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前奶瓶
没想到吧,这几个样式可爱的陶器居然是婴儿奶瓶!它们出现在大约公元前5000年的欧洲。这些小兽样的陶器体积很小,婴儿可以用手抱住,噘起的兽嘴刚好供宝宝吮吸。考古学家通过高科技设备鉴定出这些陶器内有动物奶残留,再结合外观及构造,这才确定了它们的用途。这种“奶瓶”在世界其他地区的史前文化中也曾出现过。
火星上也有雪崩
近日,美国宇航局的火星侦察器拍摄到火星上的雪崩景象,图片中的尘埃“爆炸”便是雪崩。我们都知道,火星表面覆盖着红褐色的沙礫,遍布陨石坑、丘陵、山脉和悬崖,而表面下含有水冰。宇航局的科学家说,发生雪崩的这一地区正值火星春季,温度回暖,砂岩中的冰有所消融,导致悬崖边上大块含有冰晶的砂岩崩塌,扬起的灰尘团好似爆炸一般。这虽不是人类第一次捕捉到火星雪崩,却是拍摄画面最清晰的一次。
火星上也有雪崩
近日,美国宇航局的火星侦察器拍摄到火星上的雪崩景象,图片中的尘埃“爆炸”便是雪崩。我们都知道,火星表面覆盖着红褐色的沙砾,遍布陨石坑、丘陵、山脉和悬崖,而表面下含有水冰。宇航局的科学家说,发生雪崩的这一地区正值火星春季,温度回暖,砂岩中的冰有所消融,导致悬崖边上大块含有冰晶的砂岩崩塌,扬起的灰尘团好似爆炸一般。这虽不是人类第一次捕捉到火星雪崩,却是拍摄画面最清晰的一次。
移动海底城
日本一家建筑公司计划采用3D打印技术,利用新型树脂混凝土材料和其他最新科技,在海底建造城市。
城市主体是网格结构的圆球,直径500米。网格周围装有减震器,保证球体在水中的平衡。球体下方装有深度约14.5千米的螺旋通道连接海底基地,通道不仅能够运输还能增加主球体的稳定性。在螺旋通道的中央装有一串压力球,可以使主球体像潜艇那样上浮、下潜和悬浮。除此之外,通道中间还设有发电站、潜水艇深海港等基地。海底则是生物工厂和海底资源开发基地。
在这个设计中,海中城的发电站可以利用海水温差发电;生物工厂能够利用海底微生物将城市中收集的二氧化碳转化为甲烷,作为燃料。深海中压力巨大,利用反渗透法净化海水提供淡水最合适不过;水下养殖场可以提供丰富的海产食物。瞧,将来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完全能够自给自足。
预计第一座海底城将于2030年建成,可供5000人生活。
将室内光转化为电能
来自瑞典和中国的科研团队开发出一种新型太阳能电池,它能将室内环境照明转换为电能。这种电池可以针对不同波长的光自行调节,精确吸收如客厅、图书馆或超市中包围着我们的光波。实验中,一块面积为1平方厘米的电池板能将室内26.1%的光能转化为电能。科学家坚信,未来这种新型电池转换环境光的能力还会大幅提高,小巧便携又能实现能源再生的它,一定会有非常广阔的应用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