的眼前。
三、空间叙事序列的自组织
空间叙事序列的自组织,是指在建筑空间场所中设置由多条相互交叉、重叠的空间叙事序列,或是基本不设置空间叙事序列,以使人们在空间场所中游走时,能够自发地探索出多种潜在的空间叙事序列,使人们对建筑平面布局难以全知而产生了急欲探其究竟的好奇心理,这样就使空间场所充满了更多的不确定性及层次感,时间与空间的维度都被延展了。
在苏州园林中,各类要素随机组合成了多种空间叙事序列系统,人在园林中游走,与假山、折廊、曲桥等要素共同完成了空间叙事序列的自组织过程。人们可以随时改变游览路径,不同的景致呈现在了人们眼前,天地山川间无限的景趣,在苏州园林有限的空间场所中得到了再现。
在妹岛和世设计的金泽21世纪美术馆中,均质化的空间布局生成了纵横交错而无规则的空间叙事序列系统,这样的空间叙事序列系统为人们提供了多种参观路线,人们行为的目的性被弱化了,人们可以随机走到各种不同的单元空间里,建筑空间如同一个共生平等的互联网域。而在妹岛所设计的瑞士洛桑劳力士学习中心,其路径系统几乎被完全消隐了,相较于金泽21世纪美术馆,人们在建筑空间中游走的自由度得到了充分提升,路径的消隐意味着路径的无限,只要人们愿意,都能走出一条自己喜欢的空间叙事序列,因此每个人都会感受到各不相同的空间形态,人们仿佛置身于一个澄明逸动的异次元世界。
参考文献:
[1]中国美学史[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6.
[2]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刘敦桢.苏州古典园林[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79.
[4][美]鲁道夫·阿恩海姆.艺术与视知觉[M].滕守尧,朱疆源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