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亚娟
(凌源妇产医院妇产科,辽宁 凌源 122500)
甲氨蝶呤是目前临床治疗疗宫外孕的首选药物。米非司酮是一种孕激素受体拮抗剂,是目前临床用以抗早孕的常用药物。米非司酮抗早孕的机制比较复杂,研究观察到其对孕酮生物学效应、妊娠物形态结构与代谢、绒毛滋养层细胞有着多方面的影响[1],但具体机制还有待进一步的阐明。本研究采用米非司酮联合甲氨蝶呤保守治疗宫外孕,获得较好的效果,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选择我科2013年1月至2017年4月收治80例明确诊断为宫外孕的患者,妊娠囊直径≤5 cm,宫内无妊囊,排除有米非司酮有禁忌、近12周内接受过甾体类激素药、合并严重内外科疾病、内分泌系统疾病的患者,年龄24~35岁,平均年龄(28.33±4.69)岁,输卵管妊娠51例,卵巢妊娠24例,宫颈妊娠4例,阔韧带妊娠1例,随机分为研究组组与胺对照组各40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所有患者均接受保守治疗,对照组予甲氨蝶呤20~30mg肌内注射,每日1次,连续1~2个疗程。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予米非司酮25 mg口服,每日2次,连续1~2个疗程。
1.3 观察指标:比较两组治疗前后妊娠囊直径、β-HCG水平及不良反应。
1.4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进行t或卡方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治疗前,研究组妊娠囊直径为(3.40±1.04)cm,血β-HCG水平为(967.38±241.28)U/L;对照组妊娠囊直径为(3.37±1.11)cm,血β-HCG水平为(9138.53±309.16)U/L,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治疗后,研究组妊娠囊直径为(1.27±0.25)cm,血β-HCG水平为(94.16±30.77)U/L,对照组妊娠囊直径为(2.28±0.61)cm,血β-HCG水平为(346.37±81.44)U/L,比较差异显著(P<0.05)。
2.2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比较:研究组出现头昏1例,皮疹1例,腹泻2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0%;对照组出现头昏2例,皮疹1例,腹泻1例,白细胞下降1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2.5%,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
显示,在未婚及未生育的女性中的发生率达到47.3%~51.6%[2]。宫外孕可并发大出血,对患者的生命威胁大,需要积极处理。保守治疗是有生育需求患者的最好方式。甲氨蝶呤为嘧啶类抗代谢药,可通过干扰胚胎、滋养细胞发育,诱导胎盘绒毛膜变性坏死等途径治疗宫外孕。研究表明,大剂量甲氨蝶呤对宫外孕的效果好,但容易引起皮肤、肝肾功能等不良反应,大剂量甲氨蝶呤岁能够降低对身体的不良反应,但效果减弱[3]。米非司酮是一种孕激素受体拮抗剂,常用以抗早孕,主要可通过抑制孕酮而发挥抗排卵、抗着床、诱导子宫内膜出血的作用。单用米非司酮治疗宫外孕的机制主要是米非司酮的抗糖皮质激素活性,但效果较差[4]。而将甲氨蝶呤与米非司酮联合用于宫外孕具有不错的效果。胎盘滋养细胞分泌HCG,可发挥类似于黄体生成素的作用。研究发现,HCG分泌与滋养细胞数存在密切关系,在妊娠过程中表现出一定的规律,并在排出胎盘后迅速消失,如果在胚胎着床后HCG分泌过少或HCG水平过低,将会导致妊娠失败[5]。体外培养实验发现米非司酮对滋养层生β-HCG分泌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的妊娠囊直径明显减小,血β-HCG水平明显降低,说明甲氨蝶呤联合米非司酮可进一步降低血β-HCG水平,减小妊娠囊直径,诱导妊娠失败。
综上所述,相比单用甲氨蝶呤治疗而言,米非司酮联合甲氨蝶呤治疗宫外孕的临床疗效得到进一步提升,同时安全性有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