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文华
(甘肃省天水市武山县鸳鸯镇动物疫病防控与畜牧技术服务中心,741315)
肠臌气是由于采食大量易发酵饲料,肠内产气过盛,而排气不畅,致使肠管过度臌胀的腹痛病。中兽医称为胀肚。临床上以经过短急、腹围急剧膨大,剧烈而持续的腹痛为特征。分原发性和继发性肠臌气两种,后者较前者多见。
1 病因原发性肠臌气, 主要是由于过食易发酵的饲料,如青苜蓿、豆科饲料、及发霉变质的饲料、附有霜或露的青草(尤其嫩草)等,均能引起发病。出到高原的马、骡对环境一时不适应,往往多发肠臌气。
继发性肠臌气,多见于大肠阻塞、大肠变位的经过中。
2 发病机制在正常的消化过程中,食糜在肠内经过消化,所产生的气体是少量的,而且不断排出体外,产气量与排气量保持着动态平衡。当过食易发酵饲料时,由于这些饲料在肠内大量地急剧发酵分解,产生大量气体,而排气机能不相适应,以致肠内气体积聚过多,而发生肠臌气。
由于肠内气体增多,刺激肠壁,使肠平滑肌发生痉挛性收缩,引起腹痛,特别是小结肠和直肠前端的环状肌的收缩,不仅引起腹痛,而且限制气体向外排出,致使肠臌气越发严重。随着肠壁过度膨胀而腹痛亦变为持续性的。
由于肠内过度积气,刺激肠壁,分泌增多,同时由于患畜剧烈腹痛,全身出汗,可引起不同程度的脱水。
由于肠管臌胀,使腹腔内压增大,压迫膈障碍其活动,从而引起呼吸困难,甚至窒息。
由于膈受膨胀肠管的压迫,使胸腹腔负压降低,影响血液还流,严重时,可引起心力衰竭。
由于肠管极度膨胀和膈受膨胀肠管的强大压力,在剧烈滚转或突然摔倒时,可引起肠或膈破裂。
3 症状原发性肠臌气, 多在采食后不久发病,病初呈间歇性腹痛,迅速转为剧烈的持续性腹痛。局部或全身出汗,结膜暗红,脉搏增数。腹围急剧膨大,多数病畜右肷窝膨大明显。呼吸困难,呼吸数增加2-3 倍,严重的可窒息死亡。
病初口腔湿润,肠音增强,带金属银,排粪频数,每次排出少量稀软的粪便,并不断排出少量气体。随病情加重,口腔变为干燥,肠音逐渐减弱,乃至消失,排粪排气停止。
原发性肠臌气病情发展迅速, 如抢救不及时,或护理不周,往往由于剧烈而反复地滚转,或猛然摔倒造成膈或肠破裂而死亡。
直肠检查,除直肠和小结肠外,全部肠管均充满气体,尤以盲肠明显,触摸充满气体的肠管紧张而有弹性。
继发性肠臌气,先有原发病(肠阻塞、肠变位等)的症状,经过4-6h 后,逐渐出现腹围膨大,呼吸促迫等肠臌气的症状。
4 诊断肠臌气, 根据剧烈而持续的腹痛,腹围急剧膨大,呼吸促迫,便可做出诊断。
若在采食易发酵饲料后不久发病,经过对症治疗或穿肠放气,臌气迅速消失的为原发性肠臌气;若在穿肠放气之后数小时又发生臌气,则为继发性肠臌气,必须进一步调查病因,找出原发病。
5 治疗通常采用排气减压、阵痛解痉和清肠制酵等治疗原则。同时还应加强护理。
5.1 排气减压:在疾病初期,肠臌气不太严重时,针刺后海、气海俞、大肠俞等穴,针刺后15min 即开始不断排气,一般经1-2h 痊愈。病马腹围显著膨大,呼吸高度困难时,应尽快穿肠放气。放气后,可由穿刺针头注入适量制酵剂,制止继续发酵。
5.2 镇痛解痉:可用30%安乃近20-30ml,一次肌肉注射, 或安溴注射液100-200ml 静脉注射,或5%水合氯醛酒精溶液100-200ml 静脉注射。
5.3 清肠制酵:清理胃肠和制止发酵是密切相关的,临床上经常并用。一般是在应用缓泻剂的同时,加入适量的制酵剂,如人工盐300-300g、克辽林15-20ml、 水6000ml, 一次内服。或硫酸钠200-300g、石蜡油1000-2000ml、鱼石脂15-25g或克辽林10-15ml,加水适量,一次内服。
5.4 对症治疗:心力衰竭时,适当应用强心剂,并发或继发胃扩张时,必须插入胃管,排出胃内积气和胃内容物。
继发性臌气,主要是治疗原发病。
5.5 中药疗法:应以消胀破气、宽肠通便为主。方用丁香散或牵牛子散, 并配合针刺按摩臌胀部。若为结症继发的,应治结症。
5.5.1 丁香散方: 丁香50g 木香20g 藿香30g 青皮35g 陈皮35g 槟榔35g 生二丑50g, 共为末,开水冲,麻油250ml 为引,内服。
加减:腹痛急剧的,加乌药、香附;阳气衰微,耳鼻发凉,脉细弱的,先以党参、附子、肉桂,煎汤内服。
5.5.2 牵牛子散方:黑丑75g 陈醋250ml 干姜30g食盐(炒)100g 葱白三支 白酒150ml,同调灌服。
6 预防措施预防本病, 应注重饲养管理,不喂霉败饲料,初喂嫩青草时,可少量多次饲喂。开始放牧时应补喂干草,逐渐增加青草的采食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