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亚鹏
(甘肃省泾川县畜牧兽医局荔堡工作站,744300)
链球菌是一类常见的化脓性细菌,广泛分布于自然界,人和动物的呼吸道,胃肠道及泌尿生殖道。猪链球菌病是由多种致病性猪链球菌感染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病。未经无害化处理的病死猪肉、内脏及废弃物是散播本病的主要原因。新疫区呈暴发流行性发病率和病死率较高,老疫区的多呈散发型,发病率和病死率较低。该病传播缓慢,一旦传入很难根除。
泾川县某养殖户所养的猪发病,体温升高至40℃,呈稽留热,食欲废绝,喜饮水,精神萎靡,卧地不起,呼吸急促,嗜睡,有的关节肿大,出现跛行。
链球菌属的细菌,呈圆形或卵圆形,常排列成长短不一的链状,在固体培养基上常呈短链,液体培养基上常呈长链。不形成芽孢,一般无鞭毛,有的菌株在体内或含血清的培养基内形成荚膜,革兰氏阳性菌,在含鲜血或血清的培养基上生长较好,菌落较小,透明,致病力强。
本菌对外界环境抵抗力较强,在29~33℃的场地上能存活6天。对热敏感,常用消毒剂均能很快将其杀死。
患病、隐形感染和康复后带菌猪是主要传染源。对病死猪处置不当或运输工具的污染是造成本病传播的重要途径。各种猪易感,但以哺乳和断奶仔猪最易感,怀孕母猪的发病率也高。四季均可发生,但以5~11月较多,7~10月可出现大流行,该病的发生常与气候炎热等诱因密切相关。经呼吸道、消化道、受伤皮肤和粘膜等各种途径均可感染。本病呈地方流行性,新疫区呈暴发流行性发病率和病死率较高。老疫区的多呈散发型,发病率和病死率较低。该病传播缓慢,一旦传入很难根除。
4.1 败血型 分为最急性,急性和慢性三种
4.1.1 最急性型 常见流行初期,突然发病,病程短,常无任何症状突然死亡。体温高达41~43℃,卧地不起,呼吸急促,多在24小时内死于败血症。
4.1.2 急性型 表现为突然发病,体温高达40~43℃,呈稽留热,呆立,嗜卧,喜饮水,眼结膜潮红,鼻镜干燥,从鼻腔中流出浆液性或脓性分泌物,颈部、耳下、腹下及四肢下端皮肤呈紫红并有出血点,哺乳和断奶仔猪表现神经症状,多在3~5天因心力衰竭而死亡。
4.1.3 慢性型 表现多发性化脓性关节炎,关节肿胀,跛行或瘫痪,最后因体质衰竭麻痹而死。
4.2 脑膜炎型 多见于哺乳和断奶仔猪体温升高拒食麻痹。主要表现神经症状,如磨牙、口吐白沫、盲目运动、转圈运动、抽搐,倒地四肢划动似游泳状,最后麻痹而死,病程短的几个小时,长的1~5天,致死率极高。
4.3 淋巴结脓肿型 以颌下、咽部、颈部等处淋巴结化和脓肿为特征。康复猪的扁桃体可带菌6个月以上,在疾病传播上起着重要作用。病猪体温升高,食欲减退,由于脓肿压迫致使采食,咀嚼,吞咽困难,甚至呼吸障碍,脓肿破溃后,全身症状减轻脓汁排净后逐渐康复,病程2~3周,一般为良性经过。
5.1 败血型 血凝不良,皮肤有紫斑,黏膜、浆膜和皮下出血,鼻粘膜紫红色,喉头、气管充血,肺充血肿胀。脾肿大1~3倍,暗红色或紫蓝色,柔软而易碎,边缘有出血性梗死区。肝脏边缘钝厚,质地较硬,结构不清。肾脏和全身淋巴结水肿,充血和出血。胃和小肠黏膜充血和出血,脑膜充血和出血,有的脑切面可见针尖大出血点。
5.2 脑膜炎型 脑膜出血、充血,个别脑膜下积液,脑组织切面有出血点,其他病变与败血型相同。
5.3 淋巴结脓肿型 关节腔内有黄色胶冻样或纤维素性、脓性渗出物淋巴结脓肿有些病例心脏上有菜花样赘生物。
6.1 加强饲养管理 使用优质饲料,保持猪舍干燥,提高猪的抵抗力。
6.2 加强猪舍卫生消毒消毒药要交替使用,可选用聚维酮碘,过氧乙酸,百毒威,稀戊二醛。
6.3 病猪处理措施 对病猪进行隔离治疗,对病死猪尸体进行无害化处理。
6.4 疫苗预防 根据当地猪病流行的主要菌株,选择有针对性的菌苗。猪链球菌弱毒菌苗:肌肉或皮下注射1头份∕头,一周后产生免疫,保护期6个月。猪链球菌氧化铝苗:肌肉或皮下注射5mL∕头,两周后产生免疫,免疫期4~6个月。
对于败血型和脑膜炎型,早期应大剂量使用抗生素或磺胺类药物。青霉素3万IU/㎏体重,地塞米松注射液10㎎/㎏体重混合肌肉注射,2次/天,连用3~5天,对病情较重者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对一般病情可用恩诺沙星注射液1.5㎎/㎏体重,庆大霉素2㎎/㎏体重,肌肉注射2次/天,连用3~5天。
关节脓肿,待脓成熟后及时切开排出浓汁,用3%双氧水或0.1%高锰酸钾冲洗后,涂以碘酊,治疗过程应尽量避免伤口与水接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