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小玲
(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湖北武汉 430072)
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根基,其也起到维护国家和社会安定的作用,农业的主体农民更是对经济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在我国城市化、工业化的进程逐渐加快时,许多耕地消失或是被承包,使得农村产生很多富余劳动力,为谋生,这些富余的农村劳动力逐渐向城镇转移,导致出现“民工潮”,其也为我国的社会建设和经济建设提供诸多力量。实际而言,农民工的就业问题对于社会非常重要,特别是对于社会稳定性而言,也因此,如何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扩展农民工的就业途径已经成为社会各界人士重点关注的目标,再看新公共管理理论出现后,人们发现出缓解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
新公共管理理论源自当代一些西方国家进行行政模式改革的精华总结,在一些发达国家应用后取得较好应用效果。新公共管理理论本身是一门比较独立的研究领域,是在上世纪70年代才逐渐发展起来,其以现代经济学和私营企业的管理理论为基础,并借助快速发展的信息技术,主张将竞争机制引入社会公共管理中以提高服务的质量和水平、利用市场或顾客为导向改变行政绩效、通过将政府职能授权、分权提高政府的管理能力,继而提高管理的效率和服务水平。重点概括而言,新公共管理理论更注重人本身,也需要管理者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公共管理活动才能因此取得成效。具体内容如下:
市场经济主体中,政府是其中一个特殊性主体,参与各种经济活动。在新公共管理理论中普遍认为,政府在公共管理中管理效率较低的原因是因为其没有积极性的竞争机制。所以,新公共管理理论建议应该以市场力量改变政府,使更多的私营部门可以共同提供公共服务,将竞争机制引入后,可以缩小政府规模,继而提高政府公共服务工作效率。这也表明,政府可以在增强公共的服务的大范围管理时,也可开放部分公共服务市场,利用市场和社会力量,使用人单位、社区、社会组织等协同参与,促进合作管理,继而提高社会公共服务质量。
新公共管理理论倡导以人为主体,以顾客为导向,推行顾客至上的理念,在政府的服务方面,新公共管理理论认为,其应该以顾客需求为导向,为顾客提供回应性服务,等于重新定义政府职能及政府与社会的关系。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宗旨是为人民服务,在新公共管理理论中,政府在制定政策、制度或协调利益关系时,要以服务作为贯彻的中心,全程都围绕着为人民服务的理念进行工作,提高对公民需求的重视度,为顾客提供更全面优质的公共产品,这也要求政府必须要提供公平公正的服务,提高公民的满意度。
在新公共管理理论中,政府的工作重心不在于监督政策实施,而是在制定政策方面。政府应该努力创建沟通平台,使公民能够参与进决策并与政府对话沟通,包证公民的广泛参与度,也利于实现公民与政府间的互动性和公平性。这也代表,政府可以通过与公民沟通制定出更适合公民的政策,并利用多种渠道鼓励民众参与,使公民与政府间的关系出现缓和,也更利于政策的实施和落实。转变政府职能,也能缩小政府规模,减少政府开支,继而使政府更重视制定公共政策,并进行相应的监控和评价,提高政府的管理效率和服务效率[1-2]。
1)农民工就业岗位层次低
农民工大多知识水平不高,文化素质较低,在技术和相关的法制观念上都有缺乏,这也导致其在劳动市场上缺乏竞争力,许多的农民工只能在一些低薪酬的产业部门就业,即低技能、高体力的职业,比如搬运工、泥瓦工、施工建设人员等。
2)农民工工资待遇较差
因为农民工多在一些产业部门就业,且像是建筑工地、泥瓦工等工作,都没有明确的薪酬制度,基本都是由老板与用人单位决定,没有制度保障,也使得许多农民工工资要低于平均水平,农民工工资待遇比较差。
3)农民工非正规就业普遍
农民工大多都被排斥在城市的社会保障体系之外,这也使得许多用人企业缺乏一定的社会责任感,和以前一样使用“需要人时招聘,不需要时解雇工人”的模式,许多农民工都没法真正进入就业体系,只是一直以临时工的身份进行各种工作,以体力交换收益,不存在任何的实质性福利保障待遇,农民工本身也没有安全感和稳定感,就业体验较差。
1)政府力量主导不到位
在农民工进城就业方面,政府的宏观管理与服务体系建设不完善也会起到一定的影响甚至是制约作用,农民工目前的就业能力广泛偏低,尽管教育、农业、工会等部门都进行着一定的农民职业培训工作,但因为没有统一的规划和管理,使得培训效果不佳。另一方面,户籍制度与社会保障制度都会对农民工群体产生排斥,这也是无法为农民工就业提供保障的一种原因。
2)社会就业环境不温馨
农民工虽然已经占据我国产业工人的绝大部分,但因为城乡水平差异,城乡价值观差异、思维差异、生活方式差异等一系列不同导致企业和社会民众对农民工有一定的歧视和排斥心理,这会给农民工带来一定的心理冲击,也是各项相关农民工政策和劳动法规难以落实的重大影响因素。
3)农民工个体水平不能满足岗位
农民工的文化素质和职业技能普遍较低,个体水平无法满足岗位需求,在当今经济结构转型,产业结构升级的情况下,农民工本身较低的个体水平已经不能满足劳动市场的需要,也成为阻碍农民工就业和经济增收及经济发展的重大阻碍[3-4]。
农民工就业直接影响到社会稳定发展和经济的持续增长,也会对社会稳定造成一定威胁。因此,政府必须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在结合中国国情的基础上,增强农民工的就业竞争力,继而提高农民工就业的稳定性。
1)建立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
政府一方面要以农民工为导向,建立合适的法律法规并完善,继而增强执法水平,在法律上明确农民工的基本权力和社会地位,保护农民工就业、创业,取消这两方面的限制,使农民工可以与城镇居民享有一样的权利。同时也要放宽城镇户籍制度对于农民工的限制,健全最低的生活保障制度。在另一角度,政府也要制定相关的就业政策,对于接纳农民工较多企业或单位实施减免税费或是财政补贴等福利政策,帮助企业创造更利于农民工工作的环境。
2)构建政府主导、多方协作的培育体系
政府一边要转变职能,创建农民工教育培训信息服务平台,定期向农民工公布培训的时间、内容、地点等,并为农民工提供政策和法律法规等方面的咨询服务,包括就业指导、职业介绍等。另一边,政府要引入市场机制,创新农民工的培训方式,充分利用可利用资源,创建以政府为主导的多方协作的农民工培育体系,以就业为导向,定向培训,并加校企、城乡联合办学。
3)采取多种措施促进农民工多渠道就业
虽然农民工从农村出来,但加速发展农村经济却是解决农民工就业的根本性措施,因此,政府要加大对各项基础设施的投入,更积极的扩展农村市场,提高农村经济水平和城市化水平,使农村的富余劳动力可以在本地消化。并且,政府可以以农民工为导向,鼓励农民工自行创业,积极引导返乡的农民工参与新农村现代化建设,为其提供相关的优惠和补贴政策,为其提供良好的创业平台。同时,政府也要完善农民工的就业信息服务,完善城乡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利用互联网等现代技术多渠道发布实时供求信息,有效安置剩余劳动力,使农村劳动力有序流动起来,实现劳动市场和农村农民工的实时对接。
1)企业方面
企业是处理农民工就业的最有效途径。因此,企业应该要实施“以人为本”的人性化管理,真心关爱农民工,利用增强农民工就业能力的方式增加农民工的就业率,使农村富余劳动力能够得到有效转移。同时,企业也要转变思维方式,创造更优质的用工环境,重视农民工的培养,加强人性关怀,为农民工提供更多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并且要逐步改善农民工的待遇,处理劳动关系中的不和谐处。
2)社区方面
社区要创造让农民工舒适的当地环境,确保农民工就业。当前,社区基本上已经是社会支持系统的一部分,可以通过社区开展互动活动增加城乡居民之间的沟通交流,并进行农民工的城市文明和技能培训,提高弄迷宫自身能力和素质,也可以建立农民工就业服务网站,定期公布就业信息,并建立农民工就业情况档案,为其提供更好的服务。
3)社会组织
社会组织可以联合企业举办定期的招聘会,媒体组织可以在其刊物或是网络上登载农民工就业的信息,并进行广泛宣传,重点在于农民工就业的紧迫性和重要性,形成良好的社会舆论和社会环境,不仅能为农民工就业提供物质支持,也可以保障农民工的合法权益[5-6]。
在社会经济不停前进的道路上,城市化的步伐也越迈越快,农村与城市的差距在逐渐缩小,但现在尚未达到一定效果。目前,许多农民为谋生,都会选择去城市工作,但适合农民工的工作比较少,就业机会缺乏。在利用新公共管理理论视角探索农民工就业情况时,能够通过多重社会主体形成一个完善的社会支持网络,继而形成更有利的农民工就业环境,不仅能够帮助农民工增加就业机会,也能促进社会的和谐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