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居正,陈翱章,张仁宝
(1.毕节市气象局,贵州毕节551700;2.威宁县气象局,贵州威宁553100)
毕节市位于贵州省西北部,属北亚热带季风湿润性气候,季风气候明显,年均气温10℃~15℃,年均日照数1096~1769h,年均降水量849~1399mm,但毕节市水文地质及气象条件复杂,年降水量分配不均,常有干旱发生。毕节市山多地形复杂,然而河流天然落差较大,水源位置相对较低,满足不了农业灌溉引水,易出现旱灾,全市因干旱所受灾害逐年上升,部分农村由于饮水困难,农作物得不到灌溉,出现大面积减产,甚至绝收。因此,全面解析毕节市干旱情况,探索其成因、规律及对农业影响,为建立干旱预测预警体系,提高农业抗旱能力提供学依据。
干旱是毕节市主要气象灾害之一,由于陡坡地多、土层薄、保水能力差、有效灌溉面积比例小,加之地形地貌复杂,降雨不均匀,干旱极易发生。
毕节市干旱具有明显季节性,分为春旱、夏旱、秋旱和冬旱,有时出现季节连旱。有的年份四季发生多次旱灾。而随着气候变暖的进一步加剧,干旱灾害所造成的损失也在逐年增加,连年旱和连季旱现象频发,几乎每年都会出现。
毕节市持续干旱原因有多方面,包括降水、气温、蒸发等气象因子,也与当地地形、地质结构、土壤性质、森林植被、水利设施及人类活动等相关。人口不断增加,耕地面积减少,因此复种指数得到提升,加重干旱灾害发展,森林植被由于人类无节制开发破坏,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后失去平衡,加大水土流失,降低土壤抗旱能力。而毕节市水利设施等农业基础较薄弱、落后,抗旱能力不强。
持续的干旱进一步破坏了当地生态平衡,土壤和空气中水分减少,空气干燥,气候暖干化造成湖泊、河流水位下降,部分干涸和断流。水分条件决定农业发展类型,由于干旱发生频率高、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广、后延影响大,成为影响毕节市农业生产最严重的气象灾害。
毕节市降水集中在每年的4~9月,存在较大空间差异,旱情年年有。旱情发生于春季,正是农耕作物播种萌芽,对当年作物产量有影响。春季后期是农作物需水关键期,遇干旱会影响农作物有机物质的合成和运输,降低农作物产量和质量。6~8月夏旱会使大面积旱地、稻田农作物枯黄、干死,减产甚至绝收,对毕节市农业生产,尤其粮食产量造成严重影响。
秋旱会使夏播作物和部分晚熟作物水分得不到及时供应,影响正常灌浆成熟。而秋播作物会延迟播种,尤其夏秋连旱加重秋收作物受灾程度,甚至有时导致绝收。而秋播作物推迟,遇到早霜冻,刚出生幼苗易受冻致死,影响来年作物产量。重新播种,加大农民的成本投入。
长时间的高温干旱,会引发农作物受各种病原体的侵袭,导致病虫害发生,严重时会颗粒无收。病虫害发生,必然要加大农民对农药的投入,增加了农作物成本,大量农药的使用也会破坏土壤原有生态系统。
气象部门要根据毕节市具体情况,做好旱情监测及预报工作,提高干旱天气预报准确率,为顺利抗旱减灾工作提供决策依据。重点做好干旱区域土壤墒情监测,了解农事生产季节旱情发展方向和趋势,做好为农业生产提供有效气象服务工作。
结合毕节市实际,建立高效节水农作制度。在旱情常发区域,利用喷灌及滴灌等节水技术,整改、修建现有水利工程,做好蓄水工作,加强对水资源统一管理和科学调度,做好计划调水、合理配水及节约用水,提高农田蓄水和保水能力,加强农田抗旱能力,确保农业生产及生态环境用水需求。
逐步完善气象为农业服务渠道,加强与涉农部门合作,推广农业新技术。针对本地实际情况,积极开展气候资源评估,合理调整农业产业结构,选择抗逆性强农作物品种,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发生干旱灾害时,气象部门应抓住有利天气时机开展人工增雨作业,缓解旱灾,确保农业正常有序发展。
加大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资金投入,提高专项资金预算安排规模,建立多渠道资金投入机制,诸如水土流失、石漠化、基岩裸露保护工作。在山地坡度较大地方,提高生态环境对气候适应性,采用占地造林和带状造林方法,因地制宜种植不同特性的林木,陡坡地带退耕还林育草,保持水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