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欣瑞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北京西城 100038)
国家的发展,民族的复兴,都离不开文化认同,只有国民对本国文化有强烈的认同感,民族才能够凝聚力,国家才能够实现团结稳定的发展。中国已经进入了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代,只有重视对我国源远流长又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的继承发展,提高国民的文化认同,才能真正增强我国的文化软实力。维护国家的文化安全,培育文化认同势在必行。
文化安全可以保障国家安全的可持续发展,而文化认同则是维护文化安全的精神力量源泉。因此,文化安全的核心和基础就是文化认同,文化软实力的发展不能背离对本国文化的认同,只有在对优秀的传统文化的传承基础上,进行多元化的吸收与创新,才能真正发展出不忘根,不离本的优秀文化,以此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是以,笔者认为,保障文化安全最基本、最重要的是建立文化认同,只有在文化认同的基础上,我们才能重建文化自信,抵御外来威胁。
共同的文化、理想和价值观能够超越种族、地域的差异,将不同的人群团结在一起,构成稳固的共同体,有着同样文化认同的人群无论身在何处,都会与他们的共同体有着强烈的认同感。因此,民族的团结稳定离不开文化认同,文化认同是基于精神世界的最本质的情感和心理认同。中华文明作为唯一曾未被割断过的现存的古文明,它之所以能够源远流长正是因为我国人民自古至今都对中华文明有一种深深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而时至今日,要想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同样离不开人民对文化的认同,只有以加强文化认同为根,让文化将我们中华儿女团结起来,才能促进国家的团结发展。
进入21世纪以来,信息技术和网络的快速发展给人类的生活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凭借着经济和科技的优势,不仅控制与网络技术相关的核心技术,同时,还控制软件和硬件的生产和发展,互联网通信已成为美国文化扩展和渗透到其他国家和地区的重要手段。鉴于网络技术标准在网络通信控制中发挥着关键作用,网络技术标准的控制和网络标准的实施已成为美国削弱他国主权的重要战略。由于我国对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尚无法与西方国家抗衡,因此面对西方文化的渗透和扩张仍处于防御阶段。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的文化认同的重要标志,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旦遭到破坏,整个民族存在的核心意义和价值也会被模糊化。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都经受着日新月异的变化。工业化的进程与传统文化的传承之间产生了尖锐的矛盾,快速推进的城市化和工业化已经构成了中国文化传承发展以及中国文化生态保护的最大的威胁。
一旦构成的文化生态系统中的历史文化遗产被破坏,文化遗产很容易瓦解,生存环境就会被破坏,文化和生态的平衡将打破,依靠这个文化而存在的国家也会必然走向灭亡和消失。文化遗产是我们精神层面的“根”,一旦文化遗产遭到破坏,现存的文化产业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将失去灵魂和生命。因此,保护文化生态就是为我国文化的传承、创新和发展提供保障,不然,中国文化就失去了生命之源,文化认同危机就此产生。
全球化进程中日益频繁的国际文化交流正逐渐成为国家实现外交政策的重要工具。调查发现,到1997年为止,美国资助包括其他国家在内的学生和学者总人数已超过245,000人,进行教育和文化交流的目的就是利用这些人群充当传播西方价值观的“信使”,进而影响目标国家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在中国,自上世纪70年代后期,越来越多的精英知识分子远赴欧洲和美国深造,拥有高等学位后回到了中国,服务在各个领域,通过发挥其在工作领域的骨干作用,宣传西方的价值观念及生活方式。
这种人才逆流现象将西方思想和话语置于文学、社会科学和社会运动之中,并对中国文化认同造成了深刻的危机。在这种环境下,有一部分知识分子和学者在文化全球化的浪潮中产生了文化迷茫,遗失了对自身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使得本应作为引导大众的精英人群却并没有在文化发展的过程中起到应有的引导作用。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以文化认同为视角出发维护中国文化安全,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把国家文化在民众心中的认同度作为内部原因,以提高内部认同来抵制外来文化的侵蚀。为此,我们必须从以下几点着手:
中华文化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曾出现过路线的偏移,从洋务运动的“全盘西化”到高举“自由、民主、科学”的新文化运动,几乎都是对西方文化的高度认可,而对本国思想文化进行强烈批判。因此,为有效维护中国文化安全,我们首先要实现内容的创新,在立足于中国国情的基础上,积极吸收借鉴他国先进文化成果,做到辩证取舍、见贤思齐、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在继承的基础上实现创新。二是实现手段创新。中华上下5000年的文明历史,为我们积累了丰富的文化成果,这是我们进行文化发展与创新的宝贵资源。因此,创新我国文化的传播方式和教育方式,以人为本,立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发展新时代的中国文化。三是实现制度创新。创新文化制度,能够构建更开放、包容、激发创造性的文化环境,我们必须要转变内在封建教条的思想和行为方式,增强文化的原创力,从而摆脱对他国文化的盲目追随。
首先,法律法规是控制和保障网络文化的最有效手段。中国互联网行业虽然发展快,但还不够完善,因而在这种情况下就使得西方文化霸权有了新的传播途径,同时使一些刻意抹黑中国文化的言论传播有了可乘之机。因此保障网络环境的安全是政府工作的重要内容,网络环境应该呈现出稳定和信任的特点并且建立完整的网络信息监察系统,同时,应该把符合互联网发展方向原则上升到法律层面,做到有法可依,用法律武器维护国家网络文化安全。
其次是运用行政手段对网络进行管制。通过政府干预来规范网络在线传播文化的行为,制定相关的网络公约,限制不良因素的滋生和传播。政府应采用科学的方法规范互联网,推广大量先进的、原创性的中国文化占领网络阵地,让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能够通过网络更多地被人接触到、认识到;同时,要重视文化的导向力量,培养文明礼貌的道德标准,净化网络环境。
只有让我国的文化利益合理地放置于全球文化之中,才能真正实现国家的文化安全。如果缺乏良好的国际文化利益关系,那么对于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会增添更多的风险,因而,为有效保障国家文化安全,我们应做的不是挑战文化霸权、改变现有的国际文化秩序,而是在现有的国际文化秩序中承担我们应当负担的文化责任,积极参与制定国际间的文化规则,维护我国的文化利益的同时积极争取国际对我国文化的认同以及关注,利用国际的文化交流来促进我国的文化创新,增强中国文化的国际传播力,让中国文化走向世界,取得维护文化主权的优势地位,展现出新时代中国的大国形象。
中国已经步入了社会主义新时代,随着综合国力增强,肩负着更多的国际责任的同时,风险与挑战也会增多。我们要善于利用这些风险和挑战,利用全球化带来的机遇,积极参与国际秩序建设,提高文化认同感,增强文化自信,使中国以全新的大国形象屹立于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