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传染性贫血病研究进展

2019-01-06 06:05:42
浙江畜牧兽医 2019年2期
关键词:免疫抑制毒株传染性

(浙江省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浙江 杭州 311199)

鸡传染性贫血病(Chicken infectious anemia,CIA)是由鸡传染性贫血病毒(Chicken infectious anemia virus,CIAV)引起,以再生障碍性贫血和广泛性淋巴细胞衰竭为主要特征的免疫抑制性传染病。免疫机能受损导致对其他病原的易感性增高,极易并发或继发其他传染性疾病,并且对某些疫苗的免疫应答下降,甚至免疫失败。该病发生后在鸡群中长期存在,难以净化,严重影响鸡群的生长及生产性能,对养鸡业造成不同程度的经济损失。

1979年Yuasa等[1]在日本首次分离到鸡传染性贫血病毒(Gifu-1株),1992年崔现兰等[2]在我国黑龙江首次分离到该病毒。鸡传染性贫血病毒属于圆环病毒科(Circoviridae)的陀螺病毒(Gyrovirus)属,为二十面体单股负链DNA病毒,基因组全长2.3 kb,有3个开放阅读框分别编码VP1、VP2和VP3三种蛋白。VP1是主要的免疫原蛋白,与VP2共同作用诱导产生中和抗体,VP3作为功能蛋白会诱导鸡胸腺细胞和原始造血细胞凋亡,导致严重贫血、免疫抑制等症状[3-4]。该病毒比较保守,只有1个血清型;鸡是已知的唯一宿主,未发现其他禽类易感。

1 流行病学研究进展

近几年国内的流行病学调查表明,CIAV感染阳性率较高,且混合感染普遍存在。解慧梅等[5]对苏中地区开展血清学调查,CIAV抗体整体阳性率为50.59%,江苏泰州、扬州、南通地区的平均阳性率分别为61.35%、52.13%和41.36%。储鸿蒙[6]对安徽省进行CIAV血清学调查及分析,抗体总阳性率为63.60%,皖南、皖中、皖北地区CIAV抗体阳性率在60%~64.46%,调查的126个养殖场中70.63%场点呈阳性。鲍伟华等[7]调查研究浙江宁波鸡传染性贫血病毒(CIAV)、禽白血病病毒(ALV)及禽网状内皮组织增生症病毒(REV)的感染情况,CIAV的抗体阳性率最高(66.8%),所有鸡场共同感染ALV-AB和CIAV,80.0%鸡场共感染3种免疫抑制性疫病。姜泊宇等[8]对江苏省某鸡场开展鸡星状病毒(CAstV)、鸡传染性贫血病毒(CIAV)和禽网状内皮组织增生症病毒(REV)的病原学调查,PCR和RT-PCR检测结果显示,CAstV、CIAV、REV单独检出率分别为45%、37.5%和O%,其中CAstV和CIAV双重感染率为25%。

通过进一步的病毒分离鉴定、序列同源性和遗传进化分析,分离获得的CIAV毒株多呈高致病性,所属分支和亲缘性有所差异。Zhang X等[9]综合分析了2011-2012年我国南方地区CIAV的系统发育和表征,分离到的13个毒株均具有标志其高致病性的394位氨基酸。Li Y等[10]将2014-2015年我国分离到的24个CIAV毒株分别归类到进化树中的8个分支,所有独特的核酸和氨基酸替换均发生在VP1区域,且具备394位氨基酸,推测其高致病性。Xie Z等[11]从广西三黄鸡中分离到1个CIAV毒株(命名为GXC060821),与我国的两个CIAV毒株(TJBD40和LF4)关系近。于帅(2015)[12]从四川省获得的11个CIAV分离株处在同一分支上,与美国分离株(Del Ross株)亲缘性最近。蔺文成[13]等从广东省大型鸡场分离得到4株CIAV毒株,均为高致病性的Ⅱ分支病毒株。林欢等[14]从黑龙江分离到1个CIAV毒株(命名为HLJl6069),与日本分离株C369亲缘关系最近(99.1%),且在VP1的75、89、141和394位氨基酸存在有意义的突变。

2 分子生物学检测方法研究进展

2.1特异性单病原检测方法 国内研究学者先后建立了检测CIAV的套式PCR方法(nested-PCR)、环介导等温扩增方法(LAMP)等,为CIAV的病原学检测提供多选的分子生物学手段。王景儒等[15]建立了适合CIAV快速检测的套式PCR方法,通过两步PCR扩增将敏感性从第1步的100 pg提高到第2步的1 fg,敏感性提高了105倍。该方法因具有敏感性高、重复性好、特异性强等优点,可用于CIAV的临床诊断和分子流行病学调查。张训海等[16]搭建检测CIAV的LAMP技术平台,所建立的方法不需要特殊仪器,有效扩增在65℃恒温条件下即可完成,且通过SYBR Green I染料可直接肉眼判断结果,具备快速高效、成本低、结果直观显示、操作简便等优势,可应用于基层检测诊断。

由于弱毒疫苗中污染CIAV是造成鸡群感染的途径之一,通常疫苗中CIAV污染剂量较低,常用的细胞培养检查法和经典的SPF鸡检查法较为复杂和困难,为更快速、灵敏地检测到弱毒疫苗中CIAV的低剂量污染,针对性地建立了实时荧光定量PCR、SYBR GreenⅠ荧光定量PCR等方法,均能够检测到1000羽份弱毒疫苗中1个EID50的低剂量污染。任志浩等[17]建立的CIAV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灵敏度可达10拷贝/μL,比常规PCR灵敏度高100倍,但该方法需要合成专门的Taq Man探针,成本相对较高,并且针对每一种外源病毒检测时均需要合成特定探针,给企业带来较多的经济开支,企业不容易接受。付佳媛等[18]建立的SYBR GreenⅠ荧光定量PCR方法,灵敏度可达6.36拷贝/μL,是常规PCR灵敏度的1000倍,具有快速、准确、特异性高、可实时监测、定量以及自动化程度高等优点。

2.2多重检测方法 CIA、AL、RE等鸡免疫抑制性疫病常常发生混合感染,使确诊的难度加大,建立能够同时检测多种病原的多重检测方法,将大大提高检测效率和准确性。苏霞等[17]研究建立的同时检测CIAV、REV与ALV的基因芯片方法,将分子生物学与微电子技术结合,灵敏度达到106拷贝/mL,比PCR的敏感性高出100倍,且结果肉眼即能判读;与传统检测方法相比,具有快速、敏感、高通量的特点,能实现对多种病原的同时检测。曾婷婷等[20]建立的基于GeXP多基因表达分析系统的多重PCR方法,能够同时检测包括鸡传染性贫血病毒、鸡马立克病毒、禽白血病病毒(包括A、B和J亚群)、禽网状内皮组织增生症病毒、禽呼肠孤病毒和传染性法氏囊炎病毒在内的6种鸡免疫抑制病病毒8个目的基因,敏感度达到100 拷贝/20 μL,兼具高通量、强特异性和高敏感度,可用于临床鉴别诊断和分子流行病学调查,具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3 讨论

3.1免疫抑制使危害加剧 CIAV等免疫抑制性病毒会侵害家禽的免疫系统,易出现其他病原的并发或激发感染,尤其是当出现多种免疫抑制病共同感染时,会互相增强致病力,在免疫抑制上出现明显的协同效应。有研究表明[21-23],CIAV感染会显著降低禽流感灭活疫苗和活疫苗的免疫效果,对活疫苗的免疫效果影响更大;CIAV感染会降低马立克氏病的疫苗免疫功能;CIAV与REV共感染会加重导致家禽生长迟缓,对新城疫疫苗抗体反应的免疫抑制作用比单一病毒感染要严重得多。因此,进行疫苗免疫防控时,需高度重视免疫抑制病的影响。

3.2弱毒疫苗污染检测不容忽视 在一些减毒活疫苗中发现外源性病毒,报告最多的是ALV和REV,CIAV也报告较多[24]。因ALV、CIAV、REV等病毒主要是通过垂直传播,使用了被病毒污染的SPF鸡胚制成的减毒疫苗会感染鸡群。Li Y等[25]首次报道在中国SPF鸡中检测到CIAV,并分离鉴定一个毒株(命名为SD1403),推测这可能是减毒疫苗被CIAV污染的重要原因。在SPF鸡群和减毒疫苗中开展CIAV检测,排除低剂量污染,将极大保障疫苗的使用安全和免疫效果。

3.3防控关键在预防 由于目前尚无治疗CIA的特效药物,要坚持以预防为主,采取综合防控措施。一是加强对种鸡的检疫,在引进种鸡前进行CIAV抗体检查,防止引入带毒鸡;种蛋孵化前也要进行严格消毒。二是严格科学饲养管理,做好鸡舍的日常清洁和消毒灭源工作,严格管理人员、车辆、饲养工具等进出管理,防止携带病原的传播媒介污染养殖环境[26]。三是切断垂直传播途径,通过种鸡群的普查,掌握病毒分布、隐性感染和带毒状况,淘汰种鸡群、低龄发病鸡只,切断CIAV的垂直传播源。四是做好疫苗保护,可经饮水免疫接种CIA弱毒商品冻干疫苗,重点针对12-16周龄的高危易感对象,接种15 d后逐渐产生有效抗体,6周后达到最强免疫力,一般免疫保护力可持续至60周龄左右。

猜你喜欢
免疫抑制毒株传染性
中西医结合治疗猪传染性胃肠炎
猪传染性胃肠炎的治疗
法国发现新冠新变异毒株IHU
科学大观园(2022年2期)2022-01-23 11:05:15
猪免疫抑制性疾病的病因、发病特点及防控措施
防控猪群免疫抑制的技术措施
兽医导刊(2019年1期)2019-02-21 01:13:54
猪传染性胃肠炎的防治
湖南农业(2016年3期)2016-06-05 09:37:35
丹参总酚酸对大鼠缺血性脑卒中后免疫抑制现象的改善作用
广西鸭圆环病毒流行毒株遗传变异分析
牛传染性鼻气管炎IBRV/JZ06-3基础毒株毒力返强试验
特产研究(2014年4期)2014-04-10 12:54:12
猪瘟强毒株与兔化弱毒疫苗株的LAMP鉴别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