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永刚
(贵州省从江县国有林场,贵州 从江 557400)
营造林多以非耕种林地为主,参考地质条件、自然环境、种植特色、农林经济模式、市场前景等决定种植的品种与规模,是繁荣农村经济、振兴山区林业的有效途径之一。通过国家和地方的政策扶持和产业化生产基地的建设,走出一条解决“三农”问题的新路子。本文试从影响营造林质量的前期规划因素、栽培过程影响因素等方面入手,分析影响营造林质量的因素,并提出合理化的建议。
杉木为亚热带树种,较喜光,喜温暖湿润、多雾静风的气候环境;不耐严寒及湿热,怕风,怕旱;适应年平均温度15~23 ℃、极端最低温度-17 ℃、年降水量800~2 000 mm的气候条件。杉木耐寒性大于耐旱能力,水湿条件的影响大于温度条件。杉木怕盐碱,对土壤要求比一般树种要高,喜肥沃、深厚、湿润、排水良好的酸性土壤。杉木属浅根性,没有明显的主根,侧根、须根发达,再生力强,但穿透力弱。
黎平县属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年平均气温16 ℃左右。全县年平均降水量1 325.9 mm,最多年份1 690.4 mm,最少年份1 093.1 mm,年均蒸发量1 255.9 mm,这种气候非常适宜杉木生长。
依照现行的技术指标,杉木幼苗应符合特定的质量规格。一年生的杉木幼苗,至少要具备16 cm的苗高、0.3 cm的苗地径以及12 cm的根长;两年生的杉木树苗,最少要达到0.4 cm的苗地径、25 cm的幼苗高度与15 cm的根长。
按照“适地适树”的原则进行造林规划设计。土壤方面,要求土层深厚、质地疏松、富含有机质,土壤呈微酸性( pH值4.5~6.5),肥沃湿润,排水良好。地形方面,一般应选择在山脚、山冲、谷地、阴坡或半阴坡等背风的地方,不能选在风口处。
加强苗木的分级、包装、运输,确保杉苗在运输途中不发烧、不霉烂。
杉木最适宜生长的地方是处在避风、背阴的山下坡或山洼处的土层深厚、土质肥沃、湿润的地方,最好是茂林中、零散栽植比较好。日照时间较长的地方、粘重板结的地方不宜种植杉木。杉木怕风、怕干旱地,在干旱地和日照时间较长的地方生长发育不好。杉木最忌在碳酸岩类上的土壤中种植。整理土地一般在晴天或土壤比较干的情况下进行,一般翻晒15~25 d为宜,清除石块碾碎土块,条件允许情况下用650~700 m2腐熟牛粪,65~70担作为底肥。
在造林绿化中出现的成活率低、林木生长不良、病虫害严重等问题,其原因之一就是种子问题。笔者在实践中发现,把来自不同地区的同一树种,种植到同一块林地上,其生长结果大不相同。以往在用苗过程中,普遍存在只要是同一树种,不管来自何处,一律统一调拨的现象。这种做法存在较多问题。造林绿化的树种种源最好来自当地或邻近地区,以确保良好的适应性;引种外来种苗必须先行试验后才能大面积推广。
加强科学管理,提高造林质量。加强营造林后期维护与科学技术的投入,避免后续力量薄弱影响整个工程质量。追求科学栽植、精心管护、病虫害防御、果木剪修、抚育追肥等环节的细致化、规范化。同时,由于工作任务量大、经费不足,造成了基层林业技术力量薄弱、人员素质不高、业务建设跟不上、管理不到位等现象,影响着部分地方林业工作的正常开展,因此要加强基层林业人员的职业技术教育。
从植苗造林的角度分析,杉木植苗造林主要涉及前期准备、整地操作、确定造林密度、保护杉木树苗、确定栽植时间以及栽植方式、后期造林管护等。杉木植苗造林通常涉及很多要素,如果忽视了其中的关键环节,很可能将会影响到整个杉木栽培的质量。从现状来看,杉木造林的具体技术措施正在不断改进。未来在造林实践中,技术人员还需要逐步积累经验,确保运用适当的措施与手段来提升杉木造林的综合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