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 颐
(贵州财经大学,贵州贵阳 563000)
职业素养教育对于高校人才的培养有着重要的意义,且会间接影响其职业生涯的发展。近年来,社会各行各业对于人才的需求日渐增多,然而一些毕业于高等院校的大学生却存在职业素养欠缺的问题。对于一些知名企业而言,就业者职业素养的缺失事实上也关系到其职业表现的好坏。不难发现,大学毕业生在职业素养上的缺失反映出高校职业素养教育的现状不容乐观。茶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其蕴含着诸多内涵。特别是近年来,随着国家对于“文化软实力”的重视,茶文化也越来越多地被人们运用到教育领域。基于此,教育工作者也不妨将茶文化与大学生的职业素养教育工作相结合,借助茶文化推动职业素养教育体系的完善。
茶文化是以“茶”为核心的文化范式,其从茶事活动中发展而来。事实上,茶的发现远远早于茶文化的形成,只不过当时的“茶”在人们看来只是一种中草药。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对于茶的了解也越来越多,茶的饮用性被人们所挖掘,自此茶才开始慢慢走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正如“柴米油盐酱醋茶”所言,茶逐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由此可见其重要性。茶文化在形成过程中受到了儒释道等传统文化思想的影响,其与人们的生活理念、生活追求等相契合,因而也受到了人们的喜爱与追捧。当然,具体来讲,茶文化在物质器物角度主要涉及茶叶、茶具等相对实用、日常可见的内容,这些内容为大众所熟悉;茶文化在精神思想角度则包孕着丰富的内容,比如茶文化习俗、茶事礼仪、茶文化思想(禅茶一味、茶道四谛)、茶文化习语、茶文学(茶诗、茶词、茶小说)等都在其涉及范畴之内。茶文化从唐代沿袭至今,其在社会诸多方面都有所体现。而茶文化思想则更是古人智慧的结晶,其为现代人提供了看待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因而有着重要的价值。
职业素养指的是“人类在社会活动中需要遵守的行为规范”。事实上,职业素养可以简单分为三个部分,分别为“职业信念”、“职业技能”、“职业行为习惯”。其中,职业信念不仅包括良好的心态、端正的价值观,同时还涉及“爱岗敬业”等具体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则是人们从事某项职业所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如果入职者的职业技能未达到该岗位的要求,那么其将无法胜任后续各类工作项目;职业行为习惯是人们在该职业中逐渐形成的习惯特征,同时也是职业素养的体现。近年来,大学生就业难等问题层出不穷,这些问题自然与学生的职业素养不过关存在着一定的关联。如果将职业素养比喻成冰山,那么对于大学生而言,职业素养可以分为两方面:其一为显性素养,主要包括大学生的职业知识技能和职业形象,这类素养占整体职业素养的八分之一,通常可从学生的专业证书、学历证书中看出;其二为隐性素养,这类素养主要包括职业道德和职业态度等相对不易从直观上识别的内容,且这类素养往往是大学生职业素养教育中的重中之重。
教育理念的科学与否将直接关系到大学生职业素养教育的收效多寡。就一些高校的职业素养教育工作加以观察,不难发现其中存在着教育理念落后、教育目的模糊等问题。不少负责职业素养教育的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往往未能帮助学生设置科学的、系统的学习目标,且教师并没有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学生未来的职业素养进行分类讲解。一些高校针对学生开设了与职业素养相关的公共选修课,教师在课堂上未事先了解学生的具体专业,他们的教学较为笼统,不能给多数学生的职业素养发展提供更好的参考。
不少教师在开展职业素养教育工作时往往存在教育方式过于死板的问题。以公共选修课为例,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往往以自己为中心开展教学,其在整个课堂上几乎与学生“零交流”,更别谈对学生的实际专业情况有所了解了。在这种相对死气沉沉的教学环境中,学生对于所学内容也会产生一定的抵触。需要指出的是,由于教育方式的不合理,很多学生往往会在课堂上开小差,更有甚者会逃课,这对于他们自身的职业素养培养自然是不利的。
很多教师在开展教学工作时往往只是根据与职业素养相关的教材进行教学,他们所讲知识点也基本上局限在教材的范围内。而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社会上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新职业,职业素养的要求也随之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变化,而这些变化时教材中所不具备的。如果教师一味地按照教材进行讲解,那么学生也掌握的内容就会跟不上时代发展的需要,他们所具备的职业素养也将无法适应未来复杂的职业需求。当然,还需要指出的是,教育内容未能与实践相结合,因而学生对于职业素养的认识也较为浅显。
根据职业素养的分类,其包括“显性”(职业知识技能)和“隐性”(职业道德和职业态度)两个方面。而单纯地通过结课成绩、专业成绩、证书获取等情况就能够较为具体地了解其中的显性素养,但却无法有效获取隐性素养的内容。而隐性素养占据了整体职业素养的绝大部分,仅凭职业素养课程的卷面成绩、作业完成情况、结课论文等很显然无法具体掌握学生的实际素养。因而现阶段的职业素养测评无法准确合理地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真实职业素养。
茶文化有着丰富的内涵,其中的茶文化思想对于职业素养教育有着一定的帮助。教师不妨将茶文化思想运用到教学工作中,借此优化教学理念、明确教学目的。比如在中华茶道思想中有着“怡和清真”的说法,其中的“真”就表示要明辨真假,这要求教师对不科学的教学目的加以否认,并在日后的教学工作中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学目的的设置加以明确。认识到自身的不足和缺点才能够真正得以进步,这对于职业素养教育中教学目的的设置而言莫不如此。
传统的教育方式过于死板,导致职业素养教育未能收到预期的效果。基于此,教师不妨对教育方式加以完善。比如在课堂上,教师可以结合PPT等对职业素养的知识进行讲解,帮助学生通过音频、视频、图片等形式形象生动地学习相关知识。当然,教师还可以邀请知名茶学专家前来讲解茶叶行业的职业素养要求,帮助学生以知微见著的形式了解其他行业的职业素养要求。当然,教师还可以带领学生前往茶园观光,让学生近距离了解茶园工作人员的工作流程,从而站在工作人员的角度真正理解职业素养的内涵。
为了帮助学生较为具体的了解职业素养,教师不妨以茶企为例进行讲解。教师可以向学生扩充与茶企相关的知识点,帮助学生了解茶企工作人员在工作过程中需要掌握的职业技能,同时向学生指出这些工作人员所具备的职业道德素质和工作作风等,这样学生就能够更好地将所学知识与这些内容结合起来,从而加深对于职业素养的理解。当然,教师还可以向学生普及茶文化知识,比如茶文化中的“知行合一”思维,让学生认识到理论与实践结合的重要性。
针对单一的教育测评,教师应该对此加以优化。具体来讲,教师不应仅以学生的卷面成绩或论文完成情况对学生进行评分,而应结合学生的实习表现进行具体评价。比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前往当地茶企或茶博会进行实习,并根据学生在实习过程中的具体表现等给出综合的评分,这样能够更为科学地掌握学生的职业素养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