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媛春
(武汉职业技术学院,湖北武汉430074)
我国党和政府十分关注高校学生资助工作,自2007年以来,我国建立健全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在高等学校本专科教育阶段,我国已经全面建立了包含国家奖助学金、国家助学贷款、学费补偿贷款代偿、校内奖助学金、勤工助学、困难补助、伙食补贴、学费减免、“绿色通道”等多种方式的混合资助体系。多年以来,高校教育资助工作解决了学生现实的困难,在帮助学生完成学业的过程中有效促进教育公平和社会和谐。特别是近三年以来,我国的资助工作内涵也更加丰富。2016年,随着精准资助全面推进,由保障型资助向发展型资助转变。2017年,资助育人工作取得新突破。教育部党组印发《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教党〔2017〕62号),将资助育人纳入“十大育人体系”。明确要求把扶困与扶智,扶困与扶志结合起来,建立国家资助、学校奖助、社会捐助、学生自助“四位一体”的发展型资助体系。
在新的资助政策体系下,各地各校围绕资助育人主题积极探索实践,如组织开展学生诚信教育主题活动、励志成长成才优秀学生典型宣传活动、主题征文系列活动、演讲比赛、微电影征集、社会实践、公益服务等等。如何有效构建包括物质帮助、道德浸润、能力拓展、精神激励、规范管理等方面的长效机制以真正实现资助育人仍然值得研究探索。
对当代学者的研究进行分类和梳理有助于进行高校资助育人功能研究。就中国知网文献搜索来看,以“资助”、“育人”为主题词进行搜索,共有1490条文献;以“资助”、“育人”为关键词进行搜索,共有476条文献;以“高校资助育人”为主题词进行搜索,共有731条文献;以“高校资助”、“育人”为关键词进行搜索,共有9条文献。从年代跨度来看,自2000年以来,文献研究篇幅逐年增多。综合来看,当代学者的研究主要分以下几个层次:
①资助模式对资助育人效果的影响研究。姚臻提出,资助育人过程中对受助学生的自卑心理关注不明显,无偿资助对学生自强教育产生负面影响。赵丹认为,资助的模式中应凸显“有偿”的补助方式,即通过强化勤工助学的资助方式改变单向度资助带来的受助者对于资助的依赖困境,学生通过勤工助学体验实践劳动可大大培养学生艰苦奋斗的精神,也有利于帮助学生调适孤僻的不良心理状态。
②资助体系的范式研究。发展型资助的提出意味着资助体系的范式转变,黄建美、邹树梁提出应构建多维度资助模式,以南华大学资助育人实践为例,可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中心、经济资助为基础、制度建设为支撑、文化培育为保障、能力培养为核心的“一中心四基点”多维资助育人模式。陈乃车、曾剑、唐闻捷认为,温州医科大学以坚守经济资助、保障学生自尊、提升学生能力发展,不断提升思想道德素质为主旨构建的“底线、主线和高线”三线一体的资助育人模式注重经济资助与人文关怀、共性需求与个性需求的双重结合,收效颇丰。
③资助措施的具体育人功能研究。当代学者对于资助育人功能研究主要集中在育人现状、育人渠道以及育人功能的探索三个方面。徐子欣认为,高校资助的育人功能包括:引领思想、疏导心理、激发情感、塑造品格,能有效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应通过完善贫困生认定和资助法律监督机制构建精准化资助政策体系来加强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管理,使其育人功能得以充分体现。江玉莲提出,在学生资助措施中,应注重对受助学生的能力指导以提高其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勤工助学不是体力劳动,勤工助学的岗位设置应以提升能力为目标,可深挖资源、拓宽思路,将勤工助学岗位与专业学习相结合,与社会服务相结合以及与创新创业相结合,使受助学生在合理的勤工助学岗位实践中对贫困和周围的环境有正确的认知。这些研究成果为本文的研究在拓展视野的基础上提供了详实的理论依据。
国外对于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研究较为成熟,对于学生资助的理论研究、政策研究、资助功能研究均有较为丰硕的成果。理论研究主要依据教育公平理论、人力资本理论早在1961年美国经济学家Theodore·W·Schultz就提出“教育是一种人力资本投资”,政府、学校、家庭和学生本人功应共同承担教育的成本。教育的公平可通过投入和所得的比值进行观测。Dongbin Kim经过调查研究发现,白人和亚裔学生较之非洲和拉丁美洲学生在择校时更容易受到资助政策的影响。无论何种观点或何种研究角度,大多研究者认同,首先要解决学生的经济困难,再结合社会、学校和学生三者共同目标培养学生。总而言之,国外研究学者对于如何解决学生经济困难十分重视,但对于资助中的育人功能研究尚不明显。
在我国,学生资助是指依法设立的公办和民办且有国家正式学籍的在校学生,尤其是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受到政府、学校和社会各界爱心人士等资助主体通过“奖、贷、助、补、减、勤”方式解决其在校期间的学习和生活费用的行为。除此以外,“助”还可以有更广泛的维度,即在资助主体在对大学生提供物质帮助的过程中对大学生思想品德培育所产生的积极影响。
高校贫困生在校园内形成了贫困生群体,研究发现学生的贫困并不仅仅只是经济上的贫困,他们观察认为,“这些群体形成了经济、学习、心理和技能等多元贫困的结构性问题”,因此,资助不能仅仅只是对学费、生活费的物质帮助,对心理、人格、精神等其他方面的帮助也应广泛存在于资助育人的意义之中。
高等学校本专科生教育阶段的资助方式包含国家奖助学金、国家助学贷款、学费补偿贷款代偿、校内奖助学金、勤工助学、困难补助、伙食补贴、学费减免、“绿色通道”等多种方式,是一种混合资助体系。新资助体系即为发展型资助体系,是对我国现有学生资助方式的一种概括。此概念是2016年由教育部提出对资助工作的内涵升华,要求各地各学校在全面落实学生资助政策的基础上,重视培养受助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加强励志教育、诚信教育和社会责任感教育,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一种资助模式,将育人的贯穿于资助的全过程。
学生资助对于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德智体美劳全面素质养成方面的教育作用及效果。这种育人目的观以经济帮扶为基础,思想道德教育为主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的。对于资助育人功能的研究探索实质是对于资助体系的教育功能评估,高校资助育人是高校育人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育人也是资助工作的内涵,即从思想教育、道德引导、心理疏导与素质培养等多维度来关注受助学生的发展,观察受助学生的全面发展情况。探究高校资助育人活动形式如何有效发挥其现实基础强化学生对感恩、诚信、自强的深刻理解,进行资助育人与传统理论灌输说教的方式的教育效果比照,挖掘高等院校资助育人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