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兴银
(甘肃省白银市靖远县糜滩畜牧兽医工作站,730600)
羊绦虫作为一种最常见的寄生虫病,在羊、山羊均有程度不同的发生,因其虫体长、宽、大,其寄生部位通常在羊的小肠内,靠汲取、吸收羊小肠内的养分发育。为此,本文就舍饲条件下羊绦虫病的感染因素进行分析,提出了中西结合的预防措施和治疗方法。
羊绦虫病的病原为扩展莫尼茨绦虫和贝氏莫尼茨绦虫,其中扩展莫尼茨绦虫的颜色为乳白色、扁平带状、长度在1~6m,宽度约16mm,头部呈球状,上面有4 个椭圆吸盘,没有顶突和钩[1]。贝氏莫尼茨绦虫的形态与扩展莫尼茨绦虫形似,但是节片比较宽,具有较为密集的节间腺颗粒[2]。虫体的长度和宽度决定了对羊的危害程度属于牛羊肠道寄生虫中危害程度最高的,如遇成虫在肠道内大量寄生,造成羊肠道阻塞;同时绦虫在羊肠道内寄生发育过程中分泌的神经毒素,还会引起羊的神经中毒,最终导致羊死亡。
成虫在羊的肠道中寄生中,孕卵节片成熟后脱落与羊粪便排出体外,在外界的环境中释放虫卵,地螨会吞噬虫卵,经过30d 左右在地螨中发育成似囊尾蚴[3]。含有发育成熟似囊尾蚴的地螨在饲草、饮水、土壤或周边环境的杂草中寄生,羊吞食了粘附有地螨的饲草、饲料和饮水后,地螨中的似囊尾蚴经过食道、胃到达肠道,在肠道中释放出来,吸附在小肠的黏膜上,经过37~40h发育成成虫。
临床上通常表现为食欲减退、饮欲增强、饮水量大增,伴随有逐渐的营养不良、消瘦、精神萎靡,小羊发育不良迟缓、水肿和个别腹泻等临床症状;同时绦虫成虫在羊小肠中分泌中含有一定量的神经毒素,分泌物在小肠内被羊吸收引起羊的神经中毒,后期会出现神经症状,也是本病的临床诊断症状之一。
羊绦虫病对羊的正常生长具有极大的危害性,尤其对羊羔及牛犊更为严重,甚至会造成死亡。其临床感染症状通常表现为消瘦、肌肉颜色变淡、胸腔和腹腔中体液明显增加、有的甚至出现肠阻塞或者肠破裂。结合羊只临床表现症状,粪便饱和食盐水漂浮法检查,如在羊粪便中检查发现有绦虫孕卵节片即可确诊。
5.1 突出羊体内的成虫驱虫
羊绦虫敏感的驱虫药物有氯硝柳胺、硫双二氯酚、吡喹酮、丙硫苯咪唑、二氯酚等,在临床使用上要严格掌握使用剂量,防止造成药物中毒。氯硝柳胺50~70kg 羊每天服用剂量不能少于1g,一次灌服;硫双二氯酚,羊按100mg/kg 体重进行一次口服,吡喹酮,羊按70mg/kg 体重服用[5];丙硫苯咪唑,羊按10mg/kg 体重一次口服。二氯酚,羊按100mg/kg 体重一次灌服。
5.2 应用中药预防性驱虫
西药副作用大,使用剂量掌握不当极易造成幼畜中毒,为此在幼畜的驱虫上应推荐采用中药制剂进行驱虫。贯众9g、马鞭草9g、使君子9g、川椒25g 混合磨细后与小米汤混合后灌服;槟榔6g、苏木6g、贯众9g、南瓜30g 磨细后用开水灌服; 石榴根皮、槟榔、南瓜子各50g,磨细后用1500mL 开水冲调,一次灌服。
5.3 探索中西医结合驱虫
对于羊绦虫病的治疗方法,中西药均有各自的治疗优势,为此,应采取西药为主,中药为辅助的驱虫措施,先用灭绦灵,羊50-70mg/kg 体重服用进行驱虫;配合南瓜籽30g、贯仲9g、鹤虱6g、槟榔6g、苏木6g 磨粉混饲,进行长期性预防驱虫[6],可达到即提高治疗效果又降低药物的副作用,起到标本兼治的作用。
5.4 强化粪便中虫卵杀灭
绦虫病综合防控应注重虫卵的源头控制,做好羊的粪便管理,防止交叉感染。对圈舍内的羊粪及时清理出来进行高温堆积发酵,杀死粪便中混有的虫卵,防止与土壤中的地螨结合孕育呈似囊尾蚴,羊吞食造成危害[7]。强化草场和饲草地螨的杀灭,在羊放牧前结合草场、饲草虫害防控用二嗪农溶液进行草场地螨的杀灭,30d 天左右进行二次杀虫,30d 之后再进行三次杀虫,防止地螨带入饲草,造成虫卵传播。对于人工种植的草场,建立复耕复垦制度,放牧3年后应及时的耕作,减少地螨的大量繁殖,也有利于本病的防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