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桂艳
(洮南市安定镇农业技术推广站,吉林洮南 137100)
洮南市各类棚室面积达到24231亩。其中:温室面积2895亩、4827栋,大棚面积3465亩、3465栋,拱棚面积17871亩。培育标准化规模棚膜园区60个,总面积达2700亩,年产值可达1.1亿元。今年以来,洮南市多方筹措资金7000余万元,新发展棚室面积1196亩。其中:温室面积278亩、464栋,大棚918亩、918栋。预计到年底,全市棚膜经济产值可达5.8亿元。
近年来,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推进,洮南市棚膜蔬菜产业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各种阻碍产业发展的问题不断涌现出来。
一是资金短缺。棚膜蔬菜生产是一个高投入高、产出产业,在起步阶段,单纯靠农民或村集体自发建设很难形成产业优势。一方面硬件建设举步维艰,产业比重提升艰难。由于缺少资金,成规模的棚膜蔬菜生产园区建设进展缓慢,很难达到当年建设当年投产,造成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的浪费。由于缺少资金,引导农民成规模开发棚膜蔬菜生产基地也变得很困难。绝大多数农民都有意愿发展棚膜生产,但受制于资金投入大,贷款难度大,盼望政府能提供资金扶持。由于地方财政困难,扶持资金难以到位,目前洮南市棚膜蔬菜设施建设主要靠农民自发进行,多呈零散发展状态。由于缺少资金,现有棚膜设施无法配套简单的温湿度感应设备,节水滴灌设施也很缺乏。另一方面软件服务难以到位,产业效益提升受制约。
二是人才短缺。缺少技术人才。棚膜蔬菜生产需要科技支撑,一线需要有相关技能的从业者管理生产,同时还要有专业技术人员做生产技术支持。而从事一线生产的几乎都是40岁以上的农民,受教育程度较低,所用的技术是从父辈传授来的,自主发展能力较低;从事一线生产技术指导的人员更少,而且后续力量几乎断档。缺少生产致富带头人和农民经纪人。农民很难抱团闯市场,分散经营的劣势只能任凭市场的大浪淘沙。缺少园区经营管理人才。这三类人才是保证产业持续发展的动力。
三是生产规模小、产品总量小,专业化程度低,难以形成规模效益。
四是缺少龙头企业拉动。
五是市场准入机制不健全。产品良莠难辨,优质而不能优价。
近年来,本地区棚膜蔬菜产业发展一直较缓慢,虽然不断有新建园区和新建棚室充实生产,但生产规模并没有大幅度的增加,而且产业优势越来越不明显。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是城市、公路和铁路建设影响城郊的棚膜蔬菜生产面积,阻碍着产业规模的扩大。
二是经济开发区的建立,分去了部分棚膜蔬菜生产面积。
三是市场经济的发展,使传统的一家一户式棚膜蔬菜生产显得势单力薄,经济效益难以保障。
四是现代物流业的发展,外地菜大量涌入,本地棚膜蔬菜受到很大冲击,传统的价格优势逐步丧失。
五是国家支持粮食生产的政策和劳动力价格上涨的共同作用,使承包地较多的农民更愿意种大田,农闲时则进城打工。
六是棚膜蔬菜生产比较复杂、辛苦,文化程度比父辈高的年轻人更愿意外出打工,不愿意在家种菜。
七是与工商业相比,棚膜蔬菜产业没有经济优势,相对更不容易得到政策、资金的支持。
从单位面积产值看,棚膜蔬菜生产更是拥有露地菜以及大田无法比拟的优势。因此无论从社会稳定还是农民致富角度出发,都应坚定地发展棚膜蔬菜产业。根据洮南市目前棚膜蔬菜产业遇到的问题,提出以下发展对策。
一是优化产业布局,依托近郊规模,开发远郊基地和园区。近郊棚膜生产仍将是近期产业主力军,要继续给予各方面的服务。同时要沿洮白公路、302国道以及其他公路沿线开发棚膜蔬菜生产园区和基地,并坚持向远郊辐射,以避开城市扩建的影响。
二是加大政策和资金扶持力度。建立棚膜蔬菜产业开发激励机制,对自筹资金建设园区和基地的农民和村集体,给予相应的奖励或补助资金;争取金融机构对产业的支持,帮助农民和村集体协调信贷资金,优先放贷、延长贷款期限等;积极向省市争取棚膜蔬菜建设项目资金、产业化项目资金、菜田建设项目资金等。
三是以科技为支撑发展生产。完善的科学技术应用是棚膜蔬菜生产取得高效益的保证,也是产业长远发展的保证。要加强与北方的农业院校和蔬菜科研机构的紧密联系,把优良的品种和先进的生产技术引进来,把基地和园区变成科研成果的推广地,保证产业有良好的经济效益,提高生产者的生产积极性。
四是引进、培养和扶持生产技术人员、致富带头人、农民经济人和园区经营管理人才。与农业院校联系,招聘有意愿从事蔬菜产业工作的本专业毕业生,到乡村机构工作;选派拥有高中文化程度的农村年轻人到科研院校,接受中短期、系统化的生产技术培训;对各生产基地自发出来的致富带头人和经纪人,给予各方面的扶持,组织他们走出去参观学习、送出去短期培训。
五是加强市场信息服务。在产业链还没有完善的发展阶段,要关注产品销售环节,帮助农民找销路,防止因产品盛收期滞销而降低生产效益、挫伤生产积极性。
六是加强宣传,吸引社会资金和能人参与到棚膜蔬菜产业开发、生产和管理中来。同时培育有前途、有规模、有品牌的龙头企业。
发展棚膜蔬菜产业是洮南市蔬菜业的发展趋势,是农民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但在政策、资金、技术、从业者综合素质、产业化意识、服务力度等方面仍存在较大困难,只有多方努力,多管齐下,才能把产业做大做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