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郁
(河北省唐山市委党校,河北 唐山 063000)
近年来,乡村游、生态游成为大众旅游消费热点,市场逐渐活跃,正在成长为经济发展的新动能、新引擎,并逐渐引起各级的政府重视。目前,在我市已经形成了全域旅游的发展理念,但我市乡村旅游的发展在很多方面还难以满足人们日渐增加的个性化、多样化的旅游消费需求,距离成为“北京后花园”和京津冀重要的旅游休闲目的地的目标还有很大差距。为此,本课题组针对我市乡村旅游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仅供领导决策参考。
第一,规模接待能力不强。尤其是在小长假等高峰期,由于缺少有效的流量控制和分流手段,在景区人流拥挤、停车困难、吃饭困难、住宿困难等现象十分普遍,景色再好也难以给游客形成良好的获得感和满意度,影响游客心情,难以吸引回头客,在自媒体极度发达的今天,还可能会对景区产生大量负面信息的传播。
第二,网络信息服务缺失。乡村游主要分布在城市周边,以短途为主,自助游、自驾游成为乡村旅游的主要出行方式。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使人们在出行前习惯于通过网络规划行程、计划路线,确定玩儿什么、去哪儿玩儿、怎么住、住在哪儿、吃什么、在哪儿吃、买什么、在哪儿买等问题。但目前我市没有集“食、住、行、游、购、娱”为一体的全市乡村旅游官方服务网站,也没有专属的手机旅游APP,无法满足游客线上、线下一站式服务需求和其他个性化服务需求。
第一,产业链条短,产业支撑不足。乡村旅游产业链条主要涉及“食、住、行、游、购、娱”等产业及其延伸部分。从我市乡村旅游企业的运营来看,收入来源主要集中于“食、住、行、游”这些基本消费需求,来自于弹性消费空间较大、附加值较高环节的“购”和“娱”收入比例偏低。游客来吃来住,走时两手空空,假日人满为患,平日无人问津的现象成为常态。这主要是由于我市的乡村旅游与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环节、文化创意产业等其他产业缺少合作共生,产业链条延伸不够,高附加值产品品类缺失,难以满足游客个性化需求的。
第二,乡村旅游产品创新不足。乡村旅游的客源主要来自于城市居民,出游以放松减压为主,参与性、体验性、休闲性、娱乐性强的乡村旅游产品越来越受到青睐。但我市的乡村旅游活动大多仍然是以生态观光、采摘、垂钓、农家客栈和农家乐等这种比较初级的传统形式为主,同质化比较严重。乡村旅游产品在设计上,对当地特色民俗及农业文化内涵的挖掘不够,缺乏新意,没能形成叫得响的乡村旅游品牌,难以吸引远距离尤其是京津等地高品质游客,并形成长期客源。
一是我市乡村旅游发展缺少核心企业,乡村旅游企业的经营主体相互独立、各自为政,难以整合资源实现互相带动、联动发展。二是乡村旅游致富带头人的影响力和推动力没有被有效激发和利用,“能人”效用不明显。三是能够提供的高质量就业机会不多,多为餐饮、客服、保安、保洁等低技能的岗位,收入水平不高,难以吸引有一定教育程度的外出务工的年轻人回流,更难以吸引旅游专业人才的流入。四是综合性专业人才稀缺,往往是懂农业的不懂旅游,懂旅游的不懂服务,服务意识、服务水平、服务质量很难跟上游客的需求。
一是对新媒体的运用表面化、形式化。我市旅游部门、旅游企业或其他一些用于旅游宣传的官方微博或公众号普遍存在粉丝少、阅读量小、可读性差等问题,缺少专业运营。二是缺少专门的游客体验表达渠道。在自媒体时代游客更加注重个人体验的表达,这些体验表达成为游客出行的重要参考,形成口碑效应。但我市没有全市统一的乡村旅游服务门户网站及微信公众服务平台,因此无法为游客提供专门的旅游体验交流互动平台,使得一些即使客户体验很好的乡村旅游项目也很难通过网络口碑快速传播。
第一,在基础服务上,结合景区自身情况,对道路交通进行改造。尤其是乡村景区的道路建设要与外部交通道路形成系统,改变旅游高峰车流进不来、出不去的状况。根据景区的自然条件,改善高峰期车位紧张状况,在土地资源不允许的情况下可尝试加装立体车位,或有组织地利用农户庭院停车。开展厨卫改造工程,改善卫生条件,对垃圾分类、污水处理等进行严格管理、定期进行相关环保培训,增设垃圾处理站和相关工作人员,根据当地的自然风貌综合治理乡村旅游环境。同时要跳出单一的景点景区、饭店、宾馆的格局,从全域旅游的角度出发整体优化旅游环境,优化旅游的全过程,配套旅游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体系和旅游服务要素。
第二,尽快在全市范围内建立公共旅游数据服务中心。乡村旅游主要依托城市消费市场,时令性强、消费距离短、频次高、自主化与个性化强,需要强大的信息网络支撑。应充分考虑潜在顾客需求以及政府管理部门、乡村旅游直接参与者的需求,建立我市专属的官方乡村旅游服务网站和手机软件APP,整合全市乡村旅游资讯,打造智慧乡村“O2O”模式,在为顾客提供线上、线下一体化、个性服务的同时,实现乡村景区之间的互联互通、资源共享,使政府管理部门和景区管理人员能够通过数据分析对景区实现科学管理、实时管理,提升客户体验度、提高游客对我市乡村游地的到访频次。
第三,切实加快我市乡村旅游服务门户网站和手机软件APP的搭建及落地速度。避免因追求网站、软件建设的“高、大、全”而拉长战线,可以试点先试先行,走边用、边试、边完善的路径,既符合软件开发使用的特点,又能及早抓住乡村旅游市场发展的良机。
乡村旅游业的升级和发展,切不可忽略对本地人才的发掘、培养和利用。
第一,着眼基层,善于在一线发现人才。着重选拔一批对乡村旅游发展有经营经验、有深入思考、善于学习、有自我发展能力的乡村旅游项目经营者进行重点扶持、系统培训、专业培养,帮助他们开拓视野、提升站位、扩大格局,充分发挥好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和“能人”带动作用。
第二,着重培养一批核心企业。鼓励成立唐山乡村旅游联盟,整合资源,联合起来统一策划,吸引更多乡村旅游企业参加,实现优势互补、联动发展,提升自身造血机能,形成乡村旅游发展的领头羊。
第三,乡村旅游项目的规划、设计。在借助于专业机构和外聘专家的同时,更要重视对本土专家和民间智力资源的挖掘和利用,他们对本地民俗风情、历史文化内涵等文化元素更加熟悉、理解更加深刻,在与乡村旅游产品的融合上更能提出建设性的指导意见。
我市乡村旅游的融合创新发展,尤其要强化种养殖、农副产品加工环节与旅游体验活动设计、旅游购物环节的关联互动,带动农村电商和物流运输业的发展。让游客通过乡村旅游活动不仅可以了解和学习到我市的乡村风俗民情、体验农事活动、参与传统工艺制作、享受特色乡村美食,还能够把经过深加工的特色美食、土特产品和手工艺纪念品带回家或通过便捷的物流服务寄给亲朋好友,实现产业链条的延伸。
第一,在“购”上做文章。加强品牌建设、物流建设,加快乡村旅游特色初级产品向特色商品转变的步伐。一是充分利用农业资源优势,对乡村特色美食、土特产品与农副产品进行深加工,增加品种研发,使其易保存、易携带、易邮寄;二是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激活传统手工艺制作,进行特色旅游纪念品的开发,如迁安市杨店子镇高引铺村的“手工绣娘坊”通过挖掘传统印染织布工艺,不仅发展了旅游、带动了就业,产品也远销全国各地;三是重视品牌包装,形成一批有代表性的拳头产品,统一标准、统一价格,统一形象面向游客,吸引游客购买并形成黏性消费客户。
第二,在“娱”上下功夫。乡村旅游产品设计要结合自身优势特点,谋求差异化发展,集中力量做新、做特、做优。以“小投入、高产出,轻设备、重设计”的理念,把着眼点放在创造快乐和提升游客体验上,通过融入民间传统技艺和乡村生活元素,增强乡村游中娱乐活动的参与性、新奇性、体验性和科普性。如迁西“归巢部落”、迁安“绣娘手工坊”、曹妃甸“多玛乐园”等乡村旅游项目,将“做快乐栗农、传统手工制作、捉鱼摸虾”等乡村活动主体化、仪式化,吸引不同年龄段的人群参与其中,为游客创造难忘的体验和回忆。
时代变迁,“酒香不怕巷子深”已经不合时宜,好的乡村旅游产品只有通过有效媒介推广传达给游客,吸引不同消费人群的注意力,才能多层次拓展客源市场。
第一,紧跟媒体发展趋势。借助“舆论领袖”的力量进行体验式传播,有选择性地与网络“大V”、旅游达人、新生“网红”合作,他们的粉丝动辄百万,如能邀请他们对我市乡村旅游项目进行实地体验,并将旅游体验和攻略通过文字、图片、视频、直播等方式发至网络,必将增强宣传的吸引力、感染力和新鲜性,引起受众情感共鸣,迅速提升我市乡村旅游的知名度。
第二,针对不同消费人群的特点,选择不同传播手段和营销创意。一是在网络及微博、微信、抖音、快手等这些新媒体上的营销创意,主要针对青少年、中青年人群集中突出乡村旅游产品的娱乐性、体验性、参与性、科普性和休闲性。二是要注重对老年消费群体的创意宣传和产品活动策划。一般老年人获取信息的渠道主要以传统媒体电视、广播、报刊为主,宣传内容上以健康、养生、回味从前及非假日的旅游促销信息为主。老龄化社会日趋严重,老年人的消费群体也在逐渐庞大,他们是乡村旅游非假日客源的主力军,撬动这一消费群体,可以有效破解非假日客流稀少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