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于都蔬菜产业升级发展的思考与对策

2019-01-06 11:29张蓉艳欧阳春荣何江勤温先阳
现代园艺 2019年17期
关键词:蔬菜基地菜农蔬菜

张蓉艳,欧阳春荣,何江勤,温先阳,曾 涛

(1 江西省于都县农业农村局 342300;2 江西环境工程职业学院;3 赣州市农业农村局)

近年来,于都县积极响应赣州市委、市政府号召,立足县情实际,把蔬菜产业作为新的农业支柱富民产业进行打造,全县上下统一思想,认真谋划,多措并举,全县蔬菜产业走上了高质量发展的路子,为现代农业的发展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1 全县蔬菜产业现状

全县建成了以设施栽培为主的规模蔬菜基地共45 个,面积达1000hm2,其中6.67hm2以下的蔬菜基地15 个,6.67~20hm2的蔬菜基地19 个,20~33.35hm2的蔬菜基地5个,33.35~66.7hm2的蔬菜基地2个,66.7hm2以上的蔬菜基地4 个,667hm2以上蔬菜产业园1 个。其中,2018年新增集中连片规模基地22 个,新增钢架大棚基地601.3hm2,全县蔬菜播种面积达到13400hm2,蔬菜总产量36.5 万t,人年均蔬菜占有量达357kg,蔬菜产业已成长为该县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的新的支柱产业。

1.1 种植水平更高

近年来,招商引资进来的民尚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金瑞盛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立足于都气候,合理安排茬口,充分利用大棚的避雨、保温功能,推广吊蔓等立体种植,大力发展早春蔬菜、台风菜,产品除满足于都、赣州本地市场外,积极开拓国内市场,参与国内的竞争,在上海、江苏、武汉、漳州等地都有一定的影响,取得了较好经济效益,形成了一套可复制的高产高效栽培模式。

1.2 经营模式更新

积极发挥龙头企业的示范带动作用,组织学习观摩活动,吸收贫困户就业,解决企业缺工贫困户缺钱的问题,实现双赢。全县注册1000 多个专业合作社,大多涉及了蔬菜产业。金瑞盛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以公司为龙头,将基地承包,切块经营,解决了缺少劳力的矛盾。山东寿光市鲁盛农业集团公司依托于都县鲁盛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企业的市场开拓优势,承建返租,统筹蔬菜品种种植,区域统一规划布局,按“七统一分”的模式,让周边更多的农民参与蔬菜产业发展,解决了农民种蔬菜缺资金、缺技术、缺市场等问题。

1.3 产业布局更广

在对于都耕地进行普查的的基础上,编写了《于都蔬菜产业发展规划》,按产业发展跟着规划走的思路,对于都蔬菜未来的发展超前进行了布局。对蔬菜种植区,及时安排标准粮田建设、水利建设等项目,完善基础设施,改善交通运输条件,做到水路电通地平,为蔬菜产业发展创造良好的耕作条件。目前,已形成了东南西北四大优势种植片区,东有梓山、段屋种植区;南有禾丰、新陂种植区,西有罗江种植区,北有银坑、葛坳、桥头种植区,这些种植区具备了示范、展示、聚焦功能。

2 产业发展的瓶颈分析

通过几年的攻坚,蔬菜虽然迎来了突破性发展,但也面临“成长的烦恼”。

2.1 产业延伸辐射能力弱

从调研了解情况看,县蔬菜产业发展主要精力在服务几大规模基地,集中在有基础的几个乡镇,对周边乡镇辐射少,农户参与少,还没发挥“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的应有效应,点面不均衡,市场主体少,未形成金字塔的产业发展模型,易造成产业基础不牢,龙头企业一有动静,会影响整个产业的发展。

2.2 示范效果不理想

设施蔬菜经历了简易竹木棚、简单钢架棚、连体大棚到现在起引领作用的冬暖大棚、玻璃温室大棚,政府重金引进和支持,基地建设标准也高,但有的基地种植品种、种植技术偏低,引进企业有的水土不服,出现空棚现象,有的只在道路沿线棚种植,没起到种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的作用,参观的农民对蔬菜产业能否发展忧心忡忡。

2.3 种植效益不够明显

产业发展最好的办法是政府推动、市场引领和效益巩固,只有让菜农尝到了甜头,产业才有持续发展的活力。需要种植者研究品种、茬口、技术、管理和市场,要选好品种,种好菜,产量高,卖出好价钱。有的基地建高档棚,但种普通品种、种常规季节的菜。政府求大才有政绩,基地一味求大才能引起当地政府的重视和政策的倾斜,结果是劳动力、投资资金跟不上,粗放管理,效益不好,有亏本甚至转行的潜在风险。

2.4 市场体系建设没跟进

没有完善配套的市场体系,蔬菜“卖难”问题的出现是迟早的事,增产不增收,挫伤菜农发展蔬菜的积极性。市场除调节菜价外,还能聚集生产要素,提供较准确的信息行情。规模基地刚建成,产量没有上去,生产的蔬菜集中在本地市场销售,县内竞争造成菜价下跌,甚至出现“卖难”。2018年,梓山、段屋、邻背等乡镇就出现大白菜、芹菜、卷心菜等因为卖不掉而放弃收获、烂在田间的现象。

3 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思考

针对该县蔬菜产业发展现状,在对全县蔬菜产业提质升级条件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以下6 点建议。

3.1 大力培育市场主体,做大做强蔬菜总量

现在于都的蔬菜产业是规模扩大了,布局形成了,龙头企业引进来了,要把蔬菜产业培育成新的农业支柱富民产业,一定要咬住目标不放松,连续盯紧蔬菜产业干。下一步还是要大力培育市场主体,形成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植大户、基本菜农同步发展的氛围,打牢产业发展基础,落实扶持政策,提高种植水平,培育蔬菜品牌,让龙头企业强起来,基本菜农多起来,蔬菜产业兴旺起来,菜农富裕起来。

3.2 重视产业内部分工,加强产业合作

长期的传统的农耕文化,是小而全的生产,兼顾着整个产业链,菜农既要留种,又要育苗;既要种植,又要销售,一个人、一个家庭、一个企业被一棵菜累得筋疲力尽。现代农业最大的特点是社会分工,规模化种植、设施化栽培、专业化生产,专业的事让专业的人去做,育苗、种植、销售合理分工。为了少走弯路,要从现在开始,着手培育更多的专业人才,对现有从业人员进行调查摸底,分类培养,让不同的农民成为育苗、嫁接、建棚、授粉、喷药、采收、包装的行家,参与产业的发展,最终的目的是降低生产成本,简化生产工序,聚集生产要素,配置各种优质资源。提倡分工前提下的合作,发挥合作社的作用,以合作社为平台,组织菜农形成适度规模生产,让于都蔬菜更有活力,小菜农能融入大市场。

3.3 加强市场体系建设,让市场调节菜价

城市化进程加快,最大的特点是城市面积大了,人口多了,种菜的人少了,买菜吃的人多了,这是加快菜篮子建设的动因。菜价低、菜价稳的地方不是在蔬菜生产区,而是在交易市场活跃的地方,如在北京、广州、寿光。到消费者手上的菜价比外地大城市的高,是因为市场少,缺少开放的市场,缺少竞争,中间环节多,把生产的菜农排斥在市场外。要根据人口、城市规划,建设一批批发市场、交易市场、产地市场、冷链物流市场,形成市场体系,有利公平交易。

3.4 重视市场信息分析,引导蔬菜产销对接

加强于都本地蔬菜种植规模、品种、上市季节、蔬菜价格等信息的收集,安排专人对供求信息进行分析,指导菜农生产。关注国内周边市场信息的收集与发布,特别是县域蔬菜的销售目标市场,服务本地菜农,引导菜农种植适销对路的蔬菜产品。教育菜农要关注市场供求信息的变化、种子购销量的变化,学会错位看市场,不盲目跟风,尽量选择独特、稀少的品种,这样才可以提高自家产品的竞争力。要利用好网络平台、益农社平台、电商平台,发布蔬菜供求信息,打造于都有机、富硒蔬菜品牌,促进产销对接,实现增产增收目标。

3.5 降低奖补准入门槛,完善蔬菜扶持政策

蔬菜是典型的短、平、快农业产业,是产业扶贫的首选产业,近年来,为引导国内蔬菜企业聚集于都蔬菜产业发展,出台了招商引资一事一议的支持政策,下发了专门的《于都县蔬菜产业发展工作方案》等系列政策文件,取得明显成效。但这些扶持政策存在重建轻管的问题,重大轻小的问题,缺少长效监管机制。在实际发展过程中,易引起个别企业钻政策的空子,有利益一窝蜂地涌入,得利后迅速地退出,受伤的总是农民。对新建的基地我们要通过资金奖补扶持,引导和鼓励他们发展蔬菜产业。对建成的已享受过扶持政策的蔬菜基地,要建立考核体系,对经营管理水平高、示范带动能力强、社会贡献大的,也要继续支持,扶一把送一程使其走上正轨。要兼顾对合作社、家庭农场、专业大户等新型经营主体的培育,降低奖补的门槛,让他们成为产业发展的主力军,使这支队伍接地气,更有生命力。

3.6 提供更多的公共服务,解决共性难题

于都蔬菜产业的发展不能离开市场,要制定于都富硒蔬菜的生产技术规程、产品标准,要着手考虑申报注册“于都富硒蔬菜”商标,培育自己的品牌。要围绕标准、规程开展大规模的技术培训和技能培训,指导菜农怎么干。要对全县的规模商品蔬菜基地进行环境、产品检测,确保生产出的产品安全。要结合于都的蔬菜产业种植历史、现状和市场需求,提出适合于都发展的主导品种。要整合植保、土肥、种子等技术力量,深入基地,活跃在田间地头提供技术指导服务。要多组织蔬菜现场交流会,交流种植经验,交流种菜心得,要组织菜农走出去到外面参观学习,转变观念,跟上时代步伐。要用好电商、互联网等新技术,办好农民丰收节,把蔬菜产业发展与展销会、丰收节、农村休闲旅游结合,形成一种于都蔬菜文化。

猜你喜欢
蔬菜基地菜农蔬菜
『新帮手』让菜农采收省时又省力
春季大风频繁 菜农这样防范
奇怪的蔬菜
农谷三安模式 蔬菜基地大白菜喜获丰收
蔬菜
参观曹家桥蔬菜基地
浅析“菜篮子”工程建设之“喜”与“忧”
现场
菜农和学问家
蔬菜也“疯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