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春季节仔猪大肠杆菌病的综合防控

2019-01-06 07:48昌莉丽王海军王玉燕
中国猪业 2019年4期
关键词:血清型致病菌猪场

昌莉丽 王海军 王玉燕

(徐州生物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江苏徐州 221006)

冬春季节乍暖还寒,雨雪较多,气侯极不稳定,短时间内容易孳生大量病菌。一旦饲养管理不当,如卫生差、空气污浊、潮湿、应激、病毒感染等,导致仔猪免疫力下降,环境中大肠杆菌就会趁虚而入,在肠道内大量繁殖,产生毒素引起腹泻,从而造成仔猪生长缓慢、成活率低等不良影响,给养殖场户带来巨大经济损失。因此在冬春季节积极做好仔猪大肠杆菌病的防控工作非常重要。

1 病原与流行特点

大肠杆菌为革兰氏阴性杆菌,在动物肠道内繁殖和定居,并经粪便不断传播体外,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被认为是肠道非致病菌。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研究者们逐渐认识到有些血清型菌株具有致病性,能引起腹泻甚至败血症[1,2]。临床上能够引起仔猪腹泻的菌株大部分为产肠毒素大肠杆菌(ETEC),其致病性与菌株携带的毒力因子密切相关,毒力因子包括粘附素、肠毒素、水肿病毒素等。ETEC利用粘附素牢固附在小肠黏膜上皮细胞表面受体上,并在该处定植,不断分泌肠毒素,导致体内电解质和水分之间正常的吸收和排泄动态平衡被破坏,造成肠腔蓄积大量液体,引起腹泻[3]。粘附素主要包括K88、K99、F41和987P 4种类型,肠毒素则主要包括不耐热肠毒素(LT)和耐热肠毒素(ST)2种。目前,研究ETEC毒力因子致病作用,并利用生物技术研制高效疫苗已成为新型疫苗开发的重要方向[4]。

大肠杆菌抗原结构复杂,主要有O、K、H三种抗原,因此临床常用O∶K∶H排列来表示其血清型。不同抗原可以相互组合,形成不同血清型,多达数千种,但致病性大肠杆菌血清型却分布在有限范围之内。针对猪场流行菌株的调查发现,不同地区、不同猪场菌株差异较大,血清型各不相同,但相同猪场的菌株多限于1~2个血清型[5]。大肠杆菌广泛存在于猪场,常用消毒药均能将其杀灭,感染后可用于防治的抗菌药也多达十几种,但是耐药菌株的产生却导致很多药物药效大打折扣。耐药监测发现,一些地方甚至出现了耐药10种以上的多重耐药菌株[6]。

仔猪大肠杆菌病的流行,除了与仔猪自身免疫力低、胃肠消化机能未发育完全等自身因素有关外,还与猪场环境卫生和饲养管理密切相关,而且流行后很难根除。一年四季均可发生,特别是在冬春季节,天气冷热不定、圈舍污染、消毒不严、突然换料、过饥过饱、缺乏微量元素、长途运输、预防接种等都容易引起仔猪大肠杆菌病。受污染的空气、饲料、饮水、母猪皮肤及乳头等携带大肠杆菌,通过接触进入肠道,引起腹泻,如控制不力,极易造成本病在猪群的蔓延扩散。

2 症状与剖检变化

由于ETEC主要粘附在肠黏膜上皮细胞,并且所产毒素大部分只损害肠上皮细胞而不影响其他组织器官,因此其临床症状主要是腹泻,但也能引起全身症状。结合临床症状,可分为仔猪黄痢、仔猪白痢、猪水肿病3种类型。仔猪黄痢常在出生后1周内发生,排出灰黄色浆状带有腥臭味的稀便,内含不消化的凝乳,新生仔猪很快因腹泻脱水而昏迷死亡;该病发病快、病程短,发病率和死亡率都很高。仔猪白痢常发生在出生后10~30天,常常突然腹泻,排出灰白色或黄白色糊状、腥臭味粪便,病程长短不一,短的2~3天,长的可达1周甚至更长,发病率高,死亡率低;虽然有的病猪可自行康复,但往往会导致发育迟缓,成为僵猪。猪水肿病主要发生于仔猪断奶后,且发病日龄有延长趋势,一般体格健壮、长得快的仔猪容易发病;一般发病急,没精神,食欲少,口吐白沫,浑身发抖、麻痹、转圈,四肢呈游泳状滑行,最终倒地不起,昏迷死亡;临床上虽然发病率不高,但死亡率高。

仔猪黄白痢剖检后的主要病变是肠道卡他性炎症,肠壁变薄,肠黏膜肿胀充血、出血,充满大量气体、黄白色液状内容物或灰白色浆糊状腥臭内容物,尤其是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结肠等器官;肠系膜淋巴结肿大、充血、出血;在心、肝、肾等实质器官出现不同程度变性或不同数量的小出血点,甚至小的凝固性坏死灶。剖检水肿病仔猪发现眼睑、头部、淋巴结等各脏器严重水肿,切开呈胶冻样,以胃壁及肠系膜水肿最典型。

3 临床诊断

根据腹泻的临床症状,结合仔猪发病日龄、肠道剖检病变即可做出初步诊断,确诊后可取肠道内容物或者肛门粪便,直接涂片镜检,分离细菌培养,进行大肠杆菌鉴定。有条件的还可进一步进行致病菌血清型鉴定、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毒力因子监测和耐药试验,以进一步确定细菌的血清型、致病力和耐药情况,为选择疫苗和抗菌药提供重要参考。此外,一旦猪群因病毒性疾病流行或寄生虫病感染而抵抗力下降时,大肠杆菌会趁虚而入,引起继发感染,因此,在遇到腹泻症状时,要结合具体情况进行分析,仔细排查,防止误诊和漏诊。

4 综合防治

4.1 搞好环境卫生,加强饲养管理

为了避免污染,集约化猪场可遵守“全进全出”“空栏消毒、间歇一周”原则。日常应及时清理粪便,经常刷洗料槽、水槽,猪舍定期消毒,保持清洁干燥。特别是母猪分娩前应对产房、产床及接产工具进行彻底消毒,也可带猪喷雾消毒;分娩时用0.1%高锰酸钾擦洗母猪会阴部、乳房和乳头,挤出少量乳汁,保证仔猪尽快吃上干净、卫生的初乳。饲喂母猪全价配合饲料与青饲料,加强母猪营养,不饲喂发霉、变质饲料,确保母猪产后有足量优质乳汁供应,提高仔猪抵抗力。同时,猪舍还应做到防寒防潮,产房温度最好保持在22~25℃,尤其是在严寒雨雪天气时,不仅要加强仔猪舍的保温,还要保持长时间干燥,尽量减少环境应激。

仔猪出生7~15天时应配合母乳提前补料,以增强仔猪肠胃功能,满足快速生长发育需要。补料时要注意过渡,切忌一刀切,少量多次、逐渐加量至完全断乳。断奶时应尽量稳定饲喂量及饲养方法,合理搭配日粮,防止饲料单一和蛋白质含量过高,适量搭配青绿饲料,适当补充维生素和矿物质等微量元素,如补铁和补硒。关注天气变化,注意防寒保暖,并将仔猪留在原栏内饲喂,把母猪隔栏,尽量减少环境改变造成的应激。

4.2 及时进行免疫接种

通过对妊娠母猪免疫接种,促进母源抗体产生并随乳汁传递给仔猪,从而使仔猪获得免疫保护是临床预防大肠杆菌病的常用有效方法。各厂家生产的商品化疫苗众多,主要集中在二价苗 (K88、K99)和三价苗(K88、K99、987P)。临床上用于怀孕母猪的多为三价灭活苗,初产母猪分别在产前28天、14天进行耳根皮下注射,经产母猪在产前14天进行1次免疫接种即可。仔猪出生2周左右可接种猪水肿病多价油乳剂灭活苗。

虽然疫苗接种可有效预防大肠杆菌病,但并不能达到100%,实际应用中也是效果不一,这可能与大肠杆菌血清型种类多、抗原复杂且变异性强有关,导致所选疫苗与猪场致病菌血清型不一致,无法有效保护。如果能在本场分离出优势致病菌株,生产自家灭活苗,则专属性强,免疫效果较好。因此,虽然有疫苗进行预防,但仍需配合药物进行全面防控,才能缩短病程,减少死亡率,且不易复发。

4.3 结合临床,筛选合适药物进行综合防治

如果猪场曾经多次流行过大肠杆菌病,则在免疫疫苗的同时,应考虑结合药物进行母子同防。母猪产前1~2天饲喂含有抗生素(如硫酸粘杆菌素、新霉素等)的饲料,出生后也应该连续数天口服或注射抗菌药物,但不可与动物微生态制剂同时使用。

猪场一旦发现有大肠杆菌感染,要对病猪及时隔离,并选择敏感药物进行治疗。新生代头孢类、阿莫西林、恩诺沙星、氟苯尼考、新霉素等都是近年来防治大肠杆菌病的常用药,这些药物的大量应用导致临床产生很多耐药甚至多重耐药菌株,使药效大打折扣。为避免盲目用药,减少耐药性,降低用药成本,用药前最好能进行药敏试验,筛选敏感药物进行针对性治疗。除抗菌药外,一些中草药及其提取物(如黄连、黄芩、鱼腥草、蒲公英)等被证实对大肠杆菌尤其是耐药性大肠杆菌具有抑菌作用[7];一些中药制剂(如白头翁散、三黄散、杨树花口服液等)也在临床广泛应用,但是中草药大多味苦,适口性差且用量大,对猪的采食量有影响,临床可考虑中西药结合治疗,既能避免耐药性,还能增强抗菌效能,减少用药成本。

此外,在针对致病性大肠杆菌进行对因治疗的基础上,还可从其他方面进行综合防治,如在仔猪吃初乳前适当喂服一些微生态制剂(如乳酸菌制剂、芽孢杆菌制剂等)来调节肠道菌群平衡,产生有机酸,抑制有害大肠杆菌繁殖;在仔猪出生后3天内注射牲血素,补充铁、钴、硒等微量元素,防止仔猪贫血,增强抵抗力;对腹泻严重的仔猪喂服补液盐,或腹腔注射5%葡萄糖生理盐水,并适当补充多种维生素,补充营养,增强机体抵抗力。

综上所述,大肠杆菌是一种条件性致病菌,致病菌大量存在是大肠杆菌病的发生条件及外因,但是内因是饲养管理不当,导致猪机体抵抗力下降,致病菌趁虚而入,这对大肠杆菌病的发生起决定性作用。冬春季节环境多变,稍有不慎就容易造成仔猪应激。因此,在做好环境消毒、免疫、药物防治等措施的同时,更要注意加强饲养管理,减少应激,提高仔猪免疫力。总之,仔猪大肠杆菌病要以预防为主,加强免疫和饲养管理,通过多方举措减少疾病的发生和流行,才能增加养殖经济效益。

猜你喜欢
血清型致病菌猪场
FDA批准15价肺炎疫苗Vaxneuvance预防6周龄至17岁人群侵袭性肺炎球菌病
分类做好猪场防暑措施
夏季猪场如何驱赶蚊子
东莞地区B群链球菌的血清型与多位点序列型的分析
猪场降本增效 聚焦五个重点
重症监护室机械通气患者发生多重耐药菌的危险因素分析
副猪嗜血杆菌河南分离株的优势血清型和毒力基因研究
在现代猪场工作 一天要洗8次澡
急性盆腔炎的致病菌分析及治疗
常德地区鸡场致病性大肠杆菌血清型鉴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