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璐璐,顾锡镇
(1.南京中医药大学,江苏 南京 210029;2.江苏省中医院,江苏 南京 210029)
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 是一类由于各种原因(如机械暴力等)导致脊髓受损或受压,使其神经支配区出现功能障碍,引起相关运动、感觉、反射及自主神经功能等异常,具有可逆性差、致残率高的特点[1]。如何有效修复脊髓神经损伤、治疗并发症,仍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难题之一。导师顾锡镇教授是江苏省中医院主任中医师,江苏省名老中医,师从国医大师周仲瑛教授,从事中医临床、科研、教学工作已逾30年,精通医理,临证经验丰富,对神经系统疾病及各种疑难病的诊治有独到的见解,顾教授从“肾督虚寒”理论出发治疗脊髓损伤类疾病,疗效颇佳,笔者有幸伺诊其旁,获益良多,特将顾师治疗脊髓损伤的部分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总结如下,以供读者参考。
中医典籍中尚未发现有“脊髓损伤”这一病名,对本病的病因病机也尚无系统描述,但仍能从中找到相关记载。在《灵枢·寒热病》中见有对外伤导致四肢瘫痪的类似描述:“身有所伤,血出多及中风寒,若有所堕坠,四支懈堕不收,名曰体堕。”《儒门事亲·风痹痿厥近世差互说》中关于“痿证”的记载:“四末之疾,……,弱而不用为痿”,亦与脊髓损伤后出现的肢体运动功能受损,无力、瘫痪及肌萎缩等症状相似,因此现代中医学多认为脊髓损伤可归属为“体堕”“痿证”等范畴。
顾锡镇教授对中医经典理论的研究造诣极深,他基于中医经典理论结合自身多年临床经验认为,脊髓损伤的病因,可分为内外两因,外因者,或因跌打、压轧、撞击、坠堕、金枪锐器等机械暴力所伤,导致经络血脉断离;内因者,或因气血亏虚,或因痰、瘀等病理产物痹阻经脉,气血津液输布失常,肢体筋肉失于濡养。病机方面,脊髓损伤病位在督脉,督脉受损,损及阳气,气血失畅,瘀血痰浊阻滞经脉,从而产生一系列的病理改变。顾教授提出,“肾督虚寒”为本病的病机关键。
《难经·二十八难》曰:“督脉者,起于下极之俞,并于脊里,上至风府,入属于脑。” 描述了督脉的巡行是起始于胞中,下出于会阴,沿着脊柱内侧面上行,于风府处进入颅内,向上联络于脑,并与诸经相联,和现代医学中脊髓的解剖结构极其相似。而在生理功能上,督脉与脊髓也密切相关。《针灸大成》有云:“督任原是通真路。” 督脉起于胞中,为原气所发,是通行元气的通路,元阳借助督脉通行布达于周身,与脊髓上、下行传导通路的中继站的功能相合。因此,脊髓损伤病位在督脉。
督脉络属于肾,《素问·六节藏象论》有云:“肾者主蛰,……,精之处也。”肾藏精,内含元阴、元阳,而督为“阳脉之海”,总督一身之阳气,肾中精气、元阳借助督脉而通行布达于全身。《素问·生气通天论》云:“肾生骨髓”,《素问·逆调论》云:“肾不生,则髓不能满”分别从生理和病理的角度论述了肾为化髓之源。肾精化气,通过督脉上行,源源不断化生为髓,肾与髓的联系,依赖督脉的转输;若肾精不足,则督脉充盈失源,髓无所化。肾与督脉及髓互相为用、互相资助,因此,顾教授认为脊髓损伤与肾关系密切。
督脉为“阳脉之总纲”,向下络属于肾,向上联通于脑,总督一身阳气,诸阳经周行全身运行气血,维持脏腑组织的生理活动。若督脉受损,行气通路受阻,经气运行不畅,阳气不得输布,则五脏六腑失于温煦,继而肾精亏耗,肾阳虚衰。肾主骨、生髓,肾精亏虚则无以化髓生骨,则站立、行走不能;肾阳虚衰,失于温养,气血阴阳生化乏源,四肢不得濡养,可见瘫痪、肌萎缩等;肾司二便,肾阳不足,气化功能失司,则可导致小便潴留、二便失禁;肾主生殖,肾阳不温,肾精不足,可致性功能障碍。顾教授将以上因督脉受损而出现的一派迟滞、废行之象归纳为“肾督虚寒”。
《难经·八难》云:“气者,人之根本也”。阳气具有推动血液和津液运行全身及温煦各脏腑经络组织的作用,若伤及督脉,阳气亏虚,必然会引起的机体气血、津液、经络、脏腑的一系列病理改变。顾教授认为,寒、痰、瘀等病理产物存在于脊髓损伤的各个阶段,临床需仔细辨证。督脉受损,经气不利,推动无力,则气血运行障碍,瘀血停积;或外伤造成离经之血存积,使得脏腑、经络等局部瘀阻不通,则见肌肤甲错、肢体麻木或运动、感觉功能障碍;督脉损伤,伤及一身阳气,伤及脾阳,脾胃虚寒,运化失职,则气血化生乏源,若清窍失养,则见头晕、耳鸣,若筋脉肌肉失养则致肢体萎缩、乏力等;脾不运化水液,则产生水湿、痰浊之邪,若痰蒙清窍,则见头昏目眩、头重,若饮停于下,阻遏肾阳,气化无力则小便失司,若痰湿停于肢体皮下,则见水肿;病程日久,进一步耗伤脾肾之阳,机体失于温煦,则见肢体不温、怕冷等症状;若痰瘀互结,日久耗气伤津,继而伤督阻络,恶性循环。
顾教授认为,基于“肾督虚寒”的基本病机,治疗当以“温肾通督”为法,治疗以温阳补气为主,配以活血化瘀等法,“治实当顾虚,补虚不忘实”,标本兼顾,临床再根据兼症的不同,分别采取行气、化痰、健脾、固肾等措施。
阳和汤出自清·王洪旭的《外科证治全生集》,方由熟地黄、白芥子、鹿角胶、麻黄、肉桂、炮姜和甘草七味组成,功能温阳散寒、补血通滞,因其能“化阴凝而布阳和”而命名为“阳和汤”,是治疗证属“气血寒而毒凝”之阴疽的名方。顾教授独具匠心,认为阳和汤的功效与脊髓损伤之肾督虚寒恰好相合,是以阳和汤加减治疗脊髓损伤,临床疗效颇佳。
方中生麻黄辛温发散、通阳化滞,《神农本草经百种录》记载,麻黄能“深入积痰凝血中。凡药力不到之处,此能无微不至,较之气雄力浓者其力更大。”《日华子本草》中称麻黄“可通九窍, 调血脉”,故此方中用麻黄一药温通表里以散寒凝, 宣散郁结以消里滞,且能增益全方活血化瘀、消散寒痰之功,从而恢复气血输布,使患处气血津液流通;熟地黄填精益髓、补血滋阴,与麻黄配伍,熟地黄得麻黄则温补而不黏滞,麻黄得熟地黄则宣通而不耗散,岳中美教授曾评价此配伍“体现了静动得宜、守走相反相成之制方奥理”[2];血肉有情之品鹿角胶生精益髓、养血助阳,体现了“以气补形,以味补精” 的原则,顾教授常以鹿角片代替鹿角胶,更增加其补肾助阳,强健筋骨之力;以“善祛皮里膜外之痰”之白芥子,利气散结、逐痰通络,使痰积得散,脉络得通。诸药合用,共奏温补肾阳、散寒通滞之功。此外,顾教授临床应用阳和汤治疗脊髓损伤时,多去炮姜、肉桂以防辛温太过,可用黄柏少量以佐制辛温之性。
鉴于脊髓损伤患者常见肢体筋脉弛缓、筋骨肌肉废用的表现,顾教授指出气虚为其病机关键,强调补气在本病治疗中的重要地位,以黄芪大补元气,由小剂量开始逐渐加量,且常配以当归补血活血通络,赤芍、桃仁、红花、川芎、醋莪术、地龙、全蝎和土鳖虫等活血化瘀通络,取补阳还五汤之意,气旺则血行,瘀去则络通。历代医家多有重用的黄芪的记载,清代王清任《医林改错》黄芪桃红汤中黄芪用量达八两[3]。《石室秘录》评价“用黄芪以补气,盖两足之所以能动而举步者,气以行之也。” 黄芪大补宗气,贯心脉而助血行,气生则血生,气行则血行,从而补气养血、行滞通痹。现代药理学研究亦发现,黄芪中含有黄芪多糖、黄芪异黄酮、皂苷及硒等有效成分,具有改善微循环,抑制脂质过氧化,降低受损神经组织内钙离子及EAA含量,降低血浆内皮素浓度等诸多作用[4]。
顾教授临床尤善随症加减,下肢痿软、废用者,加用续断、川牛膝、怀牛膝、狗脊、杜仲和桑寄生等培补肝肾,强筋壮骨;便秘者, 加生白术、肉苁蓉、玄明粉等通便,其中肉苁蓉既润肠通便, 又补肝益肾,振奋督脉诸阳;小便癃闭不通者,以炮穿山甲粉、琥珀粉活血通经、利尿通淋;小便频数、失禁属肾虚不固者,以山药、乌药、益智仁温肾固精缩尿;肢体麻木者,加桂枝、鸡血藤疏通经络;肢体拘急、疼痛者,加木瓜、伸筋草、片姜黄、乌梢蛇等舒筋通络、行气止痛;脊髓损伤病因肿瘤、囊肿者,加昆布、海藻、牡蛎等化痰散结。此外,顾教授指出,脊髓损伤患者身心受到重大打击,常出现情志障碍,医者临床应予以重视,注意疏导开解,可予醋柴胡、合欢皮、合欢花、娑罗子等疏肝解郁。
赵某某,男,37岁,2016年3月11日初诊。患者2个月前因车祸外伤于外院诊断为:T12~L1爆裂骨折、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肠、神经源性膀胱,手术治疗后至康复医院行康复治疗,效果不佳。刻下症见:患者神疲乏力,面色无华,双下肢无力、麻木,腰部胀痛,纳差,腹胀,大便难解,肛门有坠胀感,小便癃闭,需导尿,舌淡红,苔白,脉细涩。辨证为肾督虚寒,脉络瘀滞,方用阳和汤合补阳还五汤加减。组方:生麻黄5 g,熟地黄10 g,炒芥子10 g,鹿角片(先煎)10 g,炙黄芪20 g,生白术30 g,川芎12 g,当归10 g,赤芍30 g,土鳖虫10 g,莪术10 g,全蝎3 g,炒枳实10 g,桂枝3 g,鸡血藤30 g,猫爪草30 g,乌药10 g,益智仁15 g,山药30 g,醋柴胡6 g,牛膝10 g,砂仁(后下)3 g,炮穿山甲粉(冲服)6 g,琥珀粉(冲服)6 g。共14剂,每日1剂,水煎,早晚分2次服用。2016年3月25日二诊:患者服方后腹胀、双下肢麻木等症状较前缓解,仍有易疲劳、双下无力,原方改炙黄芪为30 g,加黄柏3 g,14剂继服。2016年4月8日三诊,患者诉服药后精神渐佳,食欲好转,肢麻、腰痛等症状均有缓解,原方改炙黄芪为45 g,去猫爪草,14剂继服。后患者门诊随诊至今,以原方加减,黄芪逐渐加量至120 g,现已拔除导尿管,诸证缓解。
按语:督脉行于身背,主一身之阳,骨为肾所主,腰为肾之府。患者因外伤而致督脉受损,伤及肾阳,阳虚寒凝,瘀血内阻,经脉之气痹阻,气血不通,筋骨失用,是以双下肢废用、无力;日久气血亏耗,筋脉失养,是以肢体麻木;不通则痛,故见腰背疼痛;肾精亏损,肾阳亏虚,气化失司,固摄失职,故见二便失调。故方用生麻黄、熟地黄、鹿角片、白芥子温补肾阳、散寒通滞;怀牛膝补肝肾、强筋骨;炙黄芪、全当归、川芎、赤芍、土鳖虫、醋莪术、全蝎补气活血通络;醋柴胡疏肝行气、升达清阳,使气行则血行;桂枝、鸡血藤、猫爪草疏通经络;生白术重用既有通便之功,又益气健脾消腹胀;枳实行气除痞;乌药、山药、益智仁温肾固精缩尿,山药又能益气健脾;炮穿山甲粉、琥珀粉合用,活血通经、利尿通淋;砂仁行气,以防滋腻太过。诸药合用,能温补肾督、大补元气、活血通络、强壮腰膝。
脊髓损伤临床表现较为复杂,常见有肢体瘫痪、二便失禁等,其治疗仍是医学领域的一个难题。中医药对于脊髓损伤的治疗有其自身的优势,顾教授临床以中医辨证为主,不苛求临床分期,独辟蹊径,从“肾督虚寒”出发,以“温肾通督”为法治疗本病,选取阳和汤为主方,辨证加减,有效的缓解了临床症状,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也为临床治疗此类疑难疾病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