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节中诞生幸福感

2019-01-06 03:37应琛
新民周刊 2019年50期
关键词:静安寺乐龄助餐

应琛

静安区在社会治理中充分考虑居民多元的需求。一名外国女青年正在百乐门旁临摹对面的静安寺。

2019年开年的上海两会,不少代表委员们的话题直奔“老、小、旧、远”。所谓 “老、小、旧、远”,指的是养老体系和养老服务、幼儿托育和青少年教育、旧区改造和历史风貌保护、乡村振兴战略等四个方面的社会建设、民生保障事务。

明年是“十三五”规划的收官之年。日前,市长应勇指出,上海2020年要实现更高水平的全面小康,就要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政府的奋斗目标和努力方向。

对于中心城区而言,着力解决“老、小、旧”等民生痛点,是创新社会治理的突破点。

社区嵌入式养老,从“小小饭碗”入手

上午10时30分,愚园路361弄94号的静安寺街道乐龄助餐点内,工作人员正在为老人准备午餐。半个小时前,一位工作人员已经开着助老送餐车出发为腿脚不方便的老人上门送餐。

11时左右,一些老人带着饭盒来这里将菜打包带回家,还有一些老人则在旁边的日间照料中心,慢慢吃着健康又美味的午餐。

据介绍,助老餐每天的食谱都会翻花样,一顿饭有一大荤、一小荤、一素、一汤。“这里吃饭很方便,菜每天都换,味道很不错,饭也软糯,符合我们老年人的口味。而日间照料中心里还有休息室可以午休,也能扦脚,身体不舒服了还会请医生过来帮我们看病,让我们老年人感受到特别温暖。”一位前来打饭的老伯告诉记者,他已经在这里吃了8年多的饭。

随着城市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养老服务领域面临的考验和挑战也越来越大。尤其在寸土寸金的静安寺街道,老龄化程度高达42%,且高龄老人众多。如何解决养老需求和场地资源间的矛盾,静安探索出了一条“没有围墙的养老院”道路。

“静安寺街道是上海较早启动为老助餐的社区之一。”静安寺街道青凤老年生活护理服务中心主任方佩儿告诉《新民周刊》,助餐服务一直以来都是街道为老服务工作的重中之重。

位于同一个弄堂内52号的乐龄生活馆,虽然只有三个小房间,但却是静安寺街道为老服务的大本营。

“2006年,区里找到我,让我接手青凤服务社,也就是静安寺街道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的原型。”方佩儿告诉记者,当时她做了3个社区280位独居老人的用户调查,发现17%的老人面临吃饭难问题,“不是说老人完全没法烧饭,而是一个人烧饭浪费大。烧了吃不完,那么老人总要打扫剩饭,吃不到新鲜的”。

社区老人在静安寺街道愚谷村助餐点享用华东医院职工食堂提供的乐龄午餐。

社区老人在家接受助浴服务。

于是,依托静安寺街道同心家园区域化党建平台,社区单位共建参与,华东医院职工食堂最早成为街道乐龄供餐单位,并一直支持至今。随后,美丽园爱心食堂、孙克仁敬老院也先后成为街道助餐后援单位。怕老人一个口味吃腻,3家供餐单位还轮换为不同助老服务站供餐。后来,吉祥馄饨、上海戏剧学院学生食堂等也加入进来,老人们的餐饮更丰富了。

一天三顿,全年供应;春节、端午、重阳等传统节日更有节令餐点为用餐老人过节。统计显示,开展助餐服务至今,静安寺街道已累計供餐达408万余份,年供餐量从一开始的几万客,到2018年供餐42万客,共服务老人71.7万人次。

除吃饭外,静安寺街道为老服务团队对每一位老人的困难、需求都入耳入心,并有针对性地设计服务项目。目前,站点为老年人提供包括助餐、助浴、理发、扦脚、洗衣等60余项生活服务。

“老年人的服务,最关键的还是就近和便捷。”方佩儿表示,多年来,静安寺街道依托社区资源,积极打造以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为核心,乐龄生活馆为平台,老年人日间服务中心和乐龄家园助老服务站为支撑的居家养老服务网络。

居家养老服务网络的构建,不仅极大地满足了老年人对养老服务多层次、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而且服务的便利性相较以往也大大提高。截至目前,静安寺街道已在其11个居民区内设立了7个乐龄助餐点,将原本的“10分钟居家养老服务圈”直接嵌入居民区,让老人不出社区就能享受服务,也让老人的晚年生活“含金量”更高,幸福感更强。

13年来,静安寺街道逐步建立起“乐龄”为老服务的静安品牌。如今,几乎每位乐龄生活馆的工作人员,都能准确地说出任何一位来往老人的名字,包括住哪号楼、爱吃的食物等等。老人们评价这里的工作人员:耐心,专业,像自己的儿女。

记者从静安区民政局了解到,截至2019年7月,静安区共有社区长者照顾之家16家,社区综合为老服务中心19家,老年人日间服务中心24家,社区助餐服务64家,“乐龄家园”助老服务站57家,标准化老年活动室215家。

接下来,针对老人日益增长的助餐服务需求,静安区将挖掘整合各方资源,不断加大助餐服务的供给量。同时,助餐服务要从“有的吃”逐步向“吃的好”进发,让老年人切实享受到更为优质的服务。

为“最柔软群体”服务:幼有善育

锦上添花固然好,雪中送炭更难能可贵。

低龄子女教育问题引发的关切乃至焦虑,已是舆论场上的显著现象。尤其在全面二孩时代,上海社会化托育服务的供给严重不足,家庭不堪重负,影响生育意愿。根据市妇联公布数据显示,有88.15%的家庭需要婴幼儿托管服务,高达75%以上的隔代养育比例对婴幼儿身心的健康发展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

所谓“托幼”,应包含三层涵义——0至3岁幼儿托育服务、3至6岁儿童学前教育、小学生下午3点半后校内课后看护服务。上海将其简称为“3个‘3服务”,相当于囊括了整个12岁以下的少年儿童群体。这个群体,被称作“人们最牵挂的群体,也是社会最柔软的群体”。

与养老服务一样,托幼的“3个‘3服务”,也有从无到有、从增量到提质的需求。

去年,上海在全国率先出台托育服务“1+2”文件,建立托育机构管理长效机制,并支持有条件的公办和民办幼儿园开设托班,鼓励集体办托儿所增加托班供给,将普惠性托育点建设纳入市政府实事项目。

根据市妇联公布数据显示,有88.15% 的家庭需要婴幼儿托管服务。

今年以来,上海积极推进托育服务体系建设,在社会各方面积极参与下,全市新增各类托育机构192个。明年还要推动建设新的托育点,新建和改扩建的幼儿园原则上都要托幼一体。

上海的托幼服务事业也正向着“幼有善育”的方向提升,但做到这四个字并不容易,也绝非单一力量所能实现。在托底之余,政府的角色更需要从过去的包揽主导,转化为各方力量的引导者、平衡者;相应的工作思路与做法,亦需从过去的被动回应,转为主动对接需求、引导布局。

市委书记李强曾多次在公开场合强调,托幼工作,有“需求导向”,也有“体系构建”。这种体系,包括政府、学校、社会、市场、家庭等多元力量;它们的整合与协同,往往需要打破一些固有观念,甚至推出制度性的创新。

如对校门内的晚托班,李强就提出可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探索引入公益机构、志愿者等社会力量介入,为学校教师分担压力;对校内教师付出的额外劳动,则应认真考虑如何保护好参与看护服务教职工的积极性。而能否予以针对性的解决,考验的正是民生事务中的应变能力和创新意识。

精准施策缓解“美丽家园”建设停车难

“旧”历来被视作“老大难”,是民生难题,也关乎城市空间的再塑与发展动能。而不同片区的旧改工作,有不同的特点和需求。它们早已超越了传统的“动拆迁”,需要更多精准而有创新的办法,探索出更多的管用之道。

普陀区兰溪路、武宁路口,“第一酒市”闲置多年的办公楼总共有200来个地下车位和地面车位。这段时间以来,本来不对社会开放的停车库,停满了附近居民区的车辆。

记者看到,所有停着的车里,都放着真如西村第一小区和水塘街小区的临时停车证。而在车库管理员的手机里有一份表格,里面有这两个小区每一辆车的车牌号、停车证编号、车主联系方式和小区室号,哪一辆车有问题,他可以第一时间联系车主和居民区书记。

普陀区这些年正持续推进“美丽家园”建设,全区通过旧住房成套改造、旧住房综合修缮、雨污水混接分流改造等一系列民生工程,重点解决民生领域的“急难愁盼”问题。其中,真如镇街道的旧住房综合修缮项目约占全区总量的1/4,2019年改造面积达65.5万平方米。从今年9月起,该街道23个小区集中实施旧住房综合修缮和雨污管道分流改造工程,涉及项目25个,23个项目已陆续进场施工。

11月28日上午,普陀区住宅小区综合治理工作现场会在真如镇街道召开,与会人员察看共享停车点应用情况。

“但在相关工程实施过程中,我们发现,搭设脚手架、开挖道路、施工建材临时堆放等往往会占用小区停车场地,加剧老旧小区停车紧张。” 真如镇街道党工委书记张韶春在接受《新民周刊》采访时表示,在个别小区,甚至出现因停车矛盾不得不拉长数月的施工进度。

为了不影响工期,又要把实事办好,街道加紧速度摸底——施工期间,各小区需疏导至施工作业区域以外的小区车辆共约1300辆,压力巨大。

对此,街道马上主动出击,在施工小区周边10分钟步行圈内腾车位,经过近2个月的不懈努力,开辟了19处临时场地,释放车位1290个。

街道牵头居民区党组织和居民志愿者一起,聽取居民意见,制定临时方案,释放小区广场空间,在黄土裸露区域开辟临时停车场地。

第二步,借用市政道路。街道协调普陀区交警部门,在铜川路、兰溪路、固川路等9条道路路段设置临时单侧停车,时间为工作日夜间和双休日、节假日全天,释放车位500余个。街道管理办工作人员告诉记者,选点很不容易。他们一次次到马路上“踩点”,既要确保不影响交通,又要方便小区居民,初步确定路段后再交由交警部门现场确认。

这些资源仍不够用,第三步便是争取区属资源共享和区域所在单位支持。经过街道协调,环卫作业车辆停车区域、关停校舍、上海西站地下停车场、城市待建空地、上海强生等纷纷出借场地,协助小区车辆疏导;家乐福、第一酒市等社会单位也力所能及提供场地。

“这些属于区域内企业闲置用地的停车位,我们与企业协商借来一用。”真如镇街道管理办相关负责人刘轶豪告诉记者,街道与相关单位签署了短期使用协议,用于给附近修缮小区的居民停车,使用时间将一直延续到工程结束。

非市政区域也有潜力可挖。街道利用部分背街小巷,释放了停车位。

据介绍,临时停车场地会根据需要签署停车管理三方协议,场地权属人作为甲方、小区管理物业作为乙方、街道办事处作为见证方,明确各自责任义务。小区物业还与车主签订承诺书,要求车主承诺“财产自管、按时退场”,并向车主发放统一制作的“临时停车证”,做到“一车一证”“一场地一通讯录”。小区管理物业安排专业安保人员,对进出场地的车辆进行识别引导,严格审查临时停车证,杜绝无证车辆停泊。

“考虑到学校教育设施设备、私人经营场所等安全需要,我们在第一酒市等场所,启用双人双岗制度,一人门前值守、一人场内巡查,确保在满足居民临时停车需要的同时,相关单位的固定资产不遭损失。” 刘轶豪表示,同时,小区管理物业加强了安保人员的廉政教育,建立惩罚机制,严禁私自收费等行为,“在临时停车场内,一旦发现停车居民不文明行为,居委会、小区管理物业会第一时间对其进行教育和劝阻”。

2020年真如镇街道将创建一批示范性“美丽街区”“美丽家园”和“美丽楼道”,努力探索一条创新社区治理之路,逐步提升街区整体品质,打造“美丽真如、文化真如、品质真如、活力真如”。

猜你喜欢
静安寺乐龄助餐
江苏泰州 老年助餐暖胃更暖心
大雁在天上写什么字
大雁在天上写什么字
余杭:养老助餐服务成为浙江样板
乐龄之心
面向“乐龄”人士的开放包容社区精神的营造
——以新加坡组屋公共空间为考察对象
福州茶园街道创办养老助餐食堂
“乐龄”与“生态养老”理念下的嵩口古镇老年协会活动中心改造设计研究
上海市静安寺社区老年人群抑郁与冠心病的相关性队列研究
静安寺契丹文字砖额为赝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