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淑华
(广西柳州市柳江区水产畜牧兽医局 545100)
正确的饲喂方式方法是保证肉鸡快速生长、促长增收、降低发病率、减少防治投入的关键点,科学的喂料管理应切合实际、符合当前鸡群的生长发育阶段需求,大致总结为:(1)低龄雏鸡期。新近孵化的雏禽 (1~3 日龄)关键在于抓好早期“开饮”和“开食”,出壳后 1~3h 为雏禽提供充足饮水;观察发现半数以上雏禽能够正常运动、鸣叫声正常、有啄食行为时,可以开始投喂高能全价雏禽料 (开食料)。(2)育成雏鸡期。4~15 日龄雏鸡投喂易于消化的全价雏鸡料,10 日龄左右可考虑掺搭适量瓜果蔬菜、鲜嫩牧草、作物籽实等食物原料进行饲喂,通过补充天然微量元素 (维生素、矿微)的方式促进消化系统、运动系统和免疫系统发育;16 日龄后可逐渐过渡到自家料 (自配料);农牧区散养肉鸡达到20 日龄以上可考虑完全脱温下架、实施放养,此时雏鸡具备了较强的自主觅食能力,能避免雏禽发生饥饿性、营养缺乏性生长抑制。(3)肉鸡育肥出栏期。一般而言,15~20 日龄以后的雏鸡即可进入强化育肥阶段,此阶段的雏鸡逐渐进入生长旺盛期,其重点消化器官、免疫脏器等功能趋于发育成熟,对于饲料和环境的适应能力逐渐增强,此时喂料可不须限料、任其自由采食、以料槽中不剩料为宜。
肉鸡规模化养殖和农村适度规模养殖都需要抓好重大疫病疫苗免疫,其中“新城疫、禽流感”为所有禽场必免病种 (国内多部地区实行强制免疫),鸡传支、鸡传法、鸡马立克氏病等高病死率病种根据地方流行病学追踪结果和本场实际 (发病史)实行计划免疫,针对发病风险高的病种及时进行疫苗接种。做好上述高危鸡病的疫苗免疫是目前规模养鸡业避免造成毁灭性损失的唯一选择[1]。
养殖环境不良是现代规模化养鸡的主要致病因素之一,良性养殖小环境控制要点:(1)保洁消毒,及时清除被污染的粪污、垫料等,将养殖小环境及相关用具等冲洗干净之后再行消毒以提高当前消毒灭源效果[2]。(2)通风换气,加强禽舍内通风换气是预防禽类呼吸道疾病的重要措施之一,通过适时打开门窗或启动换气扇促进空气对流,排出多量的有害气体、病原微生物、粉尘等,长期保持禽舍内空气质量达标。(3)衡温控湿,禽舍内的温湿度值对雏禽的影响非常大,可诱发各种严重疾病甚至造成批量死亡,对育肥出栏肉禽则可造成明显的生长抑制和高发病率。鸡舍最佳温湿度控制指标大致为:1~7 日龄,适宜温度为 30~33℃、相对湿度为 70%~75%;8~15日龄适宜温度为28~30℃、相对湿度为65%~70%;15 日龄以后可以逐渐过渡到常温。(4)采光补光,快长型肉鸡对于采光度和采光时长有较高要求,采光补光不足可导致某些疾病、生长发育不良、综合生产性能下降等后果。笔者推荐自场采光补光方案为:1~7 日龄光照时长为 22~24h,强度为 2.5~4w/m2(夜间补光等距离地面 1.5~1.8m);8~13 日龄光照时长为 16h,强度控制为1w/m2左右;14~21 日龄一般勿需单独补光,鉴于冬春交采光时长不足,可于夜间人工补光至 20∶00~21∶00 左右;22~42 日龄,每天渐进式增加光照1h,最长光照时间维持22h,强度控制为1w/m2;43 日龄以后维持22h 光照时长,强度控制为3~4w/m2。(5)限密均群,随着肉雏鸡的生长发育,其空间领域感逐渐增强,过度拥挤容易诱发啄癖等不良后果,因此,要合理调控单位面积上的放养数量,一般以不发生拥挤打斗、争抢食现象为度[3]。(6)无害化处置,肉鸡规模化养殖不可避免会发生群体发病和个别病死现象,对于发病场 (舍、栏)内的粪污、垫料及病死禽尸等必须要采取焚烧、掩埋、生物热腐熟、消毒等无害化处置,否则会有极高的历史病复发风险。
现代规模化养鸡对于药物防治有较高的依耐性,尤其是对于抗菌素的使用仍然不可避免。笔者推荐自场药物防治经验方为:(1)初春、冬季防治鸡群病毒性感冒,采用“艾叶+大蒜秸秆”点燃熏蒸密闭鸡舍 15~20min。(2)夏、秋季整群防治肉鸡细菌性疾病,高锰酸钾低倍液熏蒸鸡舍15~20min,同时混饮高敏抗菌素 (可溶阿莫西林、乳酸环丙沙星)。(3)整群防治混感综合征 (病毒+细菌混感),“高纯黄芪多糖+氟苯尼考+多西环素”混饮或拌料,本方属于近代总结的广谱高效实用处方之一,可用于防治任何不明原因引起的“呼吸+细菌”混感综合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