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创新性的思考与实践

2019-01-06 17:25:38高丽霞詹克钰
福建茶叶 2019年7期
关键词:产教校企院校

毛 庆,高丽霞,詹克钰

(1.秦皇岛职业技术学院,河北秦皇岛 066100;2.长春财经学院会计学院,吉林长春 130122)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进步,我国的经济结构也做了相应的调整,社会经济发展模式也发生了较大转变。企业对于人才的需求已经不同以往,为适应当今企业的复合型发展,企业需要引进大量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只有这样才能优化企业结构,推进企业结构的优化调整。然而,就目前高职院校的教学情况来分析,其培养输出的人才与企业需求具有一定的差距,导致这些人才不能更好地契合企业的发展,不利于企业发展进步。与此同时,《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也表明,要坚持产业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将学习与实训相融合的教学模式作为其高职院校新的机制体制发展要求。

1 产教融合与校企合作的模式

校企合作的主要模式有德国的“双元制”模式,英国的“工读交替”模式,新加坡的“教学工厂”模式以及我国的“产教融合”模式。而产教融合的主要模式包括:研发模式、共建模式、项目牵引模式以及人才培养与交流的模式。我国的产教融合模式是借鉴了德国、英国、新加坡的职教人才培养模式结合我国国情而建立的高职教育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创新性。根据对以上产教融合模式的研究,总结出以下几大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基础。

1.1 政效行企四方协同办学

首先,成一个完善健全的发展咨询委员会,由专家学者、政府和行业代表、企业专家共同担任委员,形成四方共建的局面;其次,每年都需选择一个特定的时期召开会议,会议内容即是为高职院校制定科学合理的发展规划,为创新培养人才模式提供专业的指导,使学员培养人才的模式更符合企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以学员毕业生“零公里”就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为最终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标准。

1.2 专业对接产业

如今,现代社会就业出现了一个很普遍的问题,那就是专业与工作不对口。从高职院校毕业走出来的许多人都发现很难找到一份与自己专业对口的工作,这时许多人就会对自己所学的内容产生疑惑,导致工作不自信,很大程度上就会造成企业发展进程缓慢。专业与产业的不匹配同时也造成了许多人才的流失,未能实现人才资源最合理的配置。因此,我们必须吸取以往的经验教训,要实行专业对接产业的融合发展模式,要把现代产业作为高职院校开设专业的指导,使专业和产业能够紧密结合起来。实现高职院校培养出来的人才能最大程度的满足企业发展的述求,达到人才资源的优化配置,最终促进高职院校与企业的有效发展。

1.3 教师与企业专家互聘

首先,我们要明确教师与企业专家互聘所要满足的条件,学校的教师必须定期到企业进行下厂实践,一方面可以在互聘期间承担起企业的相关工作,另一方面可以培养教师的实践能力,获取实践技能评定,丰富教学经验,引导学生对职业角色加深认识;而互聘的企业专家也必须要满足本科以上的学历要求,具有丰富的的培训经验,这样才能够满足学校教学的基本条件,才能够担任专业的老师对学生进行合理有效的专业培训。只有满足这些条件,才能在进行互聘的时候,切实的起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初衷。

2 产教融合与校企合作的原则

2.1 互惠共赢原则

高职院校可与企业建立一个方便双方联合对话的新平台,相互之间加强信息的沟通,高职院校可通过企业了解到最新企业发展需求人才类型,据此可以开设相对应的专业课程,培养出企业急需型技能人才,这些人才可以实现最合理的配置作用于企业发展,校企合作使高职院校与企业之间形成良好的互惠关系,而产教融合在两者之间达成了资源互补,实现了高职院校与企业之间的共赢发展局面。

2.2 人才共享原则

人才共享,顾名思义即是高职院校与企业之间人才相互流动,建立互聘机制,教师和企业专家之间可相互作用于企业与高职院校,成立一支“双师型”高职院校专业教师队伍。作为一名高职院校的专业教师,除了需具备过硬的专业知识和相应的技术技能储备之外,还应该具有运用与专业技术技能相匹配的能力,以及较高的组织管理才能。但是,建立“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前提是必须经过产教融合的锻炼,对产教融合的规律有更深层次的研究认识,被选定的双师型教师要不断更新掌握的知识,不断提高教学能力,丰富其教学经验,只有具备这些素质的教师才能培养出与企业发展相契合的专业型人才。

2.3 政策保障原则

目前,推进产教融合与校企合作体制机制的发展创新的问题之一便是政府的支持力度,在政策上面稍显不足,是我国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之一。因此,要推进产教融合与校企合作体制机制的发展创新就必须争取到来自各级政府的支持[7]。首先,应该从促进校企合作的角度来制定相应的政策,建立起有助于培养企业应用型人才的激励机制,具体做法如下:国家可适当减免配合产教结合机制的企业房租和一定的税费,使企业能够更加积极的参与到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体制机制之中。

3 高职院校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创新的思考与实践

3.1 融入企业文化

高职院校可以通过与企业建立冠名班,给学生营造一种入校进如同进入企业的学习环境。还可以给学生制作职业装作为其校内着装,从视觉上带来一种身在企业的感觉。高职院校要经常组织学生参与到相关的企业活动中,使学生能够身临其境的体验到企业文化。与此同时,高职院校还可成立相应性质的俱乐部或者社团,定期聘请一些企业家来校举办讲座,使学生在了解企业文化的同时能够在现实中与企业家进行面对面交谈,是校内学生了解相关前沿政策的重要途径,能够使学生更加深刻的认识到企业文化。

3.2 融入企业课程

高职院校可以收集整理一些和企业相关的课程,将其纳入到学校教学课程中,制定将企业融入课程的人才培养方案。例如企业员工的入职培训、岗前培训、岗位培训、专业培训等课程,将这些企业课程充分融入到高职院校的教学之中,使两者融为一体。还可将企业的相关项目作为教学案例引入课堂[8]。此外,高职院校可聘请企业中的专家担任学校的专业兼职讲师,规定其每年需要在学校上专业课的课时。

3.3 融入企业标准

通过高职院校和企业的深化合作,高职院校可联合行业与企业建立一个专业的建设指导委员会。将委员会作为其关注行业、企业的发展趋势与动向的专业机构,与企业联合制定行业所需的相关技能标准,共同设置能够培养满足行业发展的人才需求专业课程,以培养出行业发展的急需应用技术性人才作为合作发展目标[9]。

3.4 融入企业培养

通过校企合作的深入发展程度,在高职院校内展开定向人才培养,具体做法可开设一定数量的定向班。将企业发展所急需的人才类型与高职院校的课程开展结合起来,定向的培养某一领域的专业人才,使产教融合与校企合作的体制机制更加完善,高职院校与企业之间形成更加紧密的联系。

3.5 建立一个新平台

高职院校可通过“引企入校”,建立起校内产业园,实现产学研三位一体。根据国家的千人计企业的引进,与企业协同共建创新中心,实现校企协作开发课程、共同参与到编写高职院校教材之中,并且企业承担一定课时的专业培训,联合对横向课题的开展研究,促进专业发展水平的持续性的有效提高[10]。高职院校还可根据校内专业课程开设情况与相关企业协同建立实训基地,使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创新更上一层楼。

4 结语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在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中确立的深化改革职业教育的新要求和新任务,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现代高职院校培养企业所需人才的要求,也是院校专业建设与实现创新的根本所在。高职院校与企业之间实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能够满足双方的利益述求、实现资源共享。推进高职院校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体制机制的创新有利于高职院校与企业之间实现共赢,对双方的未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猜你喜欢
产教校企院校
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中国市场(2021年34期)2021-08-29 03:25:38
产教融合 商以富国
基于产教结合下的中职电子教学研究
活力(2019年19期)2020-01-06 07:36:56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上海包装(2019年2期)2019-05-20 09:11:04
产教融合:时尚产业的蜕变之路
商周刊(2018年22期)2018-11-02 06:05:30
校企联合对人才培养的作用
电镀与环保(2016年3期)2017-01-20 08:15:33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新课程研究(2016年1期)2016-12-01 05:52:15
校企合作五反思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