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凤丽
(公主岭市范家屯镇农业技术推广站,吉林公主岭136100)
黄瓜霜霉病属于真菌性病害,此种病害对黄瓜的危害最为严重。霜霉病发病迅速,危害严重,7天之内就会使黄瓜植株发生感染,可以减产3~5成。该病害不仅会对黄瓜产生危害,对甜瓜、丝瓜以及苦瓜都会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霜霉病主要危害黄瓜植株的叶片部分,所形成的病斑较为明显,但是对于没有种植经验的种植户来说,很容易将其与其他细菌性病害混淆,造成误诊误治。霜霉病在发病初期会在叶片上形成一些面积较小的病斑,多为浸润状多角形。随着病情的加重,病斑上会逐渐长出灰白色的绒毛,再严重时就会形成灰色的霉层,此时已经到达了发病后期,影响产量。由此可见,黄瓜霜霉病在其发病初期是最为可控的,处理得当会挽回大部分损失。因此,发现初期病害尤为重要,本文对该病害的症状辩认、诱发原因以及防治手段进行着重阐述。
黄瓜的叶片是霜霉病的主要为害对象,因此,种植户在进行田间管理时一定要着重观察黄瓜叶片的生长状态,对生长异常的植株给予重视。叶片在感染初期表面会生长出一些浸润状不规则形的小病斑。随着病情的加剧,病斑面积随之扩大,但受到叶脉的限制,病斑最终会呈现多边形,这也是该病害比较容易辨认的一个特点。发病中期,病斑上会长出白色的绒毛,同时病斑进一步扩大。发病后期,成块的病斑会聚在一起形成一个更大的感染区域,病斑上会生长出一层深灰色的霉层,此时叶片已经趋近枯死,无法进行正常的光合作用,最终干枯卷缩脱落,如果还得不到及时的救治,病害会从植株下部快速蔓延到上部,造成植株的枯死。
肥和水是植株生长过程中十分重要的两个因素,如果管理不当很容易造成植株的染病,所以肥水管理不好是诱发霜霉病的直接原因。如果黄瓜生长的环境地势低洼,生长土壤质量差,或者栽培密度过大,同样会诱发霜霉病。处在营养生长阶段的黄瓜喜光照,需要水分,但浇水的次数不能过多,应该做到多通风,增加光照时间,这样才能预防霜霉病,同时,提高黄瓜的抗病能力。如果土壤肥力不够,还要施加有机肥来补充肥力。有机肥所含的营养成分比较全面,肥效持续时间比较长,可以源源不断地为植株的生长提供所需养分。有机肥所含的磷肥和钾肥有限,所以要结合植株的实际生长情况来补充磷肥和钾肥,以提高植株根系的强度。植株的种植密度要根据种植黄瓜的品种来适当调整,不可以为了产量而一味地增加种植密度,过密的植株环境会影响光照和通风,良好的通风透光条件才会预防霜霉病。
霜霉病的爆发需要有适宜病菌生长的温度和湿度,合理控制温度和湿度就能在根本上组织霜霉病的发生。在春季,气候较干燥,此时需要对温度进行充分把控。在多雨的夏季,昼夜温差比较大,棚内湿度也较大,是病菌爆发的高峰期。一般在棚内湿度较大的情况下,温度超过16℃就会诱发霜霉病。这是因为长时间处在高湿度、不通风的环境下,加之昼夜温差的影响,黄瓜的叶片上就会凝露,叶片表面的湿度过大、积水,就给病菌营造了生存环境。特别对于大棚种植黄瓜的种植户来说,白天的通风换气特别重要,通过空气流动带走棚内的湿气和叶片表面的露水。
黄瓜植株不同部位的叶片都有着不同的生理年龄,而叶片的生理年龄又与霜霉病的爆发有着较大关联。尤其在成株期,各个部位的叶片生理年龄差距较大,有新叶也有老叶。在植株顶端的新叶和植株下部分的老叶一般不会染病,但是植株中部的叶片容易感染霜霉病菌。因为新生长出的嫩叶并未形成较多的气孔,病菌不易感染。而老叶的气孔数量较多,叶片中的钙、氮和糖的含量很低,没有较强的抗病能力,所以会成为最先被感染的部位。
春季温度较低,要采用高温闷棚的方法来整治霜霉病。在密闭棚内温度高达45℃时,先彻底灌溉1次大水,第二天开始密闭大棚,棚内温度会迅速升高45℃左右,将该环境条件保持2个小时,如果温度超过45℃遮荫降温,就要进行降温,注意降温时不能用通风的方法,要采用遮荫降温法。2个小时结束后,开始放风,防风口开始要小,然后逐渐加大,将棚内温度缓慢地降下来。第三天进入棚内将植株的枯叶摘除后再次浇水。如果霜霉病病情较为严重,每5天要进行一次高温闷棚。
在大棚选址时就应该慎重考虑,要选地势较高、方便排水的地段。土壤要充分整改,多施加有机肥来提高土壤肥力,改善土壤环境。黄瓜幼苗要培育得健壮,才有很强的抗病能力。植株生长前期的水量不宜太多,合理控制,要让植株的根系充分发育。同时多加观察植株的生长状态,如果发现病叶,一定及时摘除。
如果黄瓜已经感染了霜霉病,可选用安克、灭克、抑快净或者阿米西达药剂,需要注意的是在防止霜霉病的过程中细菌性角斑病可能会同时发生,因此,可以在防治霜霉病的药剂中加入防治细菌性角斑病的药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