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得玉
(青海省海东市高原现代农业园区管委会 810799)
当前,生猪养殖规模不断扩大,为获得不错的养殖效益,提升母猪生产效率极为重要和关键。因为母猪生产效率的提升将大大提升产仔数量。结合日常工作实践,提升母猪生产效率,加强母猪护理,提升繁育管理,提高仔猪育成率等3 大方面是必须关注的重点。
加强母猪护理应注意:第一,注意母猪膘情,保持七八成膘,基本能保持好的繁育性能。这就要求怀孕初期、后期、哺乳期注意多用青绿多汁饲料,注意适量补充矿物质饲料,注意适量补充精料。而到怀孕中期、空怀期、哺乳后期则以粗饲料为主,同时注意适量补充精料[1]。第二,注意早期断奶。将60日龄断奶提前到35 日龄,或者更短时间,这样能缩短繁育周期,对提升生产效率不错。第三,留意母猪变化。有生殖疾病、低产不孕等情况务必及时淘汰,以确保繁育整体质量。
繁育影响因素诸多,如环境、遗传、管理等,在后期管理中均应有所顾及。
本地母猪有多胎潜质,可用作改良母本,父本用外地引进的长白猪、大约克夏猪等做父本,这样杂交效果好,产仔率高。
公母猪配种时间是否恰当,将直接决定后期的受胎及产仔数。力争做到合适时机配种,首先要掌握母猪发情排卵规律,并应根据两性生殖细胞在母猪生殖道内存活时间全面加以考虑据有关试验证明,精子和卵子是在输卵管上端结合母猪排卵是在发情后 24~36h 开始排卵,排卵持续时间一般为 10~15h,卵子在输卵管,精子在母猪生殖道内要经过2~3h 的流动才能到达输卵管,精子在母猪生殖道内一般存活10~20h[2]。据此推算配种宜在母猪排卵前的2~3h,即在发情开始后的19~30h。在适时配种的同时,还可以采用重复配种和双重配种的方式,也能提高母猪的情期受胎率和产仔数。
根据以往繁育经验,怀孕母猪头3 周(尤其是第1 周)对热应激的反应最敏感。为此,做好温控管理是关键,应时刻保持繁育温度在28℃,夏季妊娠必须采取得力的降温措施。
母猪体质好,抗病能力强,才能实现顺利生产。尤其在怀孕后期,必须要做好病害控制,减少死胎率和畸形率。
母猪的排卵数、公猪的精液品质均会影响后期产仔质量。为此,在加强母猪管理的同时,不能忽视公猪饲喂管理。要保证配种期的公猪,精子活力强、密度大。
饲喂饲料关系到母猪营养补充,同样影响后期胚胎的成活率。在整个用料管理过程中,怀孕母猪对蛋白质没有特殊要求。但多种维生素、矿物质等的缺失会造成胎儿高致死率和畸形率。为增加胚胎成活数,母猪配种后建议注射黄体酮,每次2ml,间隔 7h 用 1 次,连续用 5~6 次。同时,酌情增加母猪光照时间,这样对降低胚胎死亡率效果更好。
发情鉴定要及时,因为不少母猪发情不明显。此时,需要我们认真去观察,最好能有母猪巡栏,以免错过最佳配种时间,减少不必要的损失。配种后要及时发现没有配上的母猪,以减少不必要的损失。
增强母猪生产潜能,提高仔猪育成率,重点要“把好三关,抓好三环”。
“三关”——初生关,加强分娩管理,安排专人看护,避免有压伤仔猪。加强哺乳管理,训练固定奶头,确保早吃初乳、吃好初乳,增强仔猪抗病体质。补料关,以补料刺激仔猪肠胃系统,促其健康发育增强抗病体质。补料一般在1 周龄,冬季来临,补料工作要提前。断奶关,早期断奶,能缩短配种周期,有利于增强生产潜能。刚断奶的仔猪先安排在原圈舍,逐渐过渡减少环境应激刺激。断奶后1 周,饲料用过渡料配方,给以适应的时间。
“三环”——消毒环节,消毒能清洁致病菌基数,是控制病害的基础工作。消毒前要清洁圈舍,严格彻底消毒,确保圈舍清洁卫生。防病环节,仔猪生长期,黄白痢、传染性胃肠炎、副伤寒等,应作为重点疾病提前加以布控,避免因病害降低育成率。分娩后4 周饲料要补充蛋白质等营养物质,并根据实际情况酌情增加喂次数,提升泌乳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