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 坤
(辽宁省农业发展服务中心,辽宁 沈阳 11000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从研究玉米的生产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找出我国玉米生产发展的问题和不足,从而制定相应的策略和对策。
以2014年为例。2014年全国粮食总产量60 702.6万吨,比2013年增产508.8万吨。2014年7月下旬在华北、东北局部地区出现严重旱情,造成了部分地区玉米减产或者绝收。据国家统计局统计数据显示,2014年全国玉米产量21 564.6万吨,比2013年减产284.3万吨。2014年,全国玉米总产量超过稻谷产量913.9万吨。
2.2.1 进出口贸易历史较短
我国玉米进出口贸易开始于20 世纪60 年代初期。1984~1994 年间, 我国成为玉米净出口国;1995~1996 年 ,中国再次成为净进口国。1999 年以后,我国实行玉米出口补贴政策, 玉米主产区国有粮食外贸企业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努力扩大玉米出口份额。2002 年, 出口达1 167万吨, 创历史最高水平。
2.2.2 进出口贸易量逐年减少
根据海关数据统计,2014年1~12月中国玉米进口259.8万吨,同比减少20.42%。其中,美国玉米进口102.7万吨,占比39.53%;乌克兰玉米进口96.4万吨,占比37.11%;泰国玉米进口28.9万吨,占比11.12%;老挝玉米进口11万吨,占比4.23%。
2.3.1 需求情况
随着玉米产区深加工企业的迅猛发展,传统意义上的“北粮南调”格局也开始发生改变。随着玉米需求量的提高,昔日农民卖粮难开始转变为玉米企业买粮难。未来,北方的当地玉米将仅能够满足本地区的消费需求,有望形成“南粮北调”。
2.3.2 种子选育
近几年来,我国以科研单位为依托,加快科研育种步伐,在优质玉米种子选育方面进行了不懈探索,并取得了一系列可喜的成绩。部分地区实行“科研成果+示范基地+农户”的技术推广模式,创造了连续几年的高产记录。
我国的玉米自主创新能力与其他国家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有数据表明,国外玉米种子在我国的市场份额已由 2001 年的 0.13%增至2014年的13%。近几年,国外种子企业品种的引进、审定和推广,严重冲击了国内种子市场。
2.4.1 应对策略
2014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若干意见》中提出,“加快发展现代种业,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育种创新体系,推进种业人才、资源、技术向企业流动,做大做强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培育推广一批高产、优质、抗逆、适应机械化生产的突破性新品种”。
发展玉米产业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发展玉米产业不仅能够缓解目前存在的化石燃料紧缺的问题,同时还具有巨大的生态意义。但我国玉米产业发展方面还存在很多的问题,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制定科学的玉米产业发展对策,同时调整产业结构,调整经济消费结构,为玉米产业的发展营造良好的生产消费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