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政
摘要:肉鸡腹水综合征也称为雏鸡水肿病、鸡高原海拔病以及心衰综合征,一般在气温较低的春秋季节和气候寒冷的冬季发生。主要是生长较快速度的幼龄鸡群易发,尤其是速生型肉鸡在3~6周龄更易发生,且公鸡发病率要比母鸡高。该病会导致肉鸡的屠宰率和屠宰品质降低,甚至发生死亡,严重时病死率能够达到60%左右。近几年,该病的发病率呈现逐渐上升的趋势,严重损害养鸡业的经济效益。
关键词:肉鸡;腹水综合征;发病特点;病因分析;临床症状;剖检变化;药物治疗;合理饲喂
中图分类号:S858.31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9737(2019)11-0133-02
1 发病特点
1.1 品种与性别
尽管各类家禽都发生腹水综合征,但以快速生长和高产品种的鸡多见,还有蛋鸡、火鸡、肉鸭以及观赏鸟类发病的报道。一般来说,公鸡的发病率要比母鸡高,这主要是由于公鸡生长速度快、需氧多、耗能多。
1.2 发病日龄
该病通常是4~6周龄快速生长、发育良好的肉鸡易发,特别是3~5周龄的发病率较高。
1.3 季节性
该病一年四季都能够发生,但在冬季和早春时节多见。一般是由于养鸡场在冬春季节重视保温但没有适当通风,舍内存在较多的有害气体,供氧不足导致发病。
2 病因分析
2.1 环境因素
鸡舍为保暖而关闭门窗,但没有适当通风换气,导致空气流通不良,舍内有害气体(如氨气、硫化氢和一氧化碳等)浓度过高、含氧量降低,处于快速生长期的肉仔鸡新陈代谢旺盛,由于长时间无法满足机体所需的氧气,从而引起发病。
2.2 营养因素
由于雏鸡前期以较快速度生长,摄入大量高蛋白、高能量的颗粒料,但有些饲养户为追求料重比,一般会随意增加油脂用量,促使机体以更快速度生长,需氧量明显增多,但供氧量无法满足需要,从而引起发病。
2.3 饲养密度过大
饲养户为追求经济效益,鸡群饲养密度过大,导致个体所占空间明显减小,随之摄入的氧气减少,而摄入的二氧化碳、氨气的量则相对增多,从而引起发病。
2.4 其他因素
部分疾病,如鸡传染性支气管炎、沙门氏菌病、大肠杆菌病等都会导致肉鸡肺脏、心脏、肝脏发生病变,从而引起该病。
饲料中含有毒性油脂、发生食盐中毒等,会直接对肝脏造成损伤并发生病变,从而导致大量腹水潴留,从而出现发病。饲料中含磷不足或者缺少维生素E及硒,也能够诱发该病。
鸡群长时间使用毒性较强的抗菌药物,如庆大霉素等,都会促使病情加重。
3 临床症状
急性病鸡主要是突然发生死亡,大部分病鸡会表现出精神不振,步态蹒跚,拒绝走动,无法稳定站立或者用腹部着地。
发病初期,病鸡羽毛松散,呆立不动,采食量不断减少,而饮水量不断增多,呼吸不畅,体温基本没有变化,排出白色稀粪,腹部明显膨大,皮肤逐渐变薄。
如果病鸡症状严重,可见皮肤逐渐下垂,皮肤有瘀血出现,且具有一定的波动感,动作变得比较缓慢,行动不灵活。听诊腹部有击水的声音,呼吸相对比较急促;叩診发现腹部上部分出现鼓音,下部分出现浊音。同时,病鸡体重日渐降低,生长发育停滞,一般在会在发病2~3天后出现死亡。
4 剖检变化
剖检可见大量清亮透明或者淡黄色的液体从腹腔流出,有时存在纤维素性沉积物;心脏发生变形、肿大,质地柔软,特别是右心房明显扩张,心腔积聚很多血凝块,心肌色淡并存在白色条纹,右心肌变薄;肺动脉和主动脉明显扩张,管腔内含有大量血液。有时心包存在淡黄色液体;肝脏发生萎缩或者肿大、瘀血、出血,质地变硬;胆囊也发生肿大,并在肝表面突出,里面含有大量胆汁;肺脏呈花斑状,存在瘀血,发生水肿,质地略微坚韧,间质存在灰白色的条纹,切面有大量混杂小气泡的血样液体流出;脾呈暗红色,切面无法看到清晰的脾小体结构;肾脏轻度肿大,存在瘀血,发生出血;脑膜血管大量充血、怒张;胃稍微肿胀,也存在瘀血,发生出血;肠壁水肿增厚,肠系膜及浆膜发生充血,肠黏膜局部出血。
5 防治措施
5.1 药物治疗
病鸡腹部刺入无菌12号针头,将腹腔内的积液抽出,之后注入2万IU青霉素和2万IU链霉素,同时根据实际日龄服用适量的大黄苏打片。另外,饮水中加入0.05%维生素C混饮,且饲料中添加适量的利尿剂或者有健脾利水作用的中草药等,还要添加适量的庆大霉素等抗菌药物,大部分病鸡治疗2~5次即可痊愈,对于少数无法康复的病鸡,要及时采取淘汰处理。
5.2 合理饲喂
推荐肉仔鸡在3周龄以前时供给低能日粮,之后供给高能日粮。具体操作方案是:1~3周龄,日粮代谢能量为11.91~12.33 MJ/kg,含有20.5%~21.5%的粗蛋白;4~6周龄,日粮代谢能量为12.54~12.75 MJ/kg,含有18.5%~19.5%的粗蛋白;7周龄至出栏,日粮代谢能量为12.75~12.96 MJ/kg,含有13%的粗蛋白。
另外,在不影响肉鸡其他生产性能的基础上,要尽量延长饲喂粉料的时间,以减缓机体生长速度。一般来说,肉仔鸡适宜在2~3周龄饲喂粉料,从4周龄至出栏饲喂颗粒料。
5.3 合理控制光照
肉仔鸡从2周龄开始,在夜间采取间歇光照法。一般来说,在2~3周龄采取光照1 h、黑暗3 h的方式;在4~5周龄采取光照1 h、黑暗2 h的方式,从6周龄至出栏采取光照2 h、黑暗1 h。
5.4 改善环境
不断改善肉鸡饲养环境,能够有效解决传统饲养过程中存在的防寒保暖和通风换气不合理的问题。有效调节肉鸡群饲养密度,防止出现过于拥挤的情况。确保鸡舍内部环境干燥、清洁,还要注意舍内空气流通良好,调控温度稳定、适宜。另外,采取有效措施使舍内有害气体(如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等)的含量降低,由此增加供氧量,从而减少发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