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楷,冯宜蒀,巩子汉,段永强,付晓艳,李能莲,王惠楠,杜 鹃,杨晓轶,王若兰
(1.甘肃中医药大学,甘肃 兰州 730020; 2.甘肃省第二人民医院,甘肃 兰州 730020)
神经衰弱是神经障碍、无器质损害的一种功能性疾病[1],西医学对神经衰弱的治疗逐渐显现其局限性,而中医药治疗则具有独特优势,可有效缓解临床症状。根据神经衰弱所表现的特有症状群,如脑力易疲乏,兼见不寐、眠浅多梦、头晕目眩、四肢倦怠、神疲食少、腹胀便溏等症状[2],可将其归属于中医学“不寐”“郁证”等范畴[3]。依据本病临床特点,对辨证为脾虚或心脾两虚为主的神经衰弱宜采用四君子汤加减治疗,疗效较佳。本文结合“脾主运化,在志为思”理论,探讨四君子汤加减治疗神经衰弱的思路,以期为运用该方治疗神经衰弱提供借鉴。
中医学认为:脾胃可以把饮食水谷转化为水谷精微和津液,并把水谷精微、气血津液不断上输至头面孔窍,气血上达于头面,头窍得以充养则表现为精神振作,耳聪目明,思维敏捷,记忆强健,不易疲劳;若升清功能减退,气血不能上达于头面,头窍失养,则会出现头晕目眩,脑力不济,失眠健忘,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减弱,精神疲倦,或困倦欲睡等;反之思虑太过,可妨碍脾气的运化功能,导致脾胃之气结滞,脾气不能升清,因而出现头晕目眩、眠浅多梦,甚则失眠、腹胀便溏等症。譬如《难经·三十四难》云:“脏者,人之神气所舍藏也。故肝藏魂,肺藏魄,心藏神,脾藏意与智,肾藏精与志也。”认为脾胃正常的生理机能可影响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云:“中央生湿……在藏为脾……在志为思。”明确指出“脾在志为思”的理论内涵,思即思考、思虑,是机体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的一种形式,与脾主运化功能关系密切。
中医学亦有“思发于脾而成于心”之论,如《针灸甲乙经·精神五脏论》云:“心有所忆谓之意,意之所存谓之志,因志而远谋谓之虑。”认为思虽为脾之志,脾之运化功能与思虑不可分割,但亦与心脏的功能密切相关。《素问·灵兰秘典论篇》云:“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又称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认为心可以主宰机体生命活动、主司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同时《灵枢·痈疽》云:“中焦出气如露,上注溪谷,而渗孙脉,津液和调,变化而赤为血。”认为津液可通过孙络渗入血脉,化生为血液;又如《灵枢·邪客》云:“荥气者,泌其津液,注之于脉,化以为血。”认为血出于中焦,水谷精微之精华部分营气是生成血液的最基本物质,而血液是机体精神活动的物质基础,机体的精神活动必须依靠血液的营养,才能产生充沛而舒适的精神情志活动,反之若血液化生无源或化生不足,必然导致神无所养而出现精神萎靡不振、头晕目眩等症状。
心血的充盈主要依赖于脾胃正常的纳运机能,脾主运化,气血生化之源,脾气健旺则气血化生有源,《素问·灵兰秘典论篇》曰:“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认为心脏为神志寄居之所,心血充盈才能奉养神志,故有“脾气健则神旺”“气旺则血旺,血旺则神足”之说。若脾虚失于健旺,化源不足,导致血虚而心失所养,或劳神思虑过度导致心脾两虚之证,均可见神疲嗜睡或失眠健忘、反应迟钝、记忆逐渐下降、心悸气短等症。故脾虚失健,调解气机失常,化源无力,升清不足,即可出现眩晕健忘、脘腹胀闷等症。因此“脾主运化”与“脾在志为思”相辅相承,临床治疗脾气虚型神经衰弱症理应从心脾同治、治脾于先立论,且补心应以补脾为先,而补脾又以补气为重。
依据神经衰弱症的临床表现可将其归为“不寐”“郁证”等范畴。《素问·玉机真藏论篇》云“脾为孤藏,中央土以灌四傍。”脾脏位居中央,五行属性为土,为“气血生化之源”,能化生、输送水谷精微以充养四肢百骸、五官九窍,故称其为“后天之本”。张景岳认为:营主血,血虚则无以养心,心虚则神不守舍,故或为惊惕,或为恐畏,或若有所系恋,或无因而偏多妄思,以致终夜不寐,忽寐忽醒,神魂不安等证。将此证从虚作论,血虚无以养神,神失所养故表现为神不守舍、神魂不安等症,机体生命活动所需气血的化生与充实均有赖于脾主运化功能,若脾气虚弱,运化无力,则气血匮乏,升清失常,无力奉心化赤为血,亦无法滋养头窍元神,神失所养,症见头晕目眩、眠浅多梦,甚则失眠等症。实践表明:神经衰弱的临床表现如脑力易疲乏、眠浅多梦、头晕目眩、四肢倦怠、神疲食少、腹胀便溏等主要以脾气虚症候群为主。汪绮石《理虚元鉴》云:“夺气主于脾。”故在治疗神经衰弱时应以补脾为先;吴昆《医方考》云:“五味入口,甘先入脾,参、芪、苓、术、甘草,皆甘物也,故用之以补脾。”因此,临床治疗脾虚型神经衰弱法当益气健脾,选四君子汤化裁以补益脾气。薛己《校注妇人良方》云:“气主煦之,血主濡之……故血虚则气失依归,运行之机濡滞而不流利;气虚则健运之力微弱,血失倡导之机,亦阻结而难前。”故用四君补益脾气之时,宜气血同调,二者兼顾,可佐养血活血之品以加强功效。
四君子汤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即“四君子汤,人参(去芦),甘草(炙),茯苓(去皮),白术(各二两),治荣卫气虚,脏腑怯弱,心腹满闷……常服温和脾胃,进益饮食……”,阐明四君子汤可以补益荣卫,温养脾胃,治脏腑虚弱。汪昂《医方集解·补养之剂》云:“此手足太阴、足阳明药也。人参甘温,大补元气,为君;白术苦温,燥脾补气,为臣;茯苓甘淡,渗湿泻热,为佐;甘草甘平,和中益土,为使也。气足脾运,饮食倍进,则余脏受荫,而色泽身强矣……以其皆中和之品,故曰君子也。”认为四君子汤气味中和,进可治脏腑虚弱,退可益气健脾,实为补虚之妙方。临床运用四君子汤加减治疗神经衰弱症,健脾益气,气血互生,气血旺则神旺,诸症自消。
3病案举例
患者,女,40岁,2017年1月15日初诊。主诉:疲乏。现病史:患者由其父陪同前来就诊,待诊时双手抱头,闭目假寐,精神萎靡,头发枯槁,面色萎黄,语声低微,自诉神疲3个月余,夜寐2~3 h,寐则梦,眠浅易醒,四肢倦怠,气短懒言,心慌心悸,烦躁易怒,畏寒甚,纳呆腹胀,大便溏薄,不畅,每日1次,舌淡红边有齿痕,苔白腻,舌下静脉迂曲中度,脉沉细略数。中医诊断:脾虚证,证属脾运失常,气血亏虚,元神失养。脾胃虚弱,化源不足,不能充精养神而致眠浅易醒、神疲乏力;脾运失常,气机失调,脾之清气不升,胃之浊气不降,故纳呆腹胀;脾虚不能运湿,湿自内生则大便溏薄;舌下静脉迂曲中度为气虚血瘀之象,治宜益气健脾,兼以补血活血。方用四君子汤加减治疗。处方:生晒参(兑服)15 g,茯苓15 g,炒白术15 g,炙甘草10 g,当归12 g,生地黄15 g,白芍15 g,川芎12 g,麦冬12 g,五味子6 g。7剂,姜枣引,水煎,1 d 1剂,早晚饭后1 h温服。医嘱:不宜过饱,忌食生冷及辛辣刺激之品,注意保暖,悦情志,适寒温。1月22日二诊:服药后睡眠好转,精神稍有转佳,心慌心悸症减,恶寒症减,烦躁症减,纳呆症减,刻下症见夜寐可达4 h,眠浅多梦,易惊醒,胸闷气短,偶有咳嗽,腹胀,大便溏薄,不畅,每日1次,舌淡红边有齿痕,苔薄白腻,舌下静脉迂曲中度,脉沉细略数。药已对症,仍有虚寒之象,故加干姜10 g以温暖中焦,加炙百部15 g、苦杏仁12 g以润肺下气止咳。继服10剂,煎法及医嘱同上。2月4日三诊:服药后咳嗽症消,胸闷气短症大减,精神较前转佳,纳呆症减,舌边齿痕症减,腹胀症减,刻下症见偶有心慌心悸,夜寐可达6 h,眠浅易惊,偶多梦,大便质稀,不畅,每日1次,舌淡红边有齿痕,苔薄白,舌下静脉迂曲轻度,脉沉细。药已对症,咳嗽症消,故去炙百部、杏仁。继服10剂,煎法及医嘱同上。3月15日四诊:服药后诸症皆减,患者于他处按原方抓药自服20剂,纳呆症消,舌边齿痕症消,腹胀症亦消,刻下症见患者精神状态较佳,夜寐可达7 h,白天亦能眠睡 30 min左右,偶有心慌心悸,大便可,舌淡红苔薄稍黄,舌下静脉迂曲轻度,脉细。药已对症,虚寒证消,故去干姜,继服10剂,煎法及医嘱同上。后以四君子丸和人参归脾丸调服。
按 本案患者初次来诊,自诉精神状态极度虚弱,夜寐2 h左右,且眠浅易醒,似睡非睡。另有四肢倦怠、气短懒言、纳呆腹胀、大便溏薄的症状,舌淡红边有齿痕,苔白腻,舌下静脉迂曲中度,脉沉细略数。中医学认为:脾主升清,具有把水谷精微、气血津液不断上输至头面孔窍,气血上达于头面,头窍得到充养则表现为精神振作,耳聪目明,思维敏捷,记忆强健,不易疲劳;如若升清功能减退,气血不能上达于头面,头窍失养,则会出现头晕目眩,脑力不济,失眠健忘,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减弱,精神疲倦,或困倦欲睡等。故辨证为脾气虚弱,运化无力;治宜大补脾气为主,方用四君子汤化裁。方中生晒参、白术、茯苓、炙甘草益气健脾,大补脾胃之气;然气血同源。中医学认为: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补气理应兼以补血,用当归、生地黄、白芍、川芎以补血活血;又津血同源,故取麦冬、五味子益气生津,以化生血液。二诊服药后患者诸症皆减,任有虚寒之象,故加干姜以温暖中焦;三、四诊服药后诸症减轻或消失,故继服原方以固疗效。总之,本案在四君子汤基础上随症加减,方证相应,疗效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