瞿蕾
(江苏省常熟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 215500)
随着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大,动物疫病的发生日益严重,导致病死动物数量不断增加,每年我国有10%左右的生猪、15%的家禽及3%的牛死于疫病,对病死畜禽如果没有进行有效处理,必然会造成水资源及土壤的污染,与此同时,疫病病原也会随寄生虫、蚊蝇等媒介进行传播,病死畜禽产品甚至可能直接进入餐桌,对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威胁。因此,对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措施进行深入研究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掩埋是一种即实用又简单,同时可以节约资金的无害化处理方法,近年来,在世界各国得到广泛应用。掩埋地点土壤的渗透性不得太高。应结合土壤条件、地下水位及设备的不同来确定掩埋坑的形状及大小。通常每头牛所需要的掩埋坑体积为1.3m3,每只羊或每只猪所需体积为0.3m3,每只禽类所需体积为0.093m3。掩埋法可以分为挖坑深埋、垃圾场深埋及大规模集中深埋等。
1.1.1 挖坑深埋
挖坑深埋法就是通常所说的深埋法,不仅操作简便,而且较为经济。在养殖场内进行深埋可以免除运输过程对材料及动物的感染,进而减少疾病扩散及传播风险,成为当前养殖户优先选择的一种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方法,很多地区在爆发疫病时都将此种无害化处理方法作为首选方法。但挖坑深埋方法也存在一定的缺点,如这种方法可能会造成地下水及水源的潜在污染,病原在深埋过程中可能持续存在,无法对副产品进行回收,对土地价值造成影响,此外,这种方法还会受到地点及季节等各种因素的限制。
1.1.2 垃圾场深埋
垃圾场深埋方法常用于疫情处理,是将病死动物的尸体在现有垃圾场内进行深埋的一种无害化处理方法。这种方法因配备现成的设施,处理能力较大,具有较为广泛的地理分布,在必要的环保措施下可以有效降低环境污染风险,得到广泛应用。在口蹄疫爆发期间,英国曾经利用29 个商业化垃圾场处理了9.6 万t 动物尸体,美国在暴发禽流感期间也曾采用商业化的垃圾场处理了1.45 万t 家禽尸体。但这种处理方法的缺点在于通常政府及垃圾场经营者并不愿意牺牲日常废弃物处理能力,也不了解其是否会对环境造成长期影响,且在对病死动物运输过程中病原极容易发生扩散,通常也没有回收价值。
1.1.3 大规模的集中深埋
大规模集中深埋技术是将多地区数量较大的动物尸体进行集中深埋的一种无害化处理方式,也是死亡动物紧急情况下处理的一种有效方式。在2001年英国爆发口蹄疫过程中,每天需要处理的动物尸体达到10 万头,导致无害化处理面临巨大挑战,最终主管部门选择7 个大规模深埋点对130 万余t 动物尸体进行处理,有效防止了口蹄疫的进一步蔓延。这种方法处理能力巨大,但成本较高,容易对环境造成污染,会在动物尸体运输过程中导致病原扩散,无法进行副产品回收。
综上所述,对病死动物进行掩埋最大的危害就是会对地下水和土壤等环境造成污染。而将石灰浆添加到掩埋坑中虽然可以减少病原微生物的数量,同时防止其向地下水转移,但石灰浆会对微生物生长及繁殖造成影响,进而导致病原微生物的降解速率受到影响,因而应尽量减少石灰浆的加入量。另外,在对病死动物掩埋过程中必须要考虑土壤类型、渗透性、降水量及地下水深度等问题,相关主管部门可以集合土地测绘结果、土地利用情况以及掩埋坑的数量等各种数据建立一个数据库,进而制定一个指导掩埋的评价标准[1]。
焚烧法就是对动物尸体通过燃烧的方式所进行无害化处理的一种方式。当前主要有开放式焚烧、固定设施焚烧以及气帘焚烧3 种方法。
1.2.1 开放式焚烧
开放式焚烧是在一个较为开阔的地带,将动物尸体用木材堆或其他易燃材料覆盖后进行焚烧的一种无害化处理方式。在过去,这种方法是处理发病动物的一种主要方法,近年来该法仅作为无害化处理方法的补充措施。开放式焚烧法处理成本相对便宜,但在实施过程中需要较多的劳动量及燃料,同时极易受到环境及气候条件影响。
1.2.2 固定设施焚烧
固定设施焚烧是采用一种专用设施,在天然气、柴油或丙烷等燃料的作用下对动物尸体进行焚烧的一种无害化处理方法,这种处理方法可以对病原菌进行有效灭活。火葬场、发电厂及大型废弃物焚烧场等场所都可以为病死动物焚烧提供固定设施。当前,这种方法已经被多个国家用于疫病动物尸体的无害化处理。虽然这种方法的生物安全性较高,但其设备昂贵,操作过程较为复杂。
1.2.3 气帘焚烧
气帘焚烧是一种新兴的焚烧技术,是将空气从多个风道吹入从而形成涡流,进而提高焚烧速度的方法。气帘焚烧法常见的焚烧材料为木材或燃料等。英国、美国等国家已多次采用这种方法对动物尸体进行处理。气帘焚烧法不仅较为环保,且具备移动性;但其在焚烧过程中需要消耗较多的物资和人力。
综上所述,焚烧法在焚烧过程中通常会产生大量烟气,这些烟气必须要通过除尘及除氮、除硫后才可以排放,如果焚烧温度过低,极易因不完全焚化而导致空气及土壤污染。此外,焚烧法必须要将病死动物进行运输,在运输过程中也可能会导致病原微生物的传播。因而在病死动物运输过程中应采用完全封闭车辆,运输人员必须做好消毒防护措施。
化制法是在高温高压作用下将病死动物粉碎后进行化解,进而将干物质固渣、油脂及无菌水溶液分离出来。在对动物尸体进行化制过程中可以将所有病原微生物杀灭,同时可以对动物油脂及肉骨粉进行回收。而回收的油脂可以作为化妆品及洗涤剂的原料。但在化制过程中,通常会产生大量臭气及废水,必须按照环保要求处理后才可以排放。化制法通常适用于较大规模的集中处理,因而与焚烧法相比,这种处理方法在动物运输过程中疫病传播的问题更加突出。
堆肥法是采用玉米芯、木屑及桔梗等混合物作为一种辅料,将其铺垫于动物尸体下或覆盖于动物尸体上堆肥发酵的一种处理方法。在堆肥过程中通常要经过70℃的高温阶段及30~40℃的中温阶段。该处理方式一般需要经过数月时间的发酵,所形成的有机肥可以施入土地。堆肥法技术虽然操作简单,但其处理周期较长,并不能将致病微生物彻底消灭,发酵过程为开放式,极容易导致病原微生物传播,尤其是在翻动堆体过程中,病原微生物极易对工作人员的健康造成威胁。2017年我国已不再倡导对病死动物进行堆肥化处理。
炭化法是将动物尸体放入一个密闭的空间中,在无氧、常压状态下将病死动物在600℃高温下逐渐干燥、热解,使动物尸体中的有机成分发生裂解,溢出的挥发性产物也可以进行高温无害化处理,最终产物为粉末状炭化物,可作为有机肥料还田利用。这种处理方式与传统处理方式相比,时间短,污染少,分解彻底,是目前来看最为环保的无害化处理方式之一。但其对设施设备和人员的技术要求高,成本大。
随着城镇化的快速发展,我国土地资源愈发紧缺。尤其是经济发达地区,很难分割出一块土地用于病死动物的深埋等无害化处理。
无害化处理必须彻底消灭病死动物及其体内所携带的各种病原体,只有在这一前提下才可以进行新技术的应用推广。
当前我国环保形势较为严峻,必须采用集约化及清洁的技术工艺逐渐代替较为粗放的处理技术。
当前我国正在创建资源节约型社会,而这一过程需要对终产物进行循环利用,这也将成为我国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的发展方向。
要加强我国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的效果,必须对现有技术进行创新。深埋、化尸池及小型焚化炉等处理方式其层次相对较低,极容易给生态环境造成较大压力。通过不断加强自主研发,引进先进技术,逐渐提高无害化处理技术的科技含量。如湖州炭化焚烧技术的有效利用可以将无害化处理过程中产生的各种可燃性物质进行回收,进而作为助燃燃料使用[2]。这一技术的利用使复合菌种即使在100℃以上的温度下也可以将病死动物分解,同时不会出现明显臭味。通过电脑对化制机等进行自动化操作,可以有效避免二次污染。
在我国养殖场普遍分布范围较广,病死动物尸体从收集到运输至无害化处理厂的过程中极有可能导致疫病扩散。为了尽可能地减少疫病扩散的可能,宁波鄞州对厢式冷藏车进行有效改造,通过皮带运输装置将病死动物运输至装载厢体,使收集车与养殖场之间不进行直接接触。另外,上海无害化动物处理中心与汽车制造企业通力合作,研发了一种动物无害化运输特种车辆,其卫星定位的行车记录仪及密封系统均达到生物安全防护的要求。
养殖户通常法律意识较为淡薄、并不具备较强的无害化处理能力,当前我国并没有建立一个完善的无害化处理运行机制,在利益驱使下,一些养殖户会将病死动物随意丢弃或贩卖。为此,我国一些地区已经成功创建了一种病死动物统一收集及集中处理的体系。
病死动物处理不当不仅会对畜牧养殖业产业造成影响,同时会对生态环境及公共卫生安全造成威胁。如在实际养猪过程中,饲料成本约占到总成本的70%,豆粕及玉米一般为进口原料,可以说病死动物就是对国家资源的一种浪费。因而,必须要研究一种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技术,以实现最终产物的有效利用,进而促进我国循环经济的发展。当前,在这以方面我国仍处于起步阶段。
综上所述,当前我国较为常见的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方式主要包括掩埋法、焚烧法、化制法及堆肥法等,然而各种方法均存在各自的优点及缺点。因此,必须要对现有工艺进行不断的优化,创造出一种全新的处理方法,进而实现病死动物的无害化、减量化及资源化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