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太
(青海省海南州共和县切吉乡畜牧兽医站 813099)
青海省属于青藏高原的一部分,三江源地区是青海省最重要的经济发展区。青海省政府曾经在2004年实施了生态移民项目,随着各地区移民的进驻和定居,也改变了传统游牧饲养方式。青海盛产高品质牦牛和藏羊,是当地养殖的品牌项目,对我国畜牧行业有很深的影响。近年来,牦牛、藏羊的饲养方式逐渐向舍饲或半舍饲靠近,在促进生态移民自我发展的同时也改变了牛羊的生活习性。由于半自由式饲养,出现了草料种类、营养、管理等方面的问题,导致许多疾病。特别是腐蹄病的发生有增加趋势;牦牛、藏羊的腐蹄病是一种传染病,其特征是局部组织发炎、坏死;此病主要以趾间皮肤和软组织腐败、真皮坏死与化脓、角质溶解,疼痛,跛行为特点[1]。此种疾病会影响牛羊行走、采食和繁殖,拉低经济收益。
在湿雨季地面潮湿,空气流动较慢。对于半舍饲的饲养方式来说,由于圈舍和运动场窄小,容易造成蹄部践踏受伤。再加上牛羊粪便清理不及时,受伤的蹄部长期浸泡在腐败的泥泞中会给细菌侵入创造机会,引起细菌感染,造成蹄间软组织损伤。另外,饲草料单一会导致营养不良,缺乏矿质元素和微量元素,影响牛羊的新陈代谢,降低免疫力。
患腐蹄病的藏羊食欲降低,精神不振,喜卧,走路跋[2]。症状较轻时趾间皮肤只是轻微充血、发炎,走路有轻度跛行。进入中期后,病蹄有恶臭分泌物和坏死组织,蹄底部有小孔或大洞;用刀切削扩创,蹄底的小孔或大洞中有污黑臭水迅速流出[2]。此时牛羊的跛行症状比较严重,饲养管理者可以明显看出此种行为。到后期严重时蹄壳会变形,蹄匣脱落,基本丧失行走能力。如果不及时处理会扩散至口、鼻、舌、唇,产生发炎结痂,长此以往会使牛羊走向死亡。
诊断途径可以分为多种,最简单的是临床诊断。诊断根据:蹄冠和蹄踵,恶臭、肿胀、畸形,触压疼痛,时间较久后,坏死能波及韧带、关节、骨骼等处[2]。除此之外还可以通过牛羊的体温、消瘦程度、跛行程度等进行确诊。为了辅助临床诊断,已经开展检测病原菌特性的各种试验,如针对检测细菌种属的特异性和毒力测定[3]。为进一步确诊,可于坏死组织与健康组织交界处用消毒小匙刮取病料,制成涂片,用复红-亚甲蓝染色法染色进行镜检,坏死杆菌在镜下呈蔷薇色、为着色不均匀的丝状体[1]。
预防可以从病因、气候特点、营养补充等3 方面入手,抓住每一方面潜在的发病诱因,极力避免,践行预防为主,治疗为辅的饲养方式。
(1)病因。针对腐蹄病易在秋季复发的特点,建议饲养管理员在季节来临前对牛羊进行免疫接种。可以选用坏死梭杆菌甲醛灭活苗接种,增加牛羊的免疫活性细胞。由于传染病发病比较集中,可以实现定期接种疫苗,经过50d 左右再进行第二次注射,加强防御效果。
(2)高寒牧区气温低下,尽量选择保暖有坡度的圈舍或运动场,这样可以方便牛羊排泄物的及时排出。另外选择的土壤渗水性要好,避免地面积水潮湿。除此之外,必须保证圈舍的卫生条件,粪便每天清理做无害化处理。仔细清扫地面硬物,防止牛羊蹄部受伤。
(3)营养物质,保证牛羊日常营养所需也有助于提升免疫力,防止腐蹄病病发。饲料选择时尽量合理搭配料草,选择富含钙、磷、锌等矿物质微量元素的优质草料,保证牛羊营养的全面吸收。另外,营养平衡也是一项重要的预防措施,将维生素、蛋白质等物质进行科学搭配,补充锌制剂,提高牛羊对锌的吸收效果。
(1)隔离已患腐蹄病的牦牛和藏羊。由于腐蹄病属于传染性疾病,确诊患有腐蹄病的牛羊必须分开圈养,并对其做简单处理。用含有消毒成分的医用药水对患病部分做清洗,修理患蹄。用小刀由腐败部位的角质部向内深挖,直至有灰黑色脓汁流出;随后用3%~5%高锰酸钾溶液和3%过氧化氢反复交替冲洗;将腐败物及脓液彻底清除后在创口内涂5%~10%的碘酊[1]。
(2)全身药物治疗。为了防止细菌扩散到其他部位,需要利用药物注射实现全身药物治疗。青霉素每只2000~3000 国际单位/kg,肌肉注射,每天 2 次;土霉素每只 20mg/kg,间隔72h,注射 1 次;红霉素每次 3~5mg/kg,肌肉注射,每天 2次[2]。患病比较严重的牦牛和藏羊需要改变饲养环境,实施其他针对性药物治疗,提高愈合率。
综上所述,腐蹄病会严重影响牦牛和藏羊的身体健康,降低畜牧业经济效益。饲养管理者需要准确把握腐蹄病的发病症状和诊断依据,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对已患病牛羊进行积极治疗,降低损失,提高出栏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