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謇勇
到过我国改革开放的最前沿——深圳的人们,想必都会对中共深圳市委门前广场上的那座雕塑留下深刻印象:一头粗犷雄伟的拓荒牛正在奋力腾跃,只见它勾头蹬腿,筋肉暴起、重心向前浑身使力,将身后一个巨大的树根拔出地面……
这座代表改革开放精神的深圳特区标志性雕塑,初名“开荒牛”,又名“孺子牛”,由我国著名雕塑家潘鹤(1925年生,广东南海人)创意设计并完成。
其实,最先构想的并不是牛的造型,这中间还经历了一番构思设计的演变。
据潘鹤回忆,深圳特区刚成立那一年,深圳市委市政府邀请他为机关大院创作一座“大鹏”雕塑,来表达特区建设精神,以鼓舞广大干部群众。因为深圳又名“鹏城”,“大鹏”既蕴含深圳历史,又寓意特区一飞冲天。接到任务后,潘鹤思量再三,觉得把“大鹏”放进将来四周都是高楼大厦的市委大院里,像是关进了“鸟笼”,没法体现展翅高飞的意境,塑出来的效果可能会适得其反。他的意见得到了肯定。
1983年夏天,莲花被定为深圳市市花,在市委大院做一个莲花喷水池的想法也随之提出,寓意特区在改革开放中长期和资本主义国家打交道引进外资时,一定要做到“出污泥而不染”。但潘鹤认为“污泥”指向不明确,搞改革,建特区,将外界称为“污泥”不妥也不礼貌,不利于以后发展,以及跟境外的长期合作。而且自己用“不染”来赞誉自己更加不可取。他認为,雕塑不同于娱乐,雕塑是百年后都能起作用的。很快,建“莲花喷池”的方案也被否定了。
随后,有领导提出在大院做一个大狮子雕塑,跟中南海国务院的雕塑保持一致,显示威严。潘鹤又提出了自己不同的意见。他认为中南海的狮子雕塑是明清两代遗物,是祖国宝贵的文化遗产,模仿它不但不会收到效果,而且现在改革开放了,政府部门新作“狮子”有代表封建衙门、摆架子,拉开和群众距离之嫌,特区建设应该是开放的,贴近群众的。时任市长梁湘对潘鹤的观点非常赞同,于是做一个狮子雕塑的想法也被否决了。.
一晃一年多过去了,而市委大院里的雕塑还是没有着落。潘鹤对此也一直没有停止思索。一次,他在与梁湘闲谈时,一个老牛拉犁耕耘的情景在脑海一闪而过:特区里那些忙碌着的推土机、拖拉机、汽车和建设者不就像是一群牛吗?于是潘鹤向梁湘讲出了自己的想法:改革开放,搞特区建设,深圳特区从无到有,要求我们这一代人奋斗到底,雕塑一个“开荒牛”最合适不过了。
这个想法当即得到了梁湘的认同,当天他就让潘鹤住在市委招待所构思。潘鹤趁热打铁,当晚就起草雕刻图纸,迅速将进发出来的创作灵感和激情捕捉下来,融人图稿之中。
很快,一尊象征着深圳特区建设精神的垦荒牛雕塑诞生了。作品当时被命名为“开荒牛”,经深圳市领导班子讨论后,更名为“孺子牛”,取“俯首甘为孺子牛”之意。“孺子牛”三字作为作品名刻在了雕塑的基座上。
1984年12月,时任全国政协主席的邓颖超来深圳视察,看到“孺子牛”雕塑后,被深深吸引。在市委安排的一次会议之前,她久久伫立在大院里观赏“孺子牛”雕塑,并与雕塑拍照合影。随后,邓颖超又专门把参加会议的同志召集到“孺子牛”雕塑前合影。她语重心长地对大家说,“孺子牛”精神代表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希望全国的党员干部都能向深圳的干部学习,学习深圳改革开拓的精神,做全国人民的“孺子牛”。
一时间,“孺子牛”成了深圳的象征,参观者如潮水般慕名而来。当年,该作品获得了第六届全国美术展览金奖。
随着影响的扩大,这座雕塑已然成为公认的深圳创业精神的象征、深圳改革开放的标志性符号。许多深圳市民和外地游客都跑进市委大院内,竞相与之合影。
1999年,深圳市委常委会通过决定,将“拓荒牛”铜雕整体迁到市委大院门外的花坛上。同时,市委大院围墙后退10米,为市民再献出一块绿地,方便群众、游客参观并拍照。此后,这座雕塑还多次出现在有关庆祝并展示改革开放成就的各类宣传品、书刊和音像制品、邮资票品上。
(责任编辑:叶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