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建生
(宜兴 214221)
紫砂壶形神俱备,赏用一体,集金石书画等多种艺术形式于一体,具有深厚的人文魅力,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瑰宝。从北宋起源发展至今,紫砂壶已有几百年的发展历史。“人间珠玉安足取,岂如阳羡溪头一丸土”,在漫长的岁月中,紫砂壶在文人雅士的参与设计和推广下,凝结了无数艺人的智慧和才华,从传统手工艺品发展为如今实用与观赏价值兼备的艺术品,享誉海内外。
紫砂壶造型精彩纷呈,“方匪一式,圆不一相”,呈现出千变万化的艺术形象。“束柴三友壶”是经典的花器,以松、竹、梅为题材,采用适当的艺术夸张和花器装饰技艺,提炼出生动自然的人文形象,营造出清美怡然的自然风度,以提炼取舍的艺术写实手法,以贴塑、泥绘、镂雕等装饰工艺,将自然形象融入艺术创作中,生趣盎然,如同强有力的仿生雕塑。“束柴三友壶”是一款经典壶型,现有史载可追溯至清代陈鸣远,此壶继承了明代古拙高雅的造型特点,又发展出自然写实的风格,深受人们喜爱,在紫砂壶花器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紫砂“束柴三友五件套组”(见图1)沿袭了陈鸣远制壶自然写实的艺术风格,又在整体造型上融入新的见解,在泥色、壶钮、流把等细节上做出相应的变动,使之更贴近现代人的审美,推陈出新,给人以美的感受。
图1 束柴三友五件套组
“束柴三友五件套组”由一把紫砂壶、两个品茗杯、两个盏碟组成,在整体艺术形象上既协调了作品间的统一关系,又保留了各自的独立个性,彼此风格一致且相得益彰,组合起来恰到好处,呈现出自然和谐的艺术效果。紫砂壶“束柴三友”集松、竹、梅三干,将松、竹、梅三种树段束于一体,壶底为平足,显出稳重的精、气、神,树段线条由壶底向上引出,符合树木向上生长的规律。树段造型摒弃规则的几何形状,凹凸有致、过渡平和,展现出野生的层次感。壶身中间以柔韧的竹皮为腰线紧束,使树段看上去更加紧凑,凸显出整体感,自然生动。整壶由原矿段泥制成,竹段保留段泥原色,竹节线清晰有力,松树段表皮以绿泥修饰,肌理粗糙,松鳞刻画细致、疤结和树轮清晰明显,显出苍劲古拙之感;梅桩表面以紫泥修饰,表皮肌理刻画细致、疤结清晰。壶流、壶把宛若遒劲盘曲的松树枝干,浑然天成。壶盖为嵌盖,与壶身严丝合缝、浑然一体,壶钮宛若竹节立于整壶中央,挺拔坚韧;其中一节松树段上,一只俏皮的松鼠跃然其上,头部靠向树洞,形态活灵活现,仿若在寻觅松果。两只品茗杯与紫砂壶造型相近,杯身由松、竹、梅树段围成,腰间以柔韧的竹皮紧束。盏碟造型口宽身扁,碟身照例由树段围成,可作烟灰缸或文房砚台,实用观赏皆佳。整件作品集造型装饰于一体,风韵独具,呈现出强烈的画面感,凸显出生机勃勃的气象。
紫砂壶作为文化载体深入人心,其发展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紧密相联,优秀的紫砂作品必然具有深厚的历史人文价值。松、竹、梅,合称“岁寒三友”,具有重要的文化意义。古往今来,以松、竹、梅为题材的艺术作品数不胜数,足见人们对其喜爱至深。松、竹、梅在自然界虽属平常,但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在人们与松、竹、梅的互动倾听中,松、竹、梅逐渐变为一种品格象征,变成一种精神意蕴。从古至今,松、竹、梅独立、刚强、坚贞、包容的品性,给人以巨大的精神力量,深深地融入中国人的血肉,印刻在中国人的思想情感和价值体系中。整个套组将松、竹、梅的形象融入壶中,进一步凸显松、竹、梅的人文品质,丰富了作品的文化内涵。
中国人崇尚简约素淡之美,紫砂壶没有华丽的色彩和复杂的装饰,是自然朴素美的代表,与中国的传统审美不谋而合。“束柴三友五件套”以简约自然的造型,融入适当的装饰,却不显华丽冗杂,带给人返璞归真、回味经典的感动,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适当融入创新,不拘一格、趣味天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