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丽丽
(甘肃省定西市临洮农业学校,730500)
提高母猪的繁殖效率实质是在尽可能短的母猪繁殖周期内,高效率的生产最多的健康仔猪。在我国养猪业向集约化、规模化的发展过程中,一些技术环节处理不当,致使一些种母猪的繁殖效率低下,影响从业者的经济效益,本文通过对母猪的各个阶段科学的饲养和管理以及许多先进的养殖方法进行总结,简述如下。
为了保证猪群的最大生产能力,必须有一个合理的种猪群年龄结构,使母猪群保持在第1胎产仔数占整个猪群总数的20%,2~3胎产仔数占猪群总数的35%,4~6胎产仔数占猪群总数的35%,7~8胎产仔数占猪群总数的10%,及时淘汰生产能力低和有潜在疫病的猪只。
猪场在选留和引种时,应该考虑选择自身和同胞生长速度、饲料利用率高的优秀个体作为后备母猪。在后备猪限饲前(如2月龄、4月龄)选择时,既考虑其本身成绩,也要考虑同胞成绩;限饲后主要利用肥育测定同胞的成绩,利用肥育率高、断乳体重大的高产母猪的后代,同时应具有良好的外生殖器官,如阴户发育较好,配种前有正常的发情周期,而且发情症状明显。要求体质健壮,无遗传疾患;2月龄选择是窝选,就是在双亲性能优良、窝产仔猪数多、哺育率高、断乳体重大而均匀的猪中选择。4月龄选择主要是淘汰那些生长发育不良、体型外貌及外生殖器有缺陷的个体。初配时的选择是后备母猪的最后一次选择,淘汰那些发情周期不规律、发情不明显以及长期不发情的个体。
空怀期母猪的营养状况直接影响卵子的质量。要注意以下两点:一是保证供给空怀母猪全面均衡的营养物质,特别是蛋白质饲料的供应必须充足,一般情况下,应保持在每千克日粮的12%—14%。若其供应不足或品质不完善,则卵细胞的正常发育会受到限制,导致排卵数减少,受胎率下降。二是满足矿物质和维生素的需要,特别是钙、VA和VD的补充,以便使母猪保持适度的膘情和充沛的精力。对于体况较差的空怀母猪,可在配种前进行“短期内优饲”。同时应在母猪日粮中供应大量的青绿多汁饲料,及时清除圈舍污物,保持良好的外界环境条件和猪体的清洁卫生,并注意防暑降温和防寒保暖工作。
4.1 选择适当的配种时间
适宜的配种时间是在母猪排卵前2~3h或发情后19~30h。在实际生产中还应根据母猪的年龄和品种灵活选择适宜的时机,“老配早,小配晚,不老不小配中间”,“培育品种应早配,本地品种应晚配,杂交品种居中间”。配种的适时与否还与品种有关,地方品种发情征状明显,主要表现为:阴户红肿,流出黏液,频频排尿,举动不稳,爬跨,食量下降,饲养员必须认真观察和掌握每头猪阴户变化和行为表现。杂种母猪多在发情开始的第2d下午或第3d上午配种,按压母猪腰部位不动,过早、过晚交配均会影响受精率,即使受精,受精卵的活力也不强,且易中途死亡。
4.2 选择合理的配种方式
配种的方式对产仔数多少起着重要的作用。大量的生产实践证明:重配(母猪在一个情期内用1头公猪间隔12~18h配2次)、双重配(母猪在一个情期内用2头公猪间隔15~30min各配1次)和三次配种效果较好。养殖场(户)在实际生产中可根据条件和需要选择适宜配种方式,达到增加产仔的目的。
养好妊娠母猪的目的既是为了确保母猪自身的营养需要,也是为了保证胎儿的正常发育,防止流产和死胎。确保生产出头数多、初生重大,均匀一致和健康的仔猪。并使母猪保持中上等体况,为哺育仔猪做准备。
5.1 妊娠母猪的确定早期确定母猪妊娠,便于加强饲养管理,越早确定妊娠对生产越有利。一般来说,母猪配种后,如果经过一个发情周期没有发情表现说明已妊娠,到第二个发情期仍不发情就能确定是妊娠了。母猪妊娠后性情温驯、喜安静、贪睡、食量增加、容易上膘,皮毛光亮和阴户收缩。
5.2 妊娠母猪的饲养根据胎儿的发育变化,通常将114d妊娠期分为两个阶段,妊娠前84d(12周)为妊娠前期,85d至出生为妊娠后期。断奶后的母猪体质瘦弱,在配种后20d内应对母猪加强营养,使母猪迅速恢复体况。妊娠20d后母猪体况已经恢复,而且食欲增加,代谢旺盛,在日粮中可适当增加一些青饲料,优质粗饲料和精渣类饲料。妊娠后期胎儿发育很快,为了保证母猪本身维持和胎儿迅速生长的营养需要,产生出生体重大,生活力强的仔猪,就需要供给母猪充足的营养,要适当增加精料量,减少青饲料或糟渣饲料。妊娠母猪应限饲,精饲喂量应控制在2.0~2.5kg/d。妊娠期如果营养过剩,母猪过肥,腹腔内特别是子宫周围沉积脂肪过多,就会影响胎儿生长发育,甚至产生死胎或弱仔猪。也不能给母猪喂量过少以至于造成营养不良,身体消瘦,对胚胎发育和产后泌乳都有不良影响。
5.3 防止胚胎死亡胚胎死亡是影响母猪繁殖力的重要因素。猪在妊娠一个月左右,大约有20%的胚胎死亡。要防止胚胎死亡,就必须注意以下几点:一是妊娠母猪的饲料要好,营养要全。尤其应注意供给足量的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二是不要饲喂发霉变质、有毒有害、有刺激性和冰冻的饲料。三是妊娠后期可增加饲喂次数,每次给量不宜过多,避免胃肠内容物过多而压挤胎儿。产前应给母猪减料。四是防止母猪咬斗、滑倒等,不能迫赶或鞭打母猪,夏季防暑、冬季保暖防冻。五是注意圈舍和猪体卫生,防止疾病发生。
6.1 分娩栏的准备。分娩栏在分娩前一周应打扫干净并进行消毒处理;
6.2 待产母猪的管理。大约在分娩前5~7d,将母猪体表洗刷干净,赶入分娩栏待产,为了防止母猪因运动受限产生便秘,这时要在饲料中增加粗纤维饲料。
6.3 接产。若母猪起卧不安,腹部大而下垂,乳头可挤出奶液时,阴门会流出少量粘液,表示分娩即将开始,正常分娩时间为2-4h。待胎儿产出后脐带在3-4cm处用消毒剪刀剪断,同时进行断尾、断齿,以避免伤害母猪乳头。
6.4 仔猪管理。分娩后一周内要特别预防仔猪被母猪压死或践踏,管理人员对弱小的仔猪也要协助哺乳。仔猪不能获得充分的乳汁,导致仔猪虚弱,发生死亡,同时仔猪14d之后易患腹泻,也是导致死亡的主要原因。
6.5 母猪分娩2~3d后,再逐渐增加饲料量,因为此时母猪的子宫及产道尚未完全收缩恢复正常,腹部仍然膨胀,此时若饲喂过饱且仔猪吸乳不多,则泌乳量会过多。另外,要充分供应清洁的饮水。
6.6 仔猪在哺乳期中,生长迅速,出生后10~14d的体重,即可达到出生时的两倍,而仔猪数目是影响母猪饲料采食量的重要因素,仔猪数量越多采食量越大。若是每窝平均按照带8头仔猪计算,饲料每多一头就要加0.25kg,也就是说28d泌乳中,平均每天喂给饲料至少4kg以上。若饲料给予不充分造成泌乳量减少,将会影响仔猪的发育,同时仔猪断奶后,母猪发情的恢复也较慢。
6.7 哺乳母猪饲料中粗蛋白质含量至少要达到15%以上,并补充大量的钙和磷。
母猪在过度泌乳后其体能会急速的衰退而影响再配种的能力,导致下一胎的仔猪体型较小且不均匀,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增加泌乳母猪的采食量,需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保持母猪生活环境的条件舒适,做到冬暖夏凉。冬季注意解决取暖保温与空气清新的矛盾。夏季注意给母猪降温,选择比较舒适的适当时间进行饲喂母猪。二是饲喂湿料,但要注意饲料的腐败、变质及养分的损失。三是饲喂全价优质饲料,满足泌乳及正常代谢所需各种营养。四是注意饲料的适应性,要掌握饲料的新鲜度。五是注意饮水的品质和数量,母猪的饮水量要充足,水温保持在15~25℃间较适宜,水质要好。
繁殖障碍大致有机能性繁殖障碍和疾病性繁殖障碍,像母畜卵巢发育不全、卵巢囊肿、持久黄体和卵泡发育障碍等,此类疾病可通过促黄体素、前列腺素、毛膜促性腺激素、孕马血清等激素进行对症治疗。像猪瘟可以引起怀孕母猪流产,流产的胎儿水肿,表皮出血等。预防主要是选用优质的兔化弱毒疫苗进行预防接种,后备母猪在配种前30天、经产母猪在断奶时肌肉注射2头份(细胞苗3头份,头),一年保证2次。也可以用脾淋苗对种母猪、后备猪每年免疫3次,肌注1头份/次。细小病毒可引起死产、流产、木乃伊。后备母猪配种前30天、15天各肌注1头份。伪狂犬病可引起死胎、木乃伊、流产、溺产。后备母猪配种前(30天)接种1头份,怀孕母猪产前(30天)接种1头份。蓝耳病可引起呼吸繁殖系统综合征。后备母猪每年接种3次,1头份/头(勃林格)或按说明操作(国产苗)。
对于其他原因引起的中暑、中毒和物理性损伤,做好平时的预防保健性投药。养殖场内选备氟苯尼考、磺胺六甲、四环素类等抗菌药物和病毒唑、黄芪多糖、板蓝根等抗病毒药,以及三氮咪、苯尿眯唑、三甲氧苄氨嘧啶等抗原虫药物,并认真按说明书操作,严禁使用国家明文规定的禁用药物。
总之,目前在养猪生产中,困扰养猪业的难题为母猪的繁殖效率的低下。在生产实际中,要及早分析造成母猪繁殖率低下的原因,以便采取相对应的措施,在生产中加以防范及提高母猪的繁殖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