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农村部等部门印发《国家质量兴农战略规划(2018-2022年)》

2019-01-06 08:29:47吉林省农业农村厅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处
吉林农业 2019年11期
关键词:兴农农产品农业

(接上期)

第十一章 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第一节 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

制定全国统一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计划,形成以国家为龙头、省为骨干、地市为基础、县乡为补充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网络,改进监测方法,扩大监测范围,提升抽检科学性、针对性和准确性,及时发现问题隐患。深化农产品和食用林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和监督抽查,加强粮食质量安全风险监测,强化监测结果通报与应用,建立健全市场计量保障体系,提升农产品监测数据质量。加强农产品质检体系建设和运行管理,强化质检机构资质认定与考核,提升农产品质检专业化水平。推动实施农产品食品检验员职业资格制度,确定一批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技术实训基地。按照“双随机”要求组织开展农业质检机构监督检查,探索建立质检机构诚信档案和重点监管名单制度,充分运用资质评审、能力验证、飞行检查等措施,强化农业质检机构证后监管。组织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技术能力验证,进一步强化检测实验室质量控制,提升检测数据可靠性。

第二节 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执法监管能力

以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为基础,健全省、市、县、乡、村五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充实基层监管机构条件和手段。加快建设并扩建农产品质量安全指挥调度中心和监管区域服务站,建设一批监管实训基地,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跨区域协调处置能力。将农产品质量安全作为农业综合执法的重点,强化基层执法能力,会同有关部门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案件移送机制和重大案件督查督办制度,制定农产品质量安全举报奖励办法。加快农业信用体系建设,出台黑名单管理办法,实施联合惩戒。探索推进智慧监管,建设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信息平台,推动建立互联共享、上下贯通的数据链条,加快建设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示范点,形成农产品追溯与农业农村重大创建认定、农业品牌推选,农产品认证,农业展会等工作“四挂钩”机制。推动建立食用农产品合格证制度,健全产地准出市场准入衔接机制。深入开展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创建活动,打造农产品质量安全样板。

第三节 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及预警

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体系,深入开展生物毒素、农兽药残留、重金属、致病微生物等危害因子风险评估及对产品营养品质影响评价,全面提升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技术能力。深入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启动农产品“一品一策”行动,制订一批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管控措施。加快建设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实验室和大数据平台,改善提升实验室和试验基地配套设施条件。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预警机制,修订农产品质量安全应急预案,组建新的农产品质量安全专家组,快速锁定风险因子,及时发布风险预警信息,有效应对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科技研发,加大快速检测等技术攻关力度,坚持“产、研、管、推”一体化发展,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防控基地,集成制定农产品全产业链质量安全管控技术措施和对策,推动风险评估服务于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和现代农业发展。

专栏6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提升量大工程

1.农产品质量安全信用体系建设。创建农产品质量安全信用信息平台,加快建立农产品生产经管主体信用档案,提升信用管理水平。开展信用评价,完善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治机制,将信用评价结果与政策支持、经费扶持、分类监管措施等挂钩。

2.农产品质量安全提升与样板工程。支持所有“菜篮子”大县创建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支持扩建并建设农产品质量安全指挥调度中心,区域监管服务站和监管实训基地,认定一批国家级绿色食品原料基地,健全村级质量安全监管队伍。到2022年扩建1个部级农产品质量安全指挥调度中心,建设32个省级指挥调度中心、1.68万个监管区域服务站,建设绿色食品原料基地800个,建设10个国家农业检测基准实验室,32个农产品质量安全实训基地,覆盖主要农产品产区,建设50个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实验室和50个主产区实验站。

3.高效低毒低残留农兽药普及计划。支持农产品生产者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兽药,到2022年普及率达到60%以上,农产品中农兽药残留合格率达到98%以上。

4.农产品质量全程追溯体系建设。构建农产品追溯标准体系,完善“高度开放、覆盖全国、共享共用、通查通识”的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信息平台,并与国家重要产品追溯管理平台对接。支持县乡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构装备条件和追溯点建设,引导规模生产经营主体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建立追溯管理与风险预警、应急召回联动机制。健全完善农药、兽医等农业投入品追溯体系,到2022年,建设追溯示范点28万个,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域内80%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规模以上主体基本实现农产品可追溯。

5.优质粮食工程。开展“中国好粮油”行动,完善粮食质量安全检验监测体系,建立专业化社会化的粮食产后服务体系,有效增加绿色优质粮食产品供给,促进种粮农民增收,推动形成新型粮食流通体系,力争到2020年全国产粮大县的粮油优质品率提高30%以上。

第十二章强化农业科技创新

第一节加强质量导向型科技攻关

深入实施现代种业提升工程,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种业龙头企业,推动建设种业科技强国。培育和推广口感好、品质佳、营养丰、多抗广适新品种,开展专用优质粮食作物、特色经济作物良种联合攻关,加强分子设计育种、高效制繁种、活力纯度快速检测等关键技术研发。加强特色畜禽水产良种资源保护开发利用,全面实施遗传改良计划,提升自主育种能力。以节本增效、质量提升和生态环保作为主攻方向,重点打造20个产学研融合的农业科技创新标杆联盟,开展农产品品质评定、安全保障、质量检测等方面共性关键技术研究、集成和示范,布局建设40个以上服务农产品加工和质量安全的综合性重点实验室和专业性(区域性)重点实验室,建设一批现代农业产业科技创新中心,搭建以质量提升为导向的科技经济一体化平台,积极引进国内农业发展亟须的农产品精深加工、农业生物资源高效利用、农业生物安全防范等国际先进技术,带动提升我国农业科技创新应用水平。

第二节 加快提升农机装备质量水平

推进我国农机装备和农业机械化转型升级,加快高端农机装备和丘陵山区、果菜茶生产、畜禽水产养殖等农机装备的生产研发,大力推进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提升渔业船舶装备水平。到2022年创建500个主要农作物全程机械化示范县。稳定实施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加强绿色高效新机具新技术示范推广,推进智能农机与智慧农业协同发展,推动植保无人机、无人驾驶农机、农业机器人等新装备在规模种养领域率先应用。推进丘陵山区开展农田“宜机化”改造。

第三节 大力推广绿色高效设施装备和技术

推进设施农业工程、农机和农艺技术融合创新,积极推进农作物品种、栽培技术和机械装备集成配套。加快发展绿色高效设施农业,推广现代化集约型专用设施装备。引入物联网、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加快农机装备和农机作业智能化改造。加强老旧农业设施改造更新,推动农机排放标准升级,加快新能源机械使用,全面提升节地、节水、节能、节肥、节药、抗风、抗雪能力。因地制宜,科学利用荒山、荒漠、荒滩、盐碱地、戈壁,建设规模化高效设施种养业。改造老旧果园茶园,建设一批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小区,改造建设水产健康养殖场。

第四节 加快数字农业建设

完善重要农业资源数据库和台账,形成耕地、草原、渔业等农业资源“数字底图”。分品种有序推进农业大数据建设,科学调控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借力互联网企业、涉农企业数据库,充分依托已有设施,构建“农业云”管理服务公共平台,提高农业行政管理和政务服务信息化水平。实施数字农业工程和“互联网+”现代农业行动,鼓励对农业生产进行数字化改造,加强农业遥感、大数据、物联网应用,提升农业精准化水平。推进生产标准化、特征标识化、产品身份化,全面提升数字技术在农产品生产、质量监控、商贸物流领域的应用水平,实现农产品“种讲良心、卖得称心、买可放心、吃能安心”,力争到2022年,农业主要品种全产业链数字化覆盖率达到30%。

专栏7农业科技创新重大工程

1.质量导向型科技创新行动。瞄准质量兴农的重大技术瓶颈,改善农业科技创新基融设施条件,提升现代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到2022年,在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农业绿色投入品等核心关键技术上取得突破。

2.现代种业提升工程。建立布局合理、设施完备、功能完善、机制健全的现代种业体系,建设一批优质专用农作物、畜禽、水产种质资源库(圃、场)、保护区和育种创新基地、品种性状测试鉴定中心。

3.高效农业机械化技术装备及设施集成应用。加快突破农业机械化发展瓶颈,提升农业全面机械化水平,到2022年,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71%,引入物联网、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改善设施农业生产环境,到2022年,新增5000万亩高效设施农业。

4.数字农业工程。发展数字田园、智慧养殖、智慧农机,着力促进数字技术与现代农业的深度融合,建设航空无人机、田间观测“天空地”一体化的农业遥感应用体系,到2022年,在大田种植、园艺设施、规模养殖等领域率先推广应用数字技术装备,数字技术应用主体劳动生产率提高20%以上。

第十三章建设高素质农业人才队伍

第一节发挥新型经管主体骨干带动作用

实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工程,鼓励通过多种形式开展适度规模经营,将新型经营主体培育成为推进质量兴农的主力军。完善家庭农场人才培育机制,提升家庭农场主质量控制能力。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质量提升,鼓励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和产业化联合体,示范带动区域内小农户发展优质农产品,不断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发挥龙头企业在生产、加工、销售全过程的质量控制标杆作用,提升优势主导产业整体质量水平。

第二节 壮大新型职业农民队伍

依托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大力实施现代青年农场主培养计划、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轮训计划和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培训计划,把质量兴农的知识技能作为培训内容,年均培训新型职业农民100万人以上,实施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2.0,建设一批适应农林新产业新业态发展的涉农新专业,培养一批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一流农林人才。推动全面建立职业农民制度,强化政策激励,引导有志青年加入职业农民队伍,鼓励大学生,返乡农民工投身质量兴农建设。鼓励各地开展职业农民职称评定试点。

第三节 培育专业化农业服务组织

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支持有条件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农业企业等经营性服务组织和公益性服务组织建设区域性农业社会化服务综合平台,加快建设互联互通的国家农业社会化服务平台,畅通农业生产性服务供需对接,提高服务质量兴农的能力和水平。以质量效益为关键指标,鼓励地方探索建立生产托管服务主体名录和信用评价机制。大力发展主体多元、形式多样、竞争充分的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推广农业生产托管等多样化服务模式,推进托管产业从粮棉油糖等大宗作物向特色经济作物、养殖业生产领城拓展。探索完善全程托管、“互联网+农机作业”“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等农机服务新模式,加快发展智慧农机服务合作社。支持专业化服务组织与小农户开展多种形式的联合与合作,推进农业生产全程社会化服务,帮助小农户对接市场、节本增效。

第四节 打造质量兴农的农垦国家队

充分发挥农垦组织化、规模化和产业体系健全的优势,建成一批重要农产品大型绿色生产加工基地。支持农垦率先建立农产品质量等级评价标准体系和农产品全面质量管理平台,推进标准化生产、信息化管理,健全从农田到餐桌的全面质量管理体系。以中国农垦品质为核心打造一批优质农产品品牌,做大做强做优中国农垦公共品牌。在大中城市建设一批农垦绿色产品体验中心,促进产销衔接和优质优价。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农垦企业集团,发挥农垦在质量兴农中的带动引领作用。

专栏8高素质农业人才队伍建设重大工程

1.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开展示范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认定,带动提升新型经营主体发展质量,到2022年县级以上示范家庭农场、国家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国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认定量分别达到100000家、10000家、1500家,新型经管主体生产的绿色有机农产品比重达到90%以上。

2.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全面建立职业农民制度,深入开展新型职业农民整建制示范培育,加快建立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到2022年累计实施现代青年农场主、农业职业经理人培养计划、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培训计划、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轮训计划共500万人。

3.农垦国有经济壮大。加快垦区集团化和农场企业化改革,全面推行现代企业制度,健全法人治理结构,支持农垦率先建设农产品质量等级评价标准体系和农产品全面质量管理平台,全面推广中国农垦公共品牌。

第四篇规划实施

加快构建质量兴农政策体系、评价体系、考核体系、工作体系,强化政策支持、责任分工、检查督导和组织领导,确保规划各项目标任务落实到位。

第十四章 完善质量兴农政策体系

第一节 加大农业绿色高效生产支持力度

建立以绿色生态为导向的农业补贴制度,支持有机肥、高效新型肥料、低毒低残留农兽药、绿色防控产品研发和推广,选择一批重点县市整建制推进果菜茶有机肥替代化肥和全程绿色防控试点,畅通种养循环渠道。扩大耕地轮作休耕制度试点范围,继续支持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支持农用为主、多元利用的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开发适用于绿色有机农产品和地理标志产品的保险品种。支持先进适用绿色农业节水技术研发与推广,促进信息技术在灌区建设与管理中的推广应用。

第二节 强化用地等配套政策保障

完善农业设施用地政策,满足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仓储、加工、农业机械停放等方面的用地需要。支持发展农业托管服务、农田健康管理服务等新型服务方式。对质量兴农领军型企业首次公开发行股票给予优先支持,提高农产品期货交易的现货交割质量标准。探索以质量综合竞争力为核心的增信融资制度,将质量水平、标准水平、品牌价值等纳入经营主体信用评价和贷款发放参考因素。

第十五章 构建质量兴农评价体系

第一节 科学构建评价指标

研究制定质量兴农监测评价办法,围绕评价数据真实可靠、科学合理,明确评价指标范围,将产品质量、产业效益、生产效率、经营者素质、农业国际竞争力作为重要评价内容,合理设置指标权重,准确评价质量兴农水平。

第二节 强化指标数据采集

以县级人民政府为主体,组织农业、林业、统计等相关部门开展评价指标数据的采集、整理、核实,进行本区域质量兴农水平自我评价。省级农业农村主管部门会同相关部门审核认定有关县(市)评价指标数据,并给予指导服务,严禁虚报数据。

第三节 开展第三方评价

完善评价方式方法,采用信息化手段逐步实现过程评价和评价结果部省互联、数据共享。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择优选择第三方评估机构,充分发挥第三方独立性和专业性优势,对质量兴农情况开展监测评估,重点对县域质量兴农情况进行评价。强化第三方评估过程痕迹管理,确保评估流程规范有序、评估过程客观公正。建立统一权威的评价信息发布机制,定期发布质量兴农综合评价信息。

第十六章 建立质量兴农考核体系

第一节 强化考核监督

加强质量兴农战略规划实施考核监督,将质量兴农绩效作为乡村振兴考核的重要内容。按照分级负责的原则,明确以县为单位进行考核,在第三方评价结果基础上,重点考核质量兴农的政策措施落实情况和群众满意度,将质量兴农任务清单、年度工作计划、工作台账等工作情况作为考核重要指标。充分考虑各地质量兴农的资源禀赋和发展基础,分区域科学考核评价质量兴农水平。

第二节 完善激励约机制

建立健全质量兴农战略规划实施激励约束机制,将县级质量兴农工作情况考核结果与年度奖先评优挂钩,把是否发生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作为一票否决事项。对推进质量兴农取得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按照有关规定给予表彰奖励。对落实不力的进行严肃问责,并视情节采取约谈、通报批评等措施。

第十七章 健全质量兴农工作体系

第一节 加强组织领导

建立质量兴农部际沟通协调机制,将质量兴农作为农业现代化部际联席会议的重要议事内容,由农业农村部牵头,统筹推进质量兴农规划落实,协调解决重大问题,重大情况及时向国务院报告,各成员单位根据任务分工,细化工作措施,明确工作进度,确保工作质量,并根据工作职能,切实强化对本系统本行业的业务指导,形成部门间协同推进质量兴农的工作合力。

第二节 落实各方管理责任

强化地方各级政府落实质量兴农属地管理责任,推动各地主动担当作为。各地要把质量兴农工作纳入年度经济社会发展计划,定期研究推进本区域质量兴农工作,切实将落实质量兴农发展目标同解决当前突出问题结合起来,坚持问题导向,优先补齐短板,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要根据本规划确定的发展目标、重点任务进行细化分解,逐一梳理形成可量化、可操作的质量兴农任务清单,形成具体实施方案,制定年度工作计划,建立工作台账,严格按照时间节点抓好组织实施,确保各项工作任务按期完成。

第三节 强化法治保障

各级政府要坚持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全面推进质量兴农工作。严格执行现行涉农法律法规,规范开展农业项目安排、资金使用、监督管理等工作,提高规范化、制度化、法治化水平。加快推动法律法规制修订,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生猪屠宰管理条例和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条例等制修订,强化质量兴农法律支撑。深入推进农业综合执法,强化执法队伍建设,改善执法条件,促进依法护农、依法兴农。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增强各级领导干部、涉农部门和农村基层于部法治观念,引导农民增强学法、遵法、守法、用法意识。

第四节 动员社会参与

着力搭建社会监督参与平台,积极引导农民、媒体、专家、公众、社会组织等各方面广泛参与质量兴农工作,形成共同监督、共同参与的良好氛围。注重发挥农民群众的主体作用,深化农业领域“放管服”改革,创新优化政府服务,激发农民及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参与质量兴农的积极性创造性。加大质量兴农宣传力度,普及推广农产品质量安全知识,引导形成科学消费观念。建立质量兴农专家决策咨询制度,组织开展基础理论研究,夯实农业高质量发展理论基础。

猜你喜欢
兴农农产品农业
国内农业
今日农业(2022年1期)2022-11-16 21:20:05
国内农业
今日农业(2022年3期)2022-11-16 13:13:50
国内农业
今日农业(2022年2期)2022-11-16 12:29:47
农产品网店遭“打假”敲诈 价值19.9元农产品竟被敲诈千元
今日农业(2022年16期)2022-11-09 23:18:44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今日农业(2021年14期)2021-11-25 23:57:29
打通农产品出村“最先一公里”
今日农业(2021年7期)2021-07-28 07:07:10
年度十佳虾苗出炉!恭喜海兴农、海茂、正大、源正龙、粤海、恒兴、新荣腾、搏翱等苗企上榜
当代水产(2021年1期)2021-03-19 05:16:40
安徽界首:“兴农沙龙”开到了田间地头
今日农业(2020年16期)2020-12-14 15:04:59
各地农产品滞销卖难信息(二)
广西农业工作暨推进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品牌强农工作会议在南宁召开
广西农学报(2018年2期)2018-09-22 00:4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