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书佳
上呼吸道感染是儿科高发呼吸系统疾病, 患儿临床主要表现为咳嗽、发热、呼吸困难等不适症, 多发于春季和冬季[1]。临床中患儿一旦未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 则会出现高热等危急情况, 严重时甚至会损害患儿的神经系统和脑部功能, 因此有必要加强临床护理。为了探讨更加合理的护理方案, 本文就舒适护理在小儿上呼吸道感染中的应用效果展开了分析, 报告如下。
1. 1 一般资料 选取儿科门诊部2016 年1 月~2018 年4 月收治的小儿上呼吸道感染患儿84 例。纳入标准[2]:①经临床检查和实验室检查确诊为上呼吸道感染;②患儿家属同意配合研究;③年龄0~12 岁。排除标准:①临床资料缺失;②合并器质性功能障碍;③下呼吸道感染。采用抛硬币法将患儿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每组42 例。对照组男25 例, 女17例;年龄0~12岁, 平均年龄(5.65±3.03)岁。观察组男23例,女19 例;年龄0~11 岁, 平均年龄(5.48±2.25)岁。两组患儿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 包括室内定时通风消毒、调节温湿度、协助患儿完成各项检查、遵医嘱配合治疗、物理降温、饮食指导等。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采用舒适护理, 具体如下。①环境护理。在病区增添卡通元素, 比如在墙壁上张贴卡通画纸等, 设计色彩柔和的舒适病房, 确保隔音效果优良, 保证病房干净、整洁;病区护士着装颜色为粉红色衣帽, 将工作牌调整为黄色笑脸, 增加患儿亲切感。②主动引导。患儿入院时护士主动热情、面带微笑地迎接患儿,核实患儿年龄、性别、姓名, 轻唤患儿小名, 夸奖患儿衣服漂亮、长得可爱, 引导患儿熟悉病区医护人员和治疗环境,消除患儿对治疗环境的陌生感。③病情观察和发热护理。严密观察患儿病情变化情况, 包括精神状态、发热症状, 结合患儿病情选择相应的降温方法, 比如对于轻度发热者使用冷毛巾冷敷额头;对于中度发热者在腋下或颈部安放冰袋, 或使用酒精擦拭患儿身体;对于高热者除了全身降温外, 应遵医嘱给予患儿药物治疗。④治疗中护理。医护人员尽量集中治疗, 预留足够的休息时间, 确保患儿休息充足, 在穿刺或抽血等侵入性治疗时应主动与患儿交谈感兴趣的话题, 对于<3 岁的低龄患儿应主动抚摸患儿身体、头部, 使患儿放松后再行穿刺操作, 穿刺操作前使家长用衣物遮挡患儿视线, 减轻患儿疼痛感, 待穿刺完成后尽量满足患儿的基本需求, 比如看喜欢的动画等。⑤生理护理。及时清除患儿鼻腔内的分泌物, 确保患儿呼吸道通畅, 帮助患儿叩背, 促进咳痰;注意观察 患儿口咽有无水肿、化脓、充血等异常情况, 叮嘱患儿取半坐位或端坐位, 在背部安放海绵软枕, 提高患儿卧床舒适度。⑥心理护理。用浅显易懂的语言主动与患儿沟通和交流, 给予患儿喜欢的小礼物, 通过肢体语言鼓励患儿, 对患儿穿刺过程中的表现予以赞赏, 增强患儿依从性。⑦饮食指导。结合患儿个人喜好, 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指导患儿进食有益、个人喜欢的食物, 确保患儿饮食清淡, 遵循“少食多餐”原则,严禁食用生冷、油腻、辛辣等刺激性食物。对于病情严重、出现胃口较差情况的患儿, 可通过输液的方式给予患儿营养支持, 确保患儿营养充足。
1. 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比较两组患儿护理前后舒适度评分及临床疗效和并发症发生情况。①采用简化舒适状况量表(GCQ)[3]评价患儿护理前后的舒适度, 评价维度包含生理(20 分共计5 项)、心理精神(40 分共计10 项)、环境(28 分共计7 项)、社会文化(32 分共计8 项)4 项, 采用4 级评分法评价(1~4 分), 总分120 分, 得分越高表明舒适度越高。②疗效判定标准[4]:显效:48 h 内患儿咳嗽、发热、咽痛等症状消失, 实验室结果显示恢复正常;有效:72 h 内发热、咽痛、咳嗽等症状明显减轻, 实验室结果显著改善;无效:临床症状和实验室检查结果显示无变化, 或病情加重。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③并发症包括恶心呕吐、抽搐惊厥、高热。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 x-±s) 表示, 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1 两组患儿护理前后舒适度比较 护理前, 观察组患儿舒适度评分为(85.09±11.28)分, 对照组患儿舒适度评分为(84.78±11.67)分;护理后, 观察组患儿舒适度评分为(102.42±5.78)分, 对照组患儿舒适度评分为(91.35±6.94)分。护理前, 两组患儿舒适度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124, P=0.451>0.05);护理后, 观察组和对照组患儿舒适度评分均高于护理前,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861、3.136,P=0.000、0.001<0.05), 观察组患儿舒适度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943, P=0.000<0.05)。
2. 2 两组患儿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患儿治疗显效27 例,有效14 例, 无效1 例, 治疗总有效率为97.62%(41/42);对照组患儿治疗显效19 例, 有效15 例, 无效8 例, 治疗总有效率为80.95%(34/42);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098, P<0.05)。
2. 3 两组患儿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观察组患儿并发症发生率为4.76%, 其中恶心呕吐1 例, 高热1 例;对照组患儿并发症发生率为19.05%, 其中恶心呕吐4 例, 高热2 例, 抽搐惊厥2 例;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86, P=0.043<0.05)。
经本文实践发现, 观察组患儿舒适度提升效果更加明显,证实观察组采用的护理方案能够为患儿提供更加舒适的治疗环境, 促进患儿预后恢复。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7.62%,高于对照组的80.9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表明观察组采用的护理方案有助于改善患儿临床症状, 提升治疗效果。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证实观察组采用的舒适护理模式可有效防控恶心呕吐、高热等并发症事件发生, 提高患儿临床治疗的安全性。初步分析, 这是因为本文观察组采用的舒适护理方案可通过环境舒适护理、主动引导等护理服务, 能够有效消除患儿对治疗环境的陌生感, 安抚患儿紧张情绪, 为患儿营造更加舒适、温馨的治疗环境。同时加强病情观察、发热护理、治疗舒适护理、生理舒适护理, 有助于医护人员及时发现患儿的症状变化情况, 对症治疗, 强化疗效, 并防控高热等风险事件发生, 提高患儿临床治疗的安全性。此外配合心理舒适护理、饮食指导能够为患儿提供心理服务, 构建和谐护患关系, 在不影响患儿病情的基础上选择患儿喜好的食物,为患儿合理搭配膳食, 促使患儿更加主动、积极地配合治疗,达到预期护理效果[5]。与上述分析结果相吻合, 苏小琴等[6]对78 例小儿上呼吸道感染患儿研究后发现, 采用舒适护理患儿的总有效率为94.87%, 远高于对照组患儿的76.92%, 促进患儿良好康复。
综上所述, 采用舒适护理对小儿上呼吸道感染患儿实施临床护理能够有效提高患儿舒适度水平, 提升临床疗效, 减少并发症, 因此具有积极的临床应用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