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石溪文学插画创作中的图文关系设计

2019-01-06 06:37赵容浩邓伍英
艺海 2019年11期

赵容浩 邓伍英

〔摘要〕图文关系设计是沈石溪文学插画创作中的重要环节,也是文学插画艺术创新创意的有效设计方式。图文关系设计注重文字信息与图画内容的有机结合,通过文字语言主导和插画视觉引导的互动关联方式,引领青少年读者理解沈石溪原创自然文学作品的内涵精髓。本文将分析图文关系对于文学插画设计的重要作用,以实证研究的形式探索更有针对性的问题解决方案。

〔关键词〕文学插画;文字信息;理解阅读;图文关系

沈石溪是我国著名文学作家,作品曾获世界儿童文学和平奖、冰心儿童文学奖和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等。其文章以描绘自然环境中的动物群体为主,通过生动有趣、内涵深刻和富有哲理的文学故事,将人类和动物的命运紧密相连,并帮助读者建立起“爱护动物,保护环境”的生态保护意识。在全球生态环境危机的今天,这对于我国青少年读者非常具有教育意义。而文学插画艺术作为文字阅读的良好引导方式,能将抽象的文字信息转化为具象的视觉图形,由此帮助读者建立亲切的阅读体验感。从审美直觉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某一特殊感性领域的理性行为取决于这种媒质中的材料是如何被结合或组织的;从设计创意的观察角度出发,图形与文字之间的结合组织关系是影响文学插画创作质量的重要因素。

一、图文关系设计对沈石溪文学插画创作的影响

与自由主题绘画不同的是,文学插画属于一种阅读辅助手段,其功能是通过视觉审美导向的帮助让读者更好地理解文学作品内容。因此,文学插画有极强的叙事作用与表意作用。叙事作用主要承担表达故事情节的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以及事件发展的起因、经过、高潮和结果的设计任务;而表意作用则负责体现文字语言符号与它所表现的概念或事物之间的关系,如故事中主要角色内心世界的微妙变化,又如作家想借某种事件的演变结果来传达其自身的认知价值观念等。文学插画的以上特征,决定了创作重点并非完全是作画的技巧,而更应注重处理文字信息与图画内容之间的结合关系。全球著名少儿图画书研究学者培利·诺德曼教授在《阅读儿童文学的乐趣》一书中提出:“一本优秀的文学读物应该包含三个内容:文字讲的故事、图画暗示的故事,以及两者结合后产生的故事。”

二、图文关系的主要设计原则

图文关系的设计内容较为宽泛,总体概括起来其设计原则主要包括“文字信息的转化方式”和“文学插画的安插形式”。

1.文字信息的转化方式。沈石溪老师通过多年观察自然动物群体,对动物的外貌特征、生活习性甚至是情感需求都有深刻的了解与研究,然后再创作成文学读物来映射自然动物世界的真实面貌。通过阅读我们发现,他的作品是在揭示动物以及自然环境的本质规律,是其对现实世界的察觉与认知的积极反应。我们知道,抽象的文字符号是作家自我意识的表达,马克思主义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指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正确的意识能够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从青少年阅读沈石溪文学作品的角度来看,这种“客观事物”的存在形式则应是文章中描述的那些关于自然动物世界的生动景象。所以,从文字信息到插画图像的转变工作是图文关系设计的首要任务。

笔者通过多年从业与教学经历发现,部分设计初学者在面对文字信息转化工作时常常遵循“图解文字”的错误理念,即文章内容是什么图像内容就画什么,这其实是一种非常机械的制作手段。文学插画不是文字的附庸,而是通过图画与文字这两种媒介在两个不同层面上的较直、互动来诉说故事的一门艺术。特别是面对青少年读者群体,作者更应该运用插画艺术的审美引导作用来促进其阅读思维发展。所以插画设计师在面对一段将要描绘的文章内容时,应首先读懂故事基本的情节变化,然后领会作家写作的深层含义,最后再将文字内涵进行有效的延伸与拓展(即抽象信息无法完全表达的概念)。蕴含知识的文字内容与耐人寻味的画面信息才是最佳的图文设计关系。

2.文学插画的安插形式。插画的功能是让文字信息变得清晰明确,所以其呈现在读者眼前的形式也是经过精心安排的,即是被画者巧妙地插附在文字段落之间,那么这就涉及图画位置的安插形式问题。在一本文学书籍的设计流程中,文字是先于图画创作完成的,作家在写作过程中并未考虑文章的何处应该放置插画内容,而这恰恰是画家在作画前需要充分思考的:首先画家应充分通读整篇文章,熟悉故事情节的来龙去脉以及重点要表达的信息部分;然后,从中挑选出最能体现故事内容特色的文字段落,将其用美术图形的方式呈现出来。其实这就好比电影编剧和导演的工作关系,编剧是以文字抽象角度来构思着整部影片的时空面貌,而导演则是负责将繁复的抽象信息转化成声生动视听影像的人。何种的剧本情节适合用何种艺术形式的镜头来表现,剧本与镜头的结合设计关系将直接影响整部影片带给观众的视听感受。

三、图文关系设计在沈石溪文学插画创作中的具体运用

1.文字信息的拓展。文学作品中的文字内容属于概念信息,插画作者在将抽象的概念信息转化为具体的、图画素材时,应注意信息转化的方式与最终效果,即插画应在保证基础含义表述清楚后将故事的意味与内涵进行艺术渲染与拓展,以此提升文章的表现主题。如在沈石溪名作《母狐换子记》中有这么一段情节:母狐每天都会用猎捕的红腹角稚(一种珍贵鸟类)作为交换条件来营救被猎人活捉的幼崽,于是猎人心想:“如果我继续扣押小狐狸,一个月就会收到30只红腹角稚,那么一年就是365只,这样坚持数年我岂不变成了富翁?”

笔者在创作这段情节的插画时,抓住了猎人“想拥有很多红腹角稚”的心理需求,并将这种抽象思维进行形象化与夸张化处理(见图1):图中的猎人满怀期待站在地上,天空中无数只红腹角稚如雨点般落下,这种如梦似幻的情景明显是虚构的,但也强调着猎人的贪念是滑稽与可笑的。画者的意图是运用这种荒诞的情节内容来讽刺猎人贪婪自私的欲望,而文章中未曾提到的虚构意境也在画家的奇思妙想中被巧妙地延伸体现出来,这种“自作多情”内容延伸方式不仅能让插画的图文关系聯系得更加紧密,还有利于文章情节气氛的烘托与渲染。

2.趣味情节的构思。《狼穴探秘》讲述的是动物学家为揭开狼族的奥秘而混入狼群生活的惊险故事。其实从他披上狼皮那一刻起,母狼就已经嗅出了其人类的真实身份,这也意味动物学家所有的乔装活动都是在母狼监视下进行的,这种极具戏剧性的内容也增加了文章的趣味性。但我们知道监视是一种低幅度的、需要持续进行的活动,想要用单张静态插画来体现这种连续的行为动作绝非易事,解决此类问题的关键需要画者采用想象思维对原文情节进行趣味化构思处理。

如图2所示,画面中披着狼皮的动物学家小心翼翼地踮脚前行,而他行走的地点竟然是在母狼的鼻尖之上,母狼始终用警惕的眼神监视着人类的一举一动。巨大的狼头、渺小的人身以及奇怪的行为,这些看似毫无逻辑的组合内容恰恰生动地勾勒出人与动物那紧张微妙的关系。文字部分的趣味情节要用更具想象力的画面创意构思来呈现,这也能让青少年读者在阅读文章的同时,在插画视觉引导的帮助下能深刻地理解到狼的智慧与狡猾。

3.画面表现的张力。幼小动物在弱肉强食的自然环境中经常成为被伤害的对象,这点在《狼穴探秘》中有所体现:“金猫(一种体长116-161厘米的猫科动物)哧溜一转身爬到小狼崽的头顶,很明显它要自上而下对狼崽下毒手(捕杀)了……”文章虽然只是描述金猫的简单动作,但给读者传达了更为惊险紧张的故事信息:小狼崽要没命了。这种刺激的动态内容要转化为静态插图,其画面本身就要具备一定的表现张力,即要让读者能通过阅读画面的美术元素后对下一刻即将发生的剧情变化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如图3所示,金猫在画面顶端虎视眈眈地盯着下方的小狼崽,而弱小的狼崽在寒风中颤抖着身体看着远方,全然不知即将到来的灭顶之灾。画面的表现张力不仅增强了文章气氛表达的强烈程度,同时也考验画家对文字信息的理解程度是否深刻。

4.表现内容的取舍。自然文学作品的题材有较强的纪实性,特别在沈石溪动物文学小说中常会出现动物捕猎的残酷内容:如母狼在野地里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捕杀了一只公鸡,而接下来的描述内容则为狼是如何残忍地吞食这只公鸡的。我们知道少年儿童是沈石溪作品的主要读者群体,过于血腥和暴力的内容是不宜直接转化成图像给孩子们看的,所以画家在设计这段图文关系时应选择性地淡化不宜过度描绘的文字信息,从而对画面的表现内容有所取舍。如图4所示,细心的读者会发现公鸡的头部、躯干与双腿都零散地分布在画面的各个角落,这间接表明鸡的身体已不完整,但公鸡的血液元素却被画家悄悄舍弃了;而凶狠的母狼在鸡毛飞扬的场景中呼啸而过,撕咬公鸡的狼嘴也巧妙地被隔离在画面镜头之外,青少年读者只能通过想象来完成对整张插画的理解活动。插画表现内容的取舍能让文字难以表达,但又想充分表达的内容更精準地传达给读者,这种默契的图文设计关系无形中也增加了文章的可读性。

结语

文学插画绝非文字内容的简单重复,其本身就承担着叙事、表意和抒情的设计任务。通过此次为沈石溪老师的文学作品进行插画创作,笔者深刻体会到图文关系设计对文章内涵与创意表达的重要作用。图文关系设计应注重文字信息与视觉图形的有机组合,画者可以通过信息拓展、趣味构思、表现张力和内容取舍的处理方式来加强文字与图像的综合表现能力。对图文设计关系的不断学习与研究,能对文学插画艺术的创意创新模式进行重新构架与引导。优良的图文设计关系还能通过插画将文本信息知识与精神内涵进行创新性的视觉呈现,从而更有利于青少年文学阅读与审美心理的健康发展,帮助他们最终成功获取文学语言的知识引导与美感体验。

(责任编辑:翁婷皓)

参考文献:

[1]孙海容.“文学插画中的艺术风格特征探析”[J]美与时代(上),2019(05).

[2]冯琎.“插画,文学艺术的再创造”[J]中国艺术报,2015(03).

[3][美]鲁道夫·阿恩海姆.视觉思维——审美直觉心理学[M].四川人民出版社:成都,2007:23.

[4]彭懿.世界图画书阅读与经典[M].广西:接力出版社,2011:2.

本文系长沙市科技计划项目,编号:k1705105;系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项目,编号:XJK17BTW018;系湖南省教育厅重点项目阶段性成果,编号:17A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