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伟然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陕西西安712100)
动物医学专业需要培养具有在兽医教育、兽医医疗与技术服务等行业从事动物医疗、检验防控等工作能力的高素质的实践型人才[1]。临床教学作为动物医学专业的核心环节,需帮助学生掌握一系列专业操作型专业技能,加深对课堂学习的理论知识的理解。但近几年来,用人单位普遍认为动物医学专业毕业生并不具备相应的动手能力,难以胜任相关工作。学校在实践教学环节存在问题,如何完善临床医学教学管理,使实践教学质量得到有效提升,使学校培养出的毕业生能够达到社会各行业对该专业学生的要求成为学校目前培养相关人才所要面临的主要问题。
动物医学专业临床教学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巩固专业知识的同时形成实践能力,使之具备从事相关行业的能力[2]。与理论教学相比,具有面向生产与直观性等特点,是学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环节。
部分动物医学专业课教师只注重理论知识研究,忽略了实践教学的意义,使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脱轨,不能根据学科知识特点安排恰当的实践教学,学生的动手能力不能得到针对性培养,也不能和所学知识形成关联。人才培养方案的不明确使学生毕业时不能具备足以应对工作的专业知识和动手能力。随动物医学学科快速发展,学校在临床教学条件上有所欠缺,校内动物医院规模较小,动物患病种类少,临床教学医师缺乏等问题的存在使学生的临床实践需求不能得到保证。而与校外动物医院合作则需要大量经费,还要保证学生安全,管理与距离等问题也使去校外兽医院实习较为麻烦,不能大规模组织学生去临床实习。因此,加强动物医学临床教学管理、提高专业教学质量、加快专业实习基地建设是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长期进行理论研究的教师及新引进的教师往往存在专业实践能力有限的问题,也成为了制约学生培养的问题之一[3]。
学校要以培养合格的兽医师为目的制定恰当的人才培养方案。要求学生在毕业时具备一定的兽医专业知识,包括预防兽医学,临床兽医学与基础兽医学的基础理论知识等,要让学生知晓国内有关动物疾病预防,动物源食品安全,动物检疫等相关法规政策,了解动物保护相关知识。掌握动物疾病防控技术与动物疾病诊治和兽药安全使用技术等。动物医学专业临床教学应包括实验教学与临床实习。实验教学应包括动物传染病学实验、动物解剖实验、兽医影像学实验、动物疾病诊断技术等,要将实验实践课程课时增加,减少演示实验课程,使学生有充分的时间进行实践,培养学生的临床判断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让学生在实践中养成独立思考与解决问题的能力[4]。还应在校内或与学校合作的动物医院或动物养殖场的检验部门完成相关实习,与实际社会生产相结合,让学生在实践中得到全面训练和提高,培养具有一定专业知识和相应技能,能符合社会相关行业需要的人才。
作为动物医学专业实践教学重要载体的实践基地是学校培养实践型人才的关键场所[5]。实践基地的建设关系到专业临床教学能否顺利进行。对于校内教学基地建设,应遵循办学效益与办学质量同步提升为原则,建设面向社会的现代化动物医院。动物医院要科室齐全,具有一定数目的专职职业兽医师和完备的医疗器械,具备候诊、诊治、化验、检验、手术、取药等功能,要有动物住院部。要保证每年有足够多的动物来此医院接受诊治,使动物医学专业的学生能够接触到足量的案例,满足学生临床实验与实践需要。努力将校动物医院建设成具备动物医疗与临床教学实践功能一体化的一流教学基地。在配备医疗器械时,要选择先进的设备,保证设备完善齐全,能够胜任动物各类疾病的诊治;在管理上,参照国内外动物医院与相关医院企业管理模式为标准,并根据学校医院自身情况制备合适的管理制度。若学校与企业合作建立教学基地,可以考虑定向培养计划,与诸多需要兽医医师的企业和部门进行合作,根据企业可接纳实习生数量和学生需求,分配学生到不同实践基地进行专业实习,可以使学生得到入职前培养和相应技能培训。
学校可根据动物医学专业教学特点,根据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内容,实行先进行理论教学,同时辅以实验教学,最后开展临床教学的三阶段培养方式。让学生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同时还能让学生初识实验器具,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利用实时案例,结合实习医院条件,对学生进行现场教学分析与探讨,培养学生识别动物症状与病因的能力。学校可以通过校内实践和校外实践相结合的模式培养动物医学专业人才。在校内,确定完善的导师指导制度和实习制度,由导师带领学生完成常规课程实验、技能训练、医疗轮训等,要让学生在临床专业兽医的指导下在动物医院的各个部门进行轮岗排班,让学生感受各个科室的医疗任务,在实习过程中,要写每日实习记录,每周完成周总结,每月完成月总结,遇到问题时,要及时向实习导师请教。实习结束后撰写实习报告和经验总结。学校可将学生在相同的时间安排到校外不同的实习基地如动物医院、动物疾控中心等地进行专业临床实习或实践,由实习单位根据学生表现评分,并填写反馈意见。
鼓励长期从事动物医学理论研究的教师通过教学改革和技能实践,使自身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得到提升[6]。鼓励教师到国内外先进动物医院或动物研究机构进行访学与交流,使教师眼界得到开阔,知识结构进一步完善,临床操作的技术能力进一步加强,使其教学方式和方法得到改善,使教学质量得到有效提升。临床医学系青年教师要定期到教学医院进行轮岗,使其了解最新的临床治疗方法。学校也应该为青年教师到国内外先进兽药研发部门,动物医院,动物疾病防控部门与检验机构、动物疾病研究机构等地的实践提供便利条件,鼓励教师将新技术用于临床教学。
本文对动物医学专业临床教学的意义与目前现状进行分析发现,动物医学专业临床教学管理对于培养具有一定动物医学知识和相关技能的复合型人才具有重要意义,然而高校因实验条件限制,校内外实习基地建设不完善导致人才培养存在缺陷。此外,学校在动物医学人才培养方案、实习基地建设、教学模式改革和教师技能培训等方面应进一步完善,确保教学质量得到有效提升,能培养出符合社会相关用人单位需要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