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菊花病害种类及危害特征与分布调查

2019-01-06 12:07叶琪明郭方其丁晓瑜
江西农业学报 2019年3期
关键词:褐色病原病斑

叶琪明,郭方其,吴 超,丁晓瑜,徐 杨

(1.浙江省农业科学院 植物保护与微生物研究所,浙江 杭州 310021;2.浙江省农业科学院 园艺研究所,浙江 杭州 310021; 3.浙江海丰花卉有限公司,浙江 绍兴 312300)

菊花是我国的传统名花之一,种植历史悠久、品种多、用途广、成本低、经济效益高。随着菊花生产规模的扩大,其病害危害也逐年加重。自2005年起,本项目研究团队对浙江省杭州、绍兴、金华、湖州、嘉兴、台州、丽水、温州、衢州等市的菊花基地进行了长达13年的不间断调查研究。该研究结果为浙江省菊花种植生产过程中的病害识别及有效防治提供了指导,也为菊花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一定的技术支持。

1 研究方法

1.1 调查研究内容

菊花病害的种类、危害特征、危害程度及分布等。

1.2 调查研究方法

在2005~2018年期间,先后对浙江省杭州、绍兴、金华、湖州、嘉兴、台州、丽水、温州、衢州等市的主要菊花生产基地及大型花卉市场销售的切花菊、盆栽菊花和茶用菊花等病害进行了调查,记录菊花的种植面积和主要栽培品种,对发现的具有典型症状的病害进行当场鉴定统计;将症状不典型的病害样本带回实验室进行病原物分离、培养和鉴定,并结合症状确定病害种类。将病害的危害程度划分成以下3个等级:(1)被害株率在10%以下,对受害菊株的正常生长基本无影响或影响较小的标记为“+”;(2)被害株率在10%~30%,对受害菊株的正常生长有明显影响的标记为“++”;(3)被害株率在30%以上,严重影响受害菊株正常生长的标记为“+++”。

2 研究结果

调查发现浙江省菊花主要病害种类有32种。其中细菌性病害3种,真菌性病害19种,线虫病害2种,病毒及类病毒病害7种,寄生性种子植物1种。在菊花种植中为害严重的主要病害有菊花立枯病、菊花褐斑病、菊花白色锈病、菊花白绢病和菊花枯萎病。

2.1 细菌性病害

2.1.1 菊花细菌性枯萎病 又称细菌性疫病,病原为菊欧文氏菌Erwiniachrysanthemi(Dickeya)。茎秆受害后,软化腐烂,末梢枯萎。在适宜的气候条件下,这种腐烂可向下发展,茎内组织消解,转化为胶粘状物,有时茎皮开裂,有红褐色粘液流出。危害程度等级为+,危害地点为杭州市淳安县、绍兴市上虞区。

2.1.2 菊花青枯病 病原为Ralstoniasolanacearum。在发病初期整株地上部叶片萎蔫;持续3~5 d后,下部叶片变黄,近地面的茎节外观呈褐色,块根肉质部腐烂,表皮、肉质根也变褐,后呈铅白色。横剖病茎,其维管束变褐,用手挤压或经保湿会溢出污白色菌脓。病程短,从发病到枯死仅几天的时间,区别于病程长的枯萎病。危害程度等级为++,浙江省各地均有发现。

2.1.3 菊花细菌性根癌病 病原为根癌土壤杆菌Agrobacteriumtumefaciens(E. F. Smith et Townsend) Conn.。主要发生在植株根颈处或侧根及枝干上,病部产生大小不等的肿瘤,初期肿瘤为灰褐色,表面光滑,质地不硬,后变为棕褐色,表皮粗糙或龟裂变硬,致地上部失绿或变黄。叶小且早落,病株生长缓慢或枯死。危害程度等级为+,危害地点为绍兴市新昌县。

2.2 真菌性病害

2.2.1 菊花白色锈病 常被简称为菊花白锈病[10],病原为掘柄锈菌PucciniahorianaP. Hem。该病害为害叶片,起初在叶下表面产生小变色斑,然后隆起呈灰白色的脓疱状物,渐次变为淡褐色。叶正面有淡黄色的斑点,严重时整叶全是病斑,导致叶片早期枯死。受害重的植株的叶鞘和茎部也受侵害,产生大量的孢子堆,影响植株的观赏效果。危害程度等级为+++,浙江省各地均有发现。

2.2.2 菊花斑枯病 又称菊花褐斑病,病原为SeptoriachrysanthemellaSacc.。多发生在植株下部叶片上,病斑初期为褪绿色黄斑。扩展后病斑呈圆形至不规则状,边缘黑褐色,内灰褐色。后期病斑干枯,故名斑枯病,并出现黑色粒状物。最后,叶片变黑枯死,悬挂于茎秆上。该病害在种植密度大、基部通风不良的菊株上易发生。危害程度等级为+++,全省各地均有发现。

2.2.3 菊花斑点病 病原为叶点霉PhyllostictachrysanthemiE11. et Deam。主要为害叶片,初生椭圆形或不规则形的褐色至深褐色病斑。后期病斑边缘呈紫褐色,中央为灰白色或浅黄色,并有不明显的轮纹,病部着生褐色小点。危害程度等级为++,全省各地均有发现。

2.2.4 菊花黑斑病 病原为交链孢菌Altrnariaaltrnata(Fr.) Keissler.和细极链格孢A.tenuissima。主要为害叶片,病斑圆形,呈褐色或黑褐色,有或无明显的同心轮纹,病斑上生黑色霉状物,在潮湿环境下更为明显。病斑周围有时有黄色晕环。危害程度等级为++,全省各地均有发现。

2.2.5 菊花灰斑病 又称菊花叶斑病,病原是菊尾孢CercosporachrysanthemiHeald et Wolf。主要为害叶片,在叶面初生针尖大小褪绿色至浅褐色小斑点,后扩展成圆形至椭圆形或不规则状,中心暗灰色至褐色,边缘有褐色线隆起,直径3~8 mm,极少数大的病斑长可达20 mm。危害程度等级为++,全省各地均有发现。

2.2.6 菊花煤污病 病原为枝孢霉Cladosporiumsp.和链格孢Alternariasp.。在叶面、叶柄表面产生灰黑色小霉斑,严重时整个叶面覆盖一层黑色的煤烟状物,影响植株的光合作用,并使菊花丧失商品价值。该病害的发生与蚜虫、白粉虱等的发生密切相关。危害程度等级为++,全省各地均有发现。

2.2.7 菊花白粉病 病原为二孢白粉菌Erysiphecichoracearum。在发病初期叶片现淡黄色小斑点,逐渐扩大成片,病叶上布满白色粉状物。严重时,叶片扭曲变形,枯黄脱落;同时植株矮化,发育不良,花瓣畸形或者不能开放。危害程度等级为++,全省各地均有发现。

2.2.8 菊花霜霉病 病原为菊花霜霉Peronosporadanica。主要为害叶片、嫩茎、花梗和花蕾。病叶褪绿,叶斑不规则,界限不清,初呈浅绿色,后变为黄褐色,病叶皱缩,叶背有霜状霉层(稀疏菌丝),故名霜霉;菌丝初呈污白或黄白色,后变为淡褐或深褐色。危害程度等级为++,全省各地均有发现。

1947年2月4日,昂山发表广播讲话解释说,“这是一个各国无法独自存在的时代,当我们寻找朋友时,我们必须记住一个太强大的国家是会想控制我们的。那是世界政治的自然规律。因此,对我来说,我想我们必须同英国保持友谊。”[5]昂山对国际政治的这一总结和理解体现出他对外部世界的三个重要认识,第一缅甸需要朋友,第二对大国的不信任和恐惧,第三对英国的相对认同和依赖。这种有些矛盾的认识稍后均体现在缅甸独立初期的外交摸索和实践中。

2.2.9 菊花炭疽病 病原为胶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gloeosporioidesi(Pens.) Sacc。主要为害叶片,叶片初生黄白色至黄褐色小斑点,后扩展为不定形至近圆形病斑,病斑中间稍凹陷,边缘稍隆起。当湿度大时病部溢出红褐色液。危害程度等级为++,全省各地均有发现。

2.2.10 菊花灰霉病 病原为灰葡萄孢BotrytiscinereaPers.。主要为害菊花的叶、茎、花等部位。受害叶片初期呈水渍状病斑,后期边缘呈褐色病斑,表面略呈轮纹状波皱;叶柄和花柄先软化,然后外皮腐烂。当湿度大时,病部生浅灰黑色霉状物。当冬季设施栽培通风不良、空气湿度大时该病害传播迅速。危害程度等级为++,全省各地均有发现。

2.2.11 菊花白绢病 病原为齐整小核菌SclerotiumrolfsiiSacc. 主要为害根茎基部及茎部,引致根腐、茎基腐。在茎基部和茎秆染病后,可致病部以上枯黄,叶片脱落。后期茎病部或地面长出白色疏松或线状菌丝体,并在菌丝体上形成白色至褐色或黑褐色油菜籽状小菌核,小菌核散生或聚生。危害程度等级为+++,全省各地均有发现。

2.2.12 菊花菌核病 又称菊花菌核性茎腐病或菊花菌核性软腐病[2],病原是Sclerotiniasclerotiorum(Lib.) de Bary。主要为害茎部和叶柄,或花梗。一般先在茎中下部特别是土表茎基部发生,出现水渍状病斑,病斑软腐,潮湿时出现白色菌丝。后期病茎皮层霉烂成丝裂状,内生有鼠粪状黑色菌核,有时茎表面也产生菌核。折断后可以看到茎部中空。危害程度等级为++,全省各地均有发现。

2.2.13 菊花立枯病 又称苗腐病或茎腐病,病原是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solaniKuhn。病菌从根颈部、扦插苗截面侵入,导致茎叶萎蔫。根颈部出现水渍状褐色病斑,绕茎一周时,未木质化的苗倒伏,木质化的苗木则直立枯萎,称为立枯。在梅雨季节种苗扦插育苗,当密度大、湿度大、气温较高时易发病。危害程度等级为+++,全省各地均有发现。

2.2.14 菊花花腐病 病原为菊花黑斑亚隔孢壳Ascochytachrysanthemi。主要为害花芽和花瓣,也为害叶片、叶柄及茎部。当花芽染病时,其变成深褐色至黑色,随之腐烂,腐烂斑沿花梗扩展,最后花芽脱落。当花瓣染病时,花冠畸形,花瓣变为褐色或棕褐色。当花梗染病时,其变黑软化,花冠下垂。当叶片染病时,其生不规则形黑斑,还可沿叶柄扩展到茎部,受害茎上现2~3 cm长的黑色条斑。危害程度等级为+,全省各地均有发现[1,3]。

2.2.15 菊花花枯病 病原为菊花花枯病菌Mycosphaerellachrysanthemi。主要侵染菊花花冠,属检疫性病害。危害程度等级为+,发病为害地点为杭州[1,3]。

2.2.16 菊花枯萎病 又称菊花萎蔫病。病原为尖孢镰孢菊花专化型FusariumoxysporumSchl. f. sp.chrysanthemiSnyder et Hansen。在发病初期植株地上部叶片叶色变淡,失去光泽,稍呈波纹状,萎蔫下垂;茎基部微肿变褐,表皮粗糙,间有裂缝,严重时缝中生白色霉状物;根部受害时变黑腐烂,根毛脱落。将茎秆横切或纵切,发现其维管束变褐,致植株很快萎蔫枯死。危害程度等级为+++,全省各地均有发现。

2.2.18 菊花根腐病 病原为腐皮镰孢Fusariumsolani(Mart.) App. et Wollenw.。主要侵染根及茎基部,初呈水浸状,后腐烂。茎缢缩不明显,病部腐烂处的维管束变褐,不向上发展,区别于枯萎病。后期病部往往变糟,留下丝状维管束。危害程度等级为++,全省各地均有发现。

2.2.19 菊花猝倒病 病原为腐霉属真菌Pythiumspp.。种苗扦插后遭受病菌侵染,致使幼茎基部发病缢缩呈细线状;地上部因失去支撑能力而倒伏于地面,故名猝倒。当苗床湿度大时,床面上常常生白色棉絮状物。有时地表茎基部出现黑色枯斑,有的向上向下扩展,向下扩展到根部,病根呈褐色腐烂。危害程度等级为++,全省各地均有发现。

2.3 线虫病害

2.3.1 菊花根结线虫病 病原为爪哇根结线虫Meloidogynejavanica(Treub.)。菊花苗期和成株均可受害,但苗期症状不明显,根部侧根上生出许多细小的根瘤,初呈白色,后变褐色,初小米粒大,后长到绿豆大小,圆形至椭圆形,可多个串生,严重时,整个根系肿胀成鸡爪状,引起根部变褐腐烂,地上部叶色变黄。有时地表茎基部出现黑色枯斑,有的向上向下扩展,向下扩展到根部,病根呈褐色腐烂。危害程度等级为+,发病为害地点有杭州市富阳区、绍兴市新昌县、丽水市青田县。

2.3.2 菊花叶枯线虫病 病原为菊花叶线虫Apholonchoidesritsomabsi。主要为害叶片,也能侵染花芽和花。一般植株下部叶片最先受害。受线虫侵染的叶片,其受侵入点处很快变褐。以后褐色斑逐渐扩大,受叶脉限制而形成多角形或不规则形褐色病斑。最后,叶片卷缩,凋萎下垂,造成大量落叶。在花器受侵染后,花不发育,即使开花,也长得细小畸形。花芽、花蕾干枯或退化,有的花芽膨大而不能成蕾。发病严重的植株在开花前即枯死。危害程度等级为+,全省各地均有发现[1]。

2.4 病毒及类病毒病害

各地采集的病毒病株经浙江省农业科学院园艺研究所花卉课题组检测,检测到CVB、TMV、PVY、PVX、CMV、ToSWV、ChAV、ToAV、 CSNV、TbLCYNV、Crassocephalum yellow wein virus-Jinghong、CSVd和CChMVd等13种病毒及类病毒,在菊花生产上至少导致了以下7种病毒病和类病毒病发生。

2.4.1 菊花花叶病毒病 由菊花花叶病毒一个株系或几个株系引起,叶片上有线状斑块等花叶症状或坏死斑,叶片皱缩,植株矮小,主要病原为菊花B病毒CVB,还有烟草花叶病毒TMV、马铃薯y病毒PVY、马铃薯x病毒PVX、黄瓜花叶病毒CMV等。危害程度等级为++,全省各地均有发现。

2.4.2 菊花矮化病 由菊花矮化类病毒CSVd引起[11],发病菊花植株严重矮化,花序缩短,花朵变小。危害程度等级为+,全省各地均有发现。

2.4.3 菊花褪绿斑驳病 由菊花褪绿斑驳类病毒CChMVd引起[11],病叶上呈现斑驳状,后完全褪绿;植株长势弱,生长缓慢。危害程度等级为+,全省各地均有发现。

2.4.4 菊花斑萎病毒病 又称菊花毒素病毒病[1],由番茄斑萎病毒ToSWV (Tomato spotted wilt virus)引起,发病叶片上有褪绿坏死斑,植株茎部或花苞坏死,通过蓟马传播病毒。危害程度等级为+,全省各地均有发现。

2.4.5 菊花不孕病毒病 由菊花不孕病毒ChAV和番茄不孕病毒ToAV (Tomato aspe rmy virus)引起,感病植株叶片扭曲变形,花色异常,植株矮小。危害程度等级为+,全省各地均有发现。

2.4.6 菊花黄脉病毒病 由云南烟草曲叶病毒TbLCYNV 和景洪野茼蒿黄脉病毒Crassocephalum yellow wein virus-Jinghong引起。病株表现为明显的叶脉黄化症状。危害程度等级为+,发病为害地点为杭州。

2.4.7 菊花茎坏死病毒病 由菊花茎坏死病毒CSNV (Chrysanthemum stem necrosis virus)引起。该病由蓟马传毒,导致菊花茎坏死,对菊花产业具有潜在的巨大威胁,被欧洲和地中海植物保护组织列为A1类检疫对象。危害程度等级为+,发病为害地点为杭州。

2.5 寄生性种子植物

在调查中只发现了菊花菟丝子这一种寄生性种子植物,其病原为菟丝子Cuscutasp.。受害菊花的枝条被菟丝子缠绕而生缢痕,发育不良。由于菟丝子生长迅速而繁茂,极易把整个菊花覆盖,不仅影响菊花的光合作用,而且营养物质被菟丝子夺走,致使叶片黄化易落,长势衰弱,轻则影响菊花植株的生长和观赏效果,重则致全株死亡。危害程度等级为+,2018年在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平水镇首次发现菟丝子为害菊花。

3 讨论

在撰写本文时,作者对菊花病害的中文名如何标称一直很困惑。因为菊花病害的中文名非常混乱,比如菊花斑枯病,也称褐斑病、叶斑病[9],还有称之为黑斑病、叶枯病。而叶枯病、黑斑病常常另有所指。如果在中文名后附有病菌的拉丁学名那么还好,可以区分,但一般是不附拉丁学名的,这样就很容易引起混乱。笔者在查阅《西安地区菊花主要病虫害及其防治》[8]一文时就遇到了难题,发现其报道的9种菊花病害中除了白粉病、霜霉病、枯萎病、根腐病、锈病和花叶病等6种明确的病害外,另外的黑斑病、斑枯病和褐斑病等3种病害就不知所指,很显然作者说的不是一种病害,但又没有附拉丁学名,文章说的是哪3种病害呢?我猜测黑斑病肯定指的是链格孢引致的病害,斑枯病指的是壳针孢引致的病害,那褐斑病呢?而有意思的是该作者在介绍褐斑病时说褐斑病又称叶枯病、斑枯病。这就让人猜不明白了。另外,像菊花白锈病的叫法也很不规范[10],白锈病很容易让人误会是由低等真菌白锈菌(Albugo)引致的,但它其实是由高等真菌锈菌(Puccinia)引起的,两者的属性不同,防治的方法与药剂也是绝对不同的,因该病中文名误会而导致生产上的损失将是非常可惜的。作者觉得用白色锈病称呼它更为恰当[10]。菊花病害的中文命名这么混乱,其主要原因是命名学者们的专业不同,又没有一个规范的命名标准。像菊花黑斑病,植病工作者多以由链格孢引起的为黑斑病[4-7],但栽培方面的人士往往依据所见的叶片发病症状将由壳针孢引起的病害说成是黑斑病、褐斑病、叶斑病、叶枯病,而且专门研究菊花(包括菊花栽培)的人多,写的文章也多,相对的影响也大,结果他们命名的菊花病害中文名就叫开了,相对的专门研究菊花病害的植病工作者极少,偶尔涉及的也随大流,懒得去较真。但这种混乱是不应该长期这样持续下去的。其实,引起叶斑症状的病原有许多,也可统称为叶斑病,其最主要的病原有壳针孢属Septoria、链格孢属Alternaria、尾孢属Cercospora、叶点霉属Phyllosticta和柱孢属Cylindrosporium的真菌[9]。所以,我们希望能把菊花病害的中文名规范一下。不妨采用约定俗成的方法来命名,如将壳针孢引起的菊花病害称菊花斑枯病,将链格孢引发的菊花病害称菊花黑斑病。也可用病原属名+叶斑病的命名方式,如壳针孢叶斑病、链格孢叶斑病、叶点霉叶斑病。

猜你喜欢
褐色病原病斑
长丝鲈溃烂症病原分离鉴定和耐药性分析
红尾皇冠鱼头洞病的病原分离鉴定及药敏性分析
昆明市妇幼保健院2014~2018年门急诊手足口病的病原构成变化
鱼类烂身病病原研究综述
基于OTSU算法的苹果果实病斑图像分割方法
你的手充满时辰
Conversation in a house
Red Panda小熊猫
套袋苹果黑点病的发病诱因、机制与条件
轻松治愈花斑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