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玉琳
(甘肃省民乐县畜牧兽医局六坝畜牧兽医站,734500)
牛传染性角膜结膜炎又被称为红眼病,该病是一种高度接触性的传染病,一旦发生会对牛群的健康造成严重的威胁,导致牛体重以及产奶量的降低,甚至可能会导致病牛的失明,因而必须要加强对该病的重视。
病牛以及带毒牛是牛传染性角膜结膜炎的主要传染源,牛摩勒氏杆菌是该病的病原菌,这种细菌即使没有宿主也可以存活数月。该病的发生不会受到牛年龄的限制,各个年龄的牛只均可患病,但是幼龄牛发病率较高。该病在炎热的夏秋季节发病率较高。健康牛只一旦与患病牛只进行直接接触极有可能会被感染,此外,健康牛只接触到患病牛只带有病毒的飞沫等也有可能染病。青年牛群的发病率一般为60%-90%。如果养殖场存在发病史,同时其饲养密度过大,极有可能导致该病的暴发流行[1]。
牛传染性角膜结膜炎通常在感染3-7天以后发病,以牛只的闭眼以及流泪为主要症状。在发病初期,牛只的结膜以及角膜附近的血管会出现充血现象,其后角膜向外突出,角膜上可以看到颜色为白色或者灰色的小点,这些小点逐渐化脓并在病牛的睫毛上粘附。3天以后,病牛的角膜开始出现变化,其中央位置稍微浑浊,颜色为微黄色,角膜周边可以看到一些新生的血管。病牛的精神以及饮食均收到了较大的影响,其生长发育受阻。此外,如果是幼龄牛只患疾病,极有可能引发关节炎。
结合该病的流行特点以及临床症状即可对该病进行诊断。在无菌条件下从病牛的结膜处取脓性分泌物,将其制为涂片以后进行革兰氏染色,在显微镜下进行观察可以看到没有芽孢但是存在荚膜,较为粗短的球杆状呈革兰氏阴性的致病菌。取病牛的新鲜血液进行血清凝集实验,可以看到其血液全部凝集。
在诊断的过程中,需要将该病与动物维生素A缺乏症以及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等所引起的角膜结膜炎进行区分[2]。牛传染性鼻气管炎为一种病毒性疾病,主要对育肥牛造成危害,发病以后病牛通常不会出现明显的呼吸道症状,同时没有角膜炎,仅仅出现结膜炎。而维生素A缺乏症仅仅发生于饲料较为缺乏的冬季以及春季,在夏季以及秋季通常不会发生。
由于当前对牛角膜结膜炎并没有有效的疫苗,因而在日常的饲养过程中应当对该病进行积极预防。
首先,饲养人员必须要做好牛舍内的清洁卫生,要及时对牛粪进行清除,并定期做好消毒工作。在牛传染性角膜结膜炎高发的地区以及季节,必须要做好圈舍周边环境的管理工作,定期进行圈舍内的灭虫工作。一旦引进新的牛只,为了防止其潜伏带菌,必须在其合群饲养之前进行抗生素的局部用药治疗,从而减少该病的发展以及传播。
其次,要加强饲喂管理。在日常的饲养过程中,要防止牛只被日光的长时间照射,同时要做好牛舍内的防风以及防尘工作,在苍蝇以及蚊子繁殖的结节,必须要做好牛舍内的消毒工作,从而将传播媒介尽可能的切断。在对病牛进行治疗处理的过程中,应选择较为阴暗并且无风的地区,从而尽可能降低病情的恶化,防止出现大规模的传播。由于该病的致病菌主要存在于病牛的鼻液以及泪液当中,因而要尽可能避免牛只的饲料或者饮水被病牛的鼻液或者泪液所污染[3]。
最后,不从疫区引入牛只、饲料或者其他的相关产品。引进牛只以后首先需要对其进行一段时间的隔离观察,在严格检查确保牛群健康以后才可将引进牛只与牛群进行混合饲养。
中医对牛传染性角膜结膜炎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取白矾、防风、硼砂、荆芥各6g,郁金3g,将其混合以后加清水进行煎煮,去渣以后用所得药液对病牛进行洗眼。
综上所述,牛传染性角膜结膜炎的发生会给养殖户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因而,在日常的饲养过程中,养殖户必须从全方位多角度做好该病的预防以及治疗工作,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牛只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