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生金,蔡树东
(新疆哈密市畜牧工作站,新疆哈密839000)
小反刍兽疫又称“羊瘟”,本病的病毒为副黏病毒科,麻疹病毒属小反刍兽疫病毒。家畜中仅感染绵羊和山羊。临床外在表现以高热、呼吸困难、咳嗽喘息、口炎、结膜流泪,呈现恶臭性腹泻为特征。在严重暴发时,死亡率高达100%,在轻度发生时,死亡率不超过50%,本病一旦爆发对肉羊养殖业带来的危害极其严重,给农牧民造成的经济损失不可估量。
1 流行病学特点
1.1 传染源 家养动物绵羊和山羊是小反刍兽疫主要的传染源,山羊和绵羊也是小反刍兽疫唯一的自然宿主,绵羊和山羊发病期以口、眼、鼻分泌物排毒。小反刍兽疫病毒在羊体内能存活较长时间,患病羊只腹泻时,亦可通过粪便排毒,在康复后的数周内仍可由粪便排毒。患病羊的精液、胚胎、尿液、乳液也存在该病病毒。患病羊的排泄物或分泌物、被病毒污染的垫料、水槽、饲料等是次要的传染源。经过观察和数据统计,肉羊不同品种之间易感性有差异性, 外地引进肉羊 (如:湖羊、小尾寒羊)比本地哈萨克羊容易感染且死亡率高,绵羊比山羊易感性差,而幼龄山羊的易感性高,有时死亡率可到100%。
1.2 传播途径 在舍饲圈养情况下, 患病羊通过咳嗽或打喷嚏产生的飞沫在近距离接触传播感染,感染途径以呼吸道为主;也可通过易感羊接触患羊污染的圈舍、水槽、工具、饲料、饮水等接触传播。
1.3 流行特点 本病传播迅速,传染性强,一年四季均可发生,“风、霜、雨、雪”季节变换时流行更为严重。山羊比绵羊更易感,且临床症状比绵羊更严重,引进的布尔山羊比本地绒山羊易感说明山羊不同品种间对本病易感性存在差异。舍饲养殖羊只初次发病率可达80%,病死率达60%~100%,病程为2 周以上。
2 临床症状病畜按不同发病临床症状,可以分为急性、亚急性、温和型。
2.1 急性型 潜伏期4~6 天,患羊口温高,测量体温可达40℃~42℃,口流涎沫,食欲减退,精神短少,患羊结膜发红、水肿,流泪畏光,口色赤红,鼻流脓涕致使呼吸不畅,咳嗽喘息。后期病羊舌头经常伸出口腔外气促喘粗,体温下降。末期热毒内侵,腹泻严重,有的患羊泄粪稀且腥臭夹杂脓血,最终里急后重,眼球下陷,脱水致死,病程1~2 天死亡。
2.2 亚急性型 患病羊体温升高至40℃~42℃,持续1 周左右, 严重时口腔黏膜有散在溃疡面,鼻内有分泌物,呈现水样腹泻,末期排出水样稀便, 粪便内可见坏死的内脏碎片组织颜色棕黑,气味腥臭,无继发感染,死亡率较低,通常两周左右即可康复。
2.3 温和型 一般有低烧、被毛粗乱,精神沉郁,反应迟钝,感冒样症状。临床观察上颚、舌面部、齿龈、嘴唇感染造成粘膜坏死呈现针尖状乃至弥漫性灰白色坏死区域,气管内有分泌物,呈现一过性流行性。
3 病理变化
急性死亡病例剖检肉眼观察可见支气管肺炎和回盲肠瓣充血。亚急性打开口腔可见多处糜烂, 后期由白色的点状坏死灶汇成黄色浮膜,底部可见弥漫性灰白色坏死组织。病羊呈现结膜炎,呈卡他性弥散性炎症。炎症部位波及到内脸颊、牙龈、下唇,在严重的情况下,病变部位在硬颚、咽、食管及胃肠处有广泛的坏死。在嘴、网胃和瘤胃交界处有糜烂性的损伤;皱胃有的也出现糜烂斑,大肠部位呈现针状出血点,小肠呈现出血性条纹。有的直肠和结肠交界处呈现线状条纹特征性“斑马纹”样。肺脏呈现支气管肺炎,淋巴结肿大,脾有坏死灶。
4 预防措施
4.1 做好边境区域疫情防范 边境地区要加强对边境地区疫情监视与监测, 及时分析疫情动态。禁止过境放牧,活羊及其产品互市交易。加强易感羊只的检疫工作,进行定期免疫,建立边境免疫带,在铁路口岸、港口、公路口岸等地对入境的易感动物以及产品的进行检疫、监督。对于有风险羊群定期免疫接种,通过有效措施防止境外疫病传入我国。
4.2 严把进出羊只检疫关口,杜绝输入性疫情发生 检疫部门加强活羊检疫管理,为有效防止疫情跨地域传播,各级动物卫生监督机构及公路动物检疫站要充分发挥其监督作用。建立健全活羊调运审批监管, 禁止从疫区向非疫区调运活羊。羊只的皮张等系列产品必须经过严格消毒后方可运出。如需引种羊必须先到调入地动物卫生监督机构办理相关检疫手续,经调出地按照规定检疫程序检疫合格后,方可调运。引进后到达目的地要隔离饲养10 以上, 经当地兽医部门检疫健康无病后方可混群饲养。
4.3 加强肉羊饲养管理 坚持自繁自养,特别是舍饲繁育场尤为关键,加强饲养管理,增强动物的抗病能力,根据年龄、体况、性别进行分群管理,饲料的配方或配比应科学合理,按营养标准给予精料补饲, 做好各时期的日粮营养水平均衡,能够满足动物对营养物质的需要,才能保证肉羊健康生长。在气候多变季节,肉羊饲料中加入黄芪多糖粉或板蓝根粉饲喂可提高羊的免疫力,也可采用黄芪多糖+头孢或双黄连+头孢进行药物预防有一定疗效, 可降低有效本病的发生。
4.4 建立预警预报检测机制 各级动物卫生监督机构要做好小反刍兽疫流行病学调查与日常监测工作。非免疫区以血清学检测为主,出现血清学阳性羊只,必须迅速采取措施,既要对进出的运输车辆、装载工具要进行严格消毒,又要要求进出的相关人员更换服装与鞋, 并全身消毒。最重要的是对病羊进行消毒、隔离、扑杀、无害化处理。此外,要对受威胁的羊群进行紧急预防接种。在免疫区以病原学检测为主,出现病原学阳性羊只则按疫情处理,处理过程同上。
4.5 实施常态化防疫机制 对小反刍兽疫主要采取“预防为主”的方式来进行防控,从养殖场合理规划,净道污道分开,对羊舍、场地、用具和饮水等进行定期消毒,给羊群提供干净、健康的生存环境。贩卖、收购肉羊及其产品的有关人员不得进场,兽医及防疫员因工作需要进场,要严格消毒,按照指定路线进行。对于划分的无疫区,加强疫病监测。免疫地区采取ELISA 检测小反刍兽疫, 若免疫抗体水平全年能够保持在70%以上,则可有效降低疫病感染率和流行率,从而达到免疫无疫状态。
4.6 免疫接种 小反刍兽疫弱毒疫苗通过免疫接种后具有效果好、安全性高的特点,能够给免疫动物带来长久的保护。疫苗采取冷链运输,疫苗保存于-15℃,有效期12 个月。进行防疫时疫苗避免阳光直射,稀释后的疫苗应在半小时内用完。根据当地疫病流行情况,建立防疫制度,制定合理的免疫程序,对于体弱、幼龄、怀孕羊,应该暂缓免疫接种,其余适龄羊全部免疫一次,一月龄以下山羊羔接种该疫苗有的会出现严重的高温症状引起死亡需谨慎,一月龄以上羔羊、新引进羊及“特殊羊只”需及时补免。李芳等[4]在研究山羊小反刍兽疫的免疫效果时,利用阻断酶联免疫法对随机采集的1601 份黑山羊血清样品进行抗体检测,并进行免疫效果评价,结果显示,60日龄后母源抗体水平显著下降,60日龄首次接种疫苗28d 后获得了较强的免疫力,对山羊群免疫保护在6 个月以上,免疫效果良好,可以因地制宜地使用该免疫程序。
4.7 发生疫情及时处置 当养殖场(户)羊只出现疑似患病羊,应及时向当地动物卫生监督机构报告。一旦确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相关条款规定,应立即报请当地人民政府,按照“早、快、严、小”的原则,确定受威胁区、疫区和疫点,划定疫区范围,实行封锁。对发病场(户)迅速采取隔离、监控,严禁羊只及相关产品、饲草料等相关产品移动,且对内、外环境进行消毒。严格执行扑杀、消毒,封锁、防止疫情扩散。迅速对疫区内的易感动物进行紧急免疫接种, 建立免疫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