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解放区(1945-1949)木刻艺术创作人才和艺术作品整理与研究

2019-01-06 02:16潘艳飞夏强
戏剧之家 2019年32期
关键词:解放区木刻东北

潘艳飞 夏强

【摘 要】1945年到1949年,来自延安鲁艺的木刻工作者队伍,在毛泽东文艺思想的指导下,以“劲刀利笔”为“投枪”“匕首”,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统治,为宣传共产党、稳定民心、建立巩固的东北根据地及顺利实施革命建国大业作出了可贵的贡献。

【关键词】东北木刻;东北解放區

中图分类号:J21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9)32-0100-02

东北解放区1945年至1949年期间的木刻艺术是中国木刻艺术史的组成部分,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历史文化,使东北解放区的木刻形成独特的发展道路,呈现出独特的风貌,既有中国现代木刻普遍的共性,又有东北地方的特性。对东北解放区1945年至1949年期间木刻艺术的状况、内涵、特征等进行研究,首先可以加深对中国现代木刻艺术的整体认识;其次,通过对这种部分和整体的了解,可以更充分、更确切地了解东北现代木刻艺术在整个中国现代木刻艺术史上的地位,探索木刻艺术的发展规律和历史发展轨迹。

东北现代木刻艺术的分期,与中国现代木刻的分期大体相同,然而又有其特异之处,这是因其特殊政治状况和地理情况决定的。东北现代木刻艺术发展的第一个时期是从鲁迅先生新兴木刻运动到“九·一八”事变,这是东北现代木刻艺术的启蒙时期。第二个时期是从“九·一八”事变到“八·一五”光复,这是东北现代木刻艺术的冰封期,在日伪的统治下,革命的、爱国的抗日木刻被管制镇压,形成冰封下的激流。第三个时期是从日本帝国主义投降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945-1949),这是东北现代木刻艺术的蓬勃期。在党的领导下,大批延安木刻工作者转移到东北,并在这片白山黑土上迅速、大规模地发展。为革命战争、为土地改革、为发展生产服务,也为建设新中国培养了人才、积累了经验,形成对关内的反哺。东北现代木刻艺术在全国现代木刻艺术的发展中,作出了自己可贵的贡献。

一、东北解放区木刻创作群的形成及发展

东北的文艺,遭遇了十四年的束缚,日满制定《满洲艺文政策》,文艺作家连连遭到逮捕,大量刊物停刊,日伪把新闻报纸统一管制,对思想上的辖制更加严密。艰难的条件、惨重的压迫与隔绝,东北的文艺沉寂了下去。

“八·一五”日本投降后,中共中央决定,延安鲁迅艺术文学院迁到东北办学,向东北挺进。文艺干部、文艺团体是开辟东北解放区文艺工作者的主力队伍。他们遵照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努力实践党的文艺为工农兵服务、为人民服务的方向,克服艰苦的条件,投入火热的斗争之中。

木刻是由中国革命文艺领导人鲁迅先生倡导推进的,1931年鲁迅先生举办木刻讲习会,中国新兴木刻版画的兴起,木刻“虽极匆忙,顷刻能办”,制作材料简单、鲜明的黑白造型和富有时代气息的内容,以及大量复制的印刷功能,使之成为唤醒和组织民众的有力武器。东北木刻工作者创作形式以木刻为主,包括木刻连环画、漫画、图画故事书、年画、拉洋片、窗画、绘制领袖像、幻灯片、展览会等,形式多样。

木刻创作题材广泛。第一,宣传民主政府和解放军政策,如《不拿群众任何东西》《东北民主联军的战士》等;第二,宣传抗战杀敌,如《活捉匪首范汉杰》《还是回前方》等;第三,反映思想时局,如《事实粉碎了谎言》《东北人民还在唱着流亡曲》等;第四,歌颂军民情,如《李老头爱护伤员》《老百姓帮助军队运输》等;第五,反映土改运动,如《分地契》等;第六,歌颂英雄,如《工友梁尚友》《一个卫生员的故事》等;第七,宣传打倒反动派,如《装腔作势借以吓人》等;第八,描绘乡土风景,如《佳木斯郊区》《现代之长春》等;第九,描绘工业生产,如《出钢》等。更多的是反映工农生活生产和人民幸福生活的,如《运草》《分果实》《翻身乐》《秋收》等。

木刻工作者利用报纸杂志进行宣传,在《东北日报》《东北画报》《知识》《翻身乐》《文学战线》等报刊上配合军事报道,揭露和打击敌人。如华君武仅在《东北日报》上就发表了一百九十多幅木刻漫画,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那时报纸登出的漫画,很快就被群众描摹、复印,贴在街头、车站、学校、工厂的宣传牌上。《东北画报》由东北局宣传部直接领导,于1945年11月正式成立,木刻工作者在画报上发表了近百幅木刻作品进行宣传,如《保护受难人民》《打到关里去,活捉蒋介石!》《攻坚战》《女英雄李凤莲》《英雄录》等,都是讴歌我党英勇作战,为老百姓浴血战斗,揭露蒋介石面目,号召人民战斗起来的作品。

《知识》是哈尔滨知识杂志社编辑出版的综合性刊物,发表国内外时事述评,介绍中国共产党的主要领导人物,刊有鲁迅的杂文、报道和谈概况、社会主义苏联的民主政治和经济建设、文化消息、解放区青年自由民主的工作学习生活,蒋统区的青年自“九·一八”以来举行的学生爱国运动等内容。该杂志从1946年6月创刊发行,至1949年停刊,共发行了37期,木刻工作者在《知识》上发表作品六十多幅,如《臭虫往哪跑》《春天的阳光来了》《翻身农家》《反封建迷信》《攻城》《攻坚》《欢迎人民解放军入城》《快要完蛋》《红军的妈妈》《炮和弹的来源》《下乡体验》《要饭财主》《长春风光》等。

《翻身乐》是我党政治宣传刊物,旨在执行党的政策,反映各阶层干部群众在工作中的具体思想,通过具体事实报导出来,由东北书店于1948年出版。华君武等木刻工作者在刊物上发表的《大战坦克车》《干部要学文化》《人民把他们送进自己掘好的坟墓中去》《李大嫂领导好》《庄稼院》等反映人民翻身做主人、打倒蒋介石的画作。另外,古元、彦涵、华君武等木刻工作者还在《文学战线》上发表了《蠹虫》《分浮财》《火线上解放敌士兵》《纪念鲁迅先生》《农村小景》等作品。

其他报纸刊物还有很多,如《东北春秋》《大连青年》《东北公论副刊》《公民》《凯旋》《社会日报》《友谊》《中苏知识》等,都能看到木刻工作者的作品。他们的作品对改变落后意识、宣传进步思想、宣传共产党、揭露打击敌人起到了重要作用。

二、东北解放区(1945-1949)木刻工作者的艺术特点

来到东北的鲁艺木刻工作者年龄都不大,他们在时代风浪的冲击下,颠沛流离、饱受苦难,对沦陷的山河、日寇的暴行和国民党政府的賣国行径,有切身体验和切齿愤恨,在延安时期的生活给了他们精神上的富足和对未来的希望,这样的一种生活阅历和情感体验,决定了他们的作品面貌,他们忠实于自己感受到的生活,如实、形象地再现自己周围的生活,也从客观上反映出东北社会的本质特征。

他们满怀热忱,不仅在绘画技术方法上不断学习揣摩,而且在思想上也对自己高要求。他们认识到美术不仅要有精熟的技术,还要有进步的思想、高尚的人格,美术家的作品不仅是表面上看起来的一张画或一个形象,而是美术家的思想与人格的表现,使观者产生感动,造成精神上的影响。

(一)东北解放区木刻家在反映当时东北现实生活、挖掘作品主题和表现内容时,有个人独到的观察角度。

他们的作品取材于东北的现实生活,真实反映现实,再现当时东北社会的典型环境,再现东北社会错综复杂的现实关系,并指出,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人民于水火,对改变东北落后的思想面貌起到极大的宣传作用。

他们以先进的思想武装要求自己,同时也影响他人。“……中国现今的一部分人,确是很有些苦闷。世界的时代思潮早已六面袭来,而自己还拘禁在三千年陈的桎梏里。”“我们所要求的美术家,是能引路的先觉……我们所要求的美术品,是表现中国民族知能最高点的标本,不是水平线以下的思想的平均数。”对于模仿国外的作品,一篇发表在报纸上的讽刺画,给予了批评。“他的画法,倒也模仿西洋;可是我很疑惑,何以思想如此顽固,人格如此卑劣… …可怜外国事物,一到中国,便如落在黑色染缸里似的,无不失了颜色。……皮毛改新,心思仍旧,结果便是如此。”

他们通过刻画当时东北常态生活中的普通人来反映社会面貌,通过把握人物表情动作挖掘人物的思想性格和心理状态,继而反映社会生活。他们刻画的形象生动感人,对反映时代的本质有深刻的意义。

(二)东北木刻家的创作在吸收东北地方特色的基础上展现丰富的面貌,增添了独特的艺术魅力。

一是深入生活,联系大众。结合各种宣传任务的一张木刻宣传画、连环画,或者符合文字标语的木刻作品等被创作出来,被贴在街头、村庄,或者大众的住所等地方。火车站没有宣传画,群众给报社写信要求贴上。

二是直接从大众那里听取批评和意见,改善完成作品。中国的新木刻,和油画、雕塑等艺术一样,是在学习外国形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这种形式往往强调人物的阴影和复杂的背景,是中国画和版画特有的清新,缺乏简洁的传统风格,不符合中国人民,特别是劳动者、农民大众的鉴赏习惯,被批评为“阴阳脸”或“麻子脸”,木刻工作者反思自己的创作,学习民间的艺术,“把黑道弄成线”,这样的艺术样式受到老百姓的欢迎。

三是就地取材,动手制作工具。在当时的环境中,木刻的材料和工具的供给也是非常困难的,但这难不倒木刻工作者,他们以充沛的热情,以及对自由的向往和对新生活的追求,克服种种困难,坚持学习、坚持木刻。

(三)木刻工作者在东北锻炼后被派到新中国需要的地方,支援新中国的建设。

他们这一代人是“九·一八”、“一二·九”、西安事变和“七·七”抗战这些历史的亲历者,面对强敌,他们拿起刀笔,投身于火热的民族解放战争中,成为了抗敌的战士。他们把延安的火种传给我们,传给了建国后的几代人。

参考文献:

[1]中国新兴版画五十年选集编辑委员会.中国新兴版画五十年选集1931-1981[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1.

[2][美]胡素珊.中国的内战—1945-1949年的政治斗争[M].启蒙译.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14.

[3]把美术创作从思想上提高一步:三年来东北的美术工作[J].文艺报,1949,(7):1.

[4]a·史特罗岗诺夫.从陕北到东北——一个苏联记者的解放区旅行记[J]. 厉先铭译.国情,1949,(1):8-9.

[5]张望.木刻画研究初步[J].生活,1949,2(2):6-8.

猜你喜欢
解放区木刻东北
中流砥柱(黑白木刻)
MADE IN CHINA
Make ’Em Laugh
解放区的天
《魂之跃》减版油套木刻
木刻年画
大东北的春节
对1946—1948年华中解放区土地改革的历史考察
试述党在大连“特殊解放区”时期(1945-1949)的艰难探索
长征(木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