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藏》典籍视角下的小儿“纯阳”学说试析

2019-01-06 00:21
中医文献杂志 2019年5期
关键词:元气道家小儿

上海中医药大学(上海,201203)

小儿为“纯阳之体”之说最早见于《颅囟经》,然而书中对于“纯阳”的描述却只有寥寥数字:“凡孩子三岁以下,呼为纯阳,元气未散……”由于原文未做任何解释,导致后世医家对“纯阳”一词的含义见仁见智。由此而来的小儿体质学说的学术争鸣绵延至今。而中医理论与道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道藏》作为道家经典的集大成著作,收录了号称为黄帝撰著的许多哲理、兵、医书籍。本文拟从《道藏》所收录经典著作着手,尝试还原“纯阳”的最初样貌。

“纯阳”历来为道家所推崇

“纯阳”一词在中医典籍当中出现不多,《颅囟经》之前的中医儿科著作中甚至完全未见。而反观道家,尤其是《道藏》所录典籍,有关“纯阳”的记载早已滥觞于历代著作。中医学作为最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传统医学,和道家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历史上的许多名医都深受道家影响,例如扁鹊、华佗、董奉、葛洪、陶弘景、孙思邈、李时珍、马丹阳等[1]。其中不乏同时在道教史和中国医学史两个领域都享有盛誉者,甚至第一身份就是道士。中医学里大量的名词术语,如“元气”、“元神”、“青龙”、“白虎”、“河车”、“命门”……以及阴阳学说、经络学说等基本理论,都大量存在于道家典籍中。故中医理论与道家内丹理论在很多地方都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难分彼此。“纯阳”正是其中的一个典型代表。笔者以为,中医先贤不大可能凭空生造一个叫“纯阳”的新名词,然后不加解释地用于中医儿科学,这不符合逻辑,唯一的可能就是把本来就已成熟的概念加以引用。而诸子百家中对“纯阳”有大量详尽论述的唯有道家。故“纯阳”的来源基本上只能是来自于道家理论,而不太可能是别处。成书于东汉中晚期的道经《太平经》中即出现了“纯阳”概念。《太平经·解师策书诀第五十》中有言:“丙午丁巳为祖始:丙午丁巳, 火也, 赤也;丙午者, 纯阳也, 丁巳者, 纯阴也”,以及“心者, 神圣纯阳, 火之行也”[2],即是明证。至唐末, 钟吕派著作对“纯阳”进行明晰的定义和具体的说明。《钟吕传道集·论真仙第一》云:“纯阴而无阳者, 鬼也;纯阳而无阴者, 仙也;阴阳相杂者, 人也。故又云:“人之修炼, 以气成神, 脱质升仙, 炼就纯阳之体也。”[3]纵观道家经典,不难发现历代典籍都把“纯阳”、“阳气”、 “真阳”、“阳神”等关于“阳气”的概念推崇备至。历史上许多道士的道号都带有“阳”字,如“纯阳”、“重阳”、“华阳”、“元阳”、“正阳”等,反映的正是对纯阳之气的重视和追求[4]。

《颅囟经》可能成书于唐宋内丹学兴起时

对于《颅囟经》的成书年代,学术界虽然一直没有定论,但认为成书于唐宋的观点基本上是主流。马继兴在《中医文献学》中提到:“《颅囟经》是现尚存有佚文及辑本在六朝以前的一种儿科学专书……应以公元世纪顷(后汉末)卫汛氏所撰为确凿有据。”[5]按照此论,那么作者卫汛作为张仲景的弟子,则《颅囟经》的成书时间就是汉代,而其他专家的考证似乎并不支持这个观点。我国古代最大的官修图书目录,清代的《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说“(《颅囟经》)世亦别无传本,独《永乐大典》内载有其书。考历代史志,自《唐·艺文志》以上皆无此名,至《宋·艺文志》始有师巫《颅囟经》二卷。疑是唐末宋初人所为。”[6]当代文献学家余嘉锡在谈到《颅囟经》时认为“此书……文辞不能高古,似非唐以前人手笔。”[7]1984年,安徽省立医院尚启东撰文“今传《颅囟经》考并补”,该文以本草文献为依据,指出《颅囟经》中所列之药如“梧桐泪、诃子、阿魏”始见于唐《新修本草》;“肉豆蔻、青黛、芦荟”等始见于北宋《开元本草》;“马牙硝”始见于北宋《嘉佑补注本草》。尚老还指出,中医学著作经常有互相引用的习惯。如“宋代儿科名著《小儿卫生总微论方》中引用了《婴童宝鉴》、《圣济经》、钱乙、阎孝忠、《外台秘要》、《脉诀》等,而唯独未曾引用《颅囟经》;不仅如此,宋初大型官修方书《太平圣惠方》,以及北宋时期的《圣济总录》、《沈括良方》、《图经本草》等医书中均未曾引用《颅囟经》之方论。”[8]这与历代医著经常频繁引用前世著作的习惯大相径庭。至2005年,刘时觉在其所著《宋元明清医籍年表》中把《颅囟经》列为宋人医籍第一部,以宋开国之年为写作时间[9]。

从国家统编教材来看,江育仁主编第五版《中医儿科学》说“《颅囟经》是唐末宋初人托名巫方所作”[10];王萍芬主编第六版《中医儿科学》未提及成书年代,只说“相传第一部儿科著作颅囟经在唐代流传”[11];汪受传主编的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医儿科学》亦未提及成书年代,只说“颅囟经流行于唐末宋初”[12];王雪峰主编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第九版)《中西医结合儿科学》说“现存的《颅囟经》是从明代永乐大典辑出,据考可能是唐末宋初所著”[13]。

综上,笔者倾向于认为《颅囟经》出自唐宋时期的可能性大。而这一时间正是道家内丹学迅猛发展的时候,正如胡孚琛所言“自唐末、五代至北宋初年,内丹学突放异彩,在道教修炼方术中占据统治地位。”[14]故早期的道家文献由于内丹学尚未发展起来,则关于纯阳的论述较少;而隋唐时期及以后则非常常见。故《颅囟经》由于在产生时间上和内丹学的兴起几乎同步,两者在内容上有呼应就是顺理成章之事了。

《颅囟经》原序与内丹理论高度吻合

笔者细读《颅囟经》原序(以下简称“原序”),发现该文具有浓厚的道家内丹色彩。再以《道藏》典籍中的论述予以对比,发现二者理论高度一致。上世纪60年代,谢仲墨在《历代医学丛书》指出:“此书多道家语,如王母、太清、元神、太乙、泥丸之类。”[15]可见,《颅囟经》与道家理论相关亦为前人所认同。原序云:“尝览《黄帝内传》,王母金文,始演四序二仪阴阳之术,三才一元之道,采御灵机,黄帝得之升天……。”所谓“四序二仪阴阳之术,三才一元之道,采御灵机”,与《道藏》收录的《钟吕传道集》之“收真一,察二仪,列三才,分四象”[16],以及《清静经》之“常者道体也,应者灵机也”[17]的表述完全一致。原序不仅和内丹学一样宣传黄帝得道升天,而且所引理论就是内丹之理。再如对胎元成形的论述,明代内丹经典《性命圭旨》云“父母媾精之后,一点灵光元从太虚中来者”[18];清代刘一明于《象言破疑》中称“人当父母未生身以前,男女阴阳二气交感之时,杳冥之中有一点生机自虚无中来”,此即“先天真一祖气”。 并言“此气入于精血之内,陶镕精血,混而为一,无形而即生形……”[19]就是指胎儿生成时不仅是父精母血的媾和,还有来自宇宙的无形能量注入其中;内丹学称此能量为先天气(炁)。原序对胎元成形的论述相对简单,但意思与内丹学完全一致,如“爰自精凝血室,儿感阳兴”,意思为男女交合,精凝血聚,并感触“阳气”而成胎。此处的“阳”就是阳气,也就是内丹学所讲的先天气(炁),两者完全是同一概念(后文对此有详细论证)。原序又说 “天和太清,降乘赤海,真一元气乘之”,“ 孩子处母腹之内时,受化和之正气……天地降灵” 指的都是父母精气混合了先天一气(先天祖炁)而后才孕育成胎。这些理论与内丹学都完全相同。再如,原序对泥丸(大脑)的功能述为“太乙元真在头曰泥丸,总众神也,得诸百灵”,此论与《道藏》收录之内丹学论著完全一致,如《道藏·太上老君内观经》谓曰:“太乙帝君在头,曰泥丸君,总众神也。”《三洞珠囊》卷三曰:“泥丸天帝三一者,乃一身之灵宗,百神之命根。”《道枢·平都篇》云:“天脑者,一身之灵也,百神之命窟。”《黄庭经》曰“至道不烦决存真,泥丸百节皆有神”等等,鉴于原序和内丹学理论高度一致,不难看出原序的理论基础就是内丹学。故笔者以为,《颅囟经》所言之“纯阳”以及“元气”,就是内丹学理论所讲的纯阳和元气,两者从名称到内涵都完全相同。

元气与祖炁异名同实

如前文所述,鉴于原序与道家理论的紧密关联,笔者以为,原序中的“凡孩子三岁以下,呼为纯阳,元气未散……”一语,将纯阳与元气相联系并非出于偶然,而是由于元气的概念与《道藏》之内丹学理论直接相关。例如,民国医家张锡纯对元气的认知完全符合内丹学理论,可以借鉴与《颅囟经》原序相参。张氏《医学衷中参西录》云“元气,先天之气也……道家所谓祖气也”,“至元气,乃空中真气之所凝结,纯属先天……”,“养生家及针灸家皆以脐下为气海,所藏者元气,即养生家所谓祖气也”。[20]再看《道藏》所录《地仙玄门秘诀》言:“一身血气,皆属至阴,谓之后天。中有真阳,名为元气,乃属先天……。”比对可见,两者所言之元气内涵完全一致。此外,另有两段《道藏》收录文献也非常有意义,一是《修真秘旨》言:“先天者,纯阳也;后天者,纯阴也。上下表里而为人,赋生受命,皆禀太乙含真。先天祖炁,至虚至灵,纯粹中正,皆可为神仙、为圣贤,无贵无贱,一切同得。殊不知所得为人者,舍一点先天纯阳祖炁之外,而所谓耳目口鼻、心肝脾肺、涕唾津液,以至皮肤爪发、百骸九窍,一身四肢,自顶至踵,皆后天纯阴造化四大假合而成者也。”此段文字不仅强调了先天为纯阳,后天之身为纯阴,还明确指出,纯阳就是先天祖炁。二是《天仙正理》:“即吾身中一点真阳之精炁,号曰先天祖炁者是也。”[21]接前所论,原序之“纯阳”就不仅是内丹学的先天之气和元气,在道家还有“先天祖炁”、“一点真阳”、以及“精炁”等很多名称,虽然分化多个名词,含义却完全相同。正如祁峰所言:“‘先天祖炁’又称‘混元一炁’,与后世所说‘先天真一之气’、‘先天一炁’、‘太和元炁’均为一物。”[22]

元气未散一语出自丹经

至于原序中“元气未散”之说,显然也是来自于内丹学关于元气的理论,相关论述颇多。首先,丹经认为呼吸会耗散元气,《道藏》所录之《邱祖秘传大丹直指》曰:“又或任其出入,则元气随呼气而出,反为天地所夺。元气,原藏气海,呼吸之时,随呼气而失于虚空。”就是指人平时的每次呼吸都会消耗一点元炁。其次,七情六欲也会损伤元气,《道德经》对此有深刻论述:“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朘作,精之至也;终日号而不哑,和之至也。”此段是说新生婴儿筋骨柔弱,并无持握东西的想法,但五指却常握而自固;并无男女交合之欲望,但其生殖器却常勃起,虽然经常终日号哭,但嗓子却不会哭哑,这都是纯阳真炁充足的表现。反观成人,则是有心而握固,有心而勃起,有心而哭叫,这样都会使精耗而气散。后世丹经中对此记载也很多。如《道藏》所录《钟吕传道集》曰:“自胎元气足之后,七情六欲,耗散元阳,走失真气。”[3]《太上无极混元一炁度人妙经》曰:“迨夫一离母腹,先天打破,后天之炁遂踵而行事,目耗于邪色,耳耗于淫声,舌耗于美味,心耗于利欲,于是真元之炁耗散靡遗,将纵其贪心,肆其邪念……炁先耗耳。”都是讲人长大后七情六欲萌动,知识渐开,处心积虑,追名逐利,情欲伤身,元气也随之逐渐耗散。而初生小儿,至真至纯,心无杂念,远离物欲,当然是“元气未散”了。正所谓 “幼稚之子,知识未开,于父母则知爱,于兄长则知敬,见可哀而悲,见可喜而欢,虽曰天良用事,亦元炁未散而能然”,这也正是《颅囟经》所说“元气未散”的本来含义,也正是内丹学秉承老子所追求的“复归于婴儿”的状态,以及内丹学“绝虑意,赤子心,归根复命仙人业”之意。

讨 论

关于小儿为“纯阳之体”的含义,后世医家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有将“纯阳”当阳热亢盛解者,如宋代钱乙《小儿药证直诀》即认为“小儿纯阳,无烦益火”,宋代《圣济总录·小儿风热》:“小儿体性纯阳,热气自盛”,刘完素《河间六书》云:“大概小儿病在纯阳,热多冷少也”。有将“纯阳”做阳有余而阴不足解者,如明代万全《育婴秘诀·鞠养以慎其疾》有“小儿纯阳之气,嫌于无阴,故下体要露,使近地气,以养其阴也”,明·虞抟《医学正传·小儿科》云“夫小儿八岁以前纯阳,盖其真水未旺,心火已炎”,其含义也是阳有余、阴不足。而笔者遍查文献,似乎未见有医家解释原文的后半句“元气未散”究竟为何意,跟“纯阳”到底有何关系?由于对“纯阳”的理解不同,后世医家在儿科临床指导思想上差别明显。如徐灵胎《医学源流论·治法》云:“小儿纯阳之体,最宜清凉。”叶天士在《幼科要略》中说:“襁褓小儿,体属纯阳,所患热病最多。”二者均认为治疗上应选用清凉之剂。而清代陈复正则指出儿科不可滥用寒凉之品:“后人误以为婴儿为一团阳火,肆用寒凉,伤脾败胃。”民国儿科名医徐小圃则认为:“小儿之阳气稚弱未充的……六气着人,并非皆从阳化,化热化火。六淫致病,寒最伤阳。不仅卫阳被遏,中阳亦损,甚至元阳虚衰。”因此徐氏在小儿病症治疗中常用桂、附之剂,从而成为“火神派”在儿科的代表人物。很明显,各医家之所以会有临床指导思想的不同,是源于对小儿为“纯阳之体”的理解不同。

内丹学认为,先天至阳之气,不生不灭,无朽无坏,乃阴阳之根、造化之源,所以修得一身“纯阳”意味着人能够“盗天地之秘,窃造化之机,从而转生杀,夺造化”[23]。修习者筑基功成,炼己功深,大定之中,先天至阳一气(先天祖炁)自虚无中来,与自身一点真阳之气相合相通时即是此境。所谓“天人合一”、“炼虚合道”也正是此意。正如《元气论》所言“纯阳一气,与太无合体,与大道同心,与自然同性。” 故就内丹学追求的修炼境界而言,“纯阳”意味着安而不病、壮而不老、生而不死、长生久视的超凡状态。就普通人而言,内丹学认为先天之阳随娘胎而来,所谓“此气未受形之先,在胎中先受此气”即是此意。而小儿出生后,生机蓬勃,发育迅速,如旭日之初升,草木之方萌。《云笈七签》将此形容为“纯全正气未散,元和纯一”[24],几乎与后世所说的小儿为“纯阳之体”如出一辙。再结合前文所述,小儿情欲未动,心无杂念,正所谓“未知牝牡之合而朘作,终日号而不哑”,也正是《颅囟经》原序所言之“元气未散”的状态。笔者以为,这才是原序中所述“纯阳”的本来含义。

事实上,古代医家当中也有人认同“纯阳”之说是来自于道家内丹学。如吴鞠通《温病条辨·解儿难》云:“古称小儿纯阳,此丹灶家言,谓其未曾破身耳。”再如张介宾《类经图翼》云:“夫二者阴也,后天之形也;一者阳也,先天之气也。”[25]这里明确指出先天之气为阳,后天之身为阴,这个理论完全符合《道藏》典籍的理论;又说“神由气化,而气本乎天,所以发生吾身者,即真阳之气也”,此句非常清楚地阐明,当人未生身之时,只是一团先天之气,此气来源于宇宙,又称为真阳之气。也就是原序所言的纯阳了。当然,笔者并不是要否认后世医家对“纯阳”的阐释。他们在对小儿生理细致观察、认真总结的基础上,都从不同的侧面对“纯阳”的概念进行了宝贵的拓展和发挥,这些思想极大地丰富和充实了中医儿科学理论。由于中医理论和道家学说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故从《道藏》典籍追溯纯阳的本意,对于梳理中医儿科理论渊源有着重要的意义。

猜你喜欢
元气道家小儿
快手元气早餐
No.3 元气森林宣称2021年营收约70.2亿元
夜盗小儿(下)
夜盗小儿
The Dunhuang murals are helping to revive travel on the old Silk Road
小儿涵之三事
小儿难养
漫画道家思想
《庄子说》(二十五)
扮嫩高手“元气裸妆”来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