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碧鱼肥产业兴
——宜昌市水产技术推广站推进渔业绿色高质量发展

2019-01-05 22:31:44董舰峰
渔业致富指南 2019年24期
关键词:宜都尾水绿色生态

杨 军 艾 健 董舰峰

渔业是宜昌的一大特色产业。2017年,辖区内围栏围网养殖全部取缔,2018年湖泊、水库划入限养区,全市累计减少养殖水面约18万亩。减产不能减收,宜昌渔业发展的出路在哪里?“坚持绿色生态方向、走质量效益之路”,秉承这一发展理念,去年以来,市水产技术推广站(以下简称市水产站)积极发挥部门职能,围绕提质增效、减量增收、绿色发展、富裕渔民目标,推进渔业供给侧改革,扶持渔民上岸转型,加强水产养殖尾水治理,促进科技兴渔、质量兴渔、品牌强渔,翻开了渔业绿色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

一、绿色生态养殖模式方兴未艾

数万斤草鱼“住”在百余平方米的“小屋”里,屋内的“跑步机”24小时不间断运行,鱼儿们在流水编织的“跑道”上做着有氧运动。这是枝江市一尘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池塘工程化循环水养殖基地的场景,基地建成流水槽9条,可年产水产品30万kg,产值1000万元以上,相比传统池塘养殖,效益放大15倍,相当于一个1000亩规模的传统养殖场。截至目前,全市已建成池塘工程化循环水养殖基地6处、流水槽82条。

今年,市水产站与华中农业大学水产学院、省水产科学研究所等单位联合,在枝江市安福寺镇等地建成池塘“零排放”圈养绿色高效循环水养殖技术示范点2个。该养殖模式被评为农业农村部2019年十大引领性农业技术,鱼儿在池塘罐体内进行人工养殖,尾水在池岸上的垂直流人工湿地净水处理后再回流到池塘。此模式养殖容量70公斤/立方米以上、养殖增效20%以上、用药减量50%以上、养殖尾水100%循环利用,是一种零排放、绿色生态、可循环的养殖模式。自建成以来,吸引了近千名业内人士参观考察。今年9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吉炳轩到安福寺圈养基地视察时,对该模式给予了高度评价。

市水产站以产业结构调整为抓手,扩大加州鲈、长吻鮠、黄颡鱼、鳜鱼等名优鱼养殖面积,提升名特优养殖品种比重。仅黄颡鱼全市养殖面积就达三万亩,加州鲈近一万亩,长吻鮠两千亩。今年加州鲈、黄颡鱼、鳜鱼等售价比去年同期增长30%左右,渔民亩效益增加1000~3000元。

我市以“跑道”和“圈养”为代表的池塘工程化循环水养殖基地集绿色生态、循环高效、节能减排、溯源可控等为一体,实行工厂控制化养殖与管理,致力于发展现代智能渔业模式,居全省市州第一。

二、稻渔综合种养鼓了农民腰包

“今年,我们公司发展虾稻田1000亩,面对气温异常、市场行情不稳、虾价下滑等不利因素,我们充分发挥技术优势,加强虾稻田管理,采取小龙虾错峰上市等措施,亩平纯收入达到3000元”,10月16日,宜昌虾友水产养殖有限公司总经理彭清龙和笔者说起今年的收成时,抑制不住内心的喜悦。

该公司由三位年轻的大学毕业生创建,位于当阳市草埠湖镇,是一家集小龙虾生态养殖、优质水稻种植、水产投入品销售及技术服务为一体的生态农业公司。包括郑湖千亩稻虾种养殖基地及虾友水产养殖服务中心,已注册“虾友”“虾友行”两大商标。公司技术团队被宜昌市农业农村局聘为2019年度“特聘农技员”。

近年来,稻渔综合种养因实现了“一水两用” “一田双收”,且健康环保,在我省迅速兴起,一般亩纯收入在3000元以上,是传统水稻种植效益的3倍以上。为助农增收,市水产站组织全市技术骨干及种养大户赴外地学习,大力推广以稻虾共作为主的稻鳖、稻鳅、稻蟹等综合种养模式。通过办示范点、开培训班、送科技下乡等形式,极大激发了全市广大农民发展稻渔综合种养的热情。2019年,市水产站开展技术培训5场次,培训农民300人次。全市稻渔综合种养面积发展到7万亩,千亩以上的连片基地6处,百亩以上基地61处,种养面积在20亩以上的大户213个,当阳草埠湖镇正着力打造特色乡镇、示范乡镇。

市水产站还在合理规避风险方面做好政策引导和技术指导,护航稻渔综合种养产业健康有序发展。面对今年春季低温多雨、夏季高温干旱不利天气,市水产站及时开展技术指导,引导农民把小龙虾均衡上市、错峰上市,提升抗风险能力。

三、清江库区渔业转型升级正酣

为全面贯彻落实长江“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重要指示精神,2016年以来,全市所有江河湖库养殖网箱及围栏围网全面取缔,宜都、长阳受到的影响巨大,但拆网箱不拆产业。围绕清江库区渔业上岸转型升级,市水产站主动作为,积极履职尽责,发挥科技优势,引导宜都、长阳两地上岸转型发展,进行现代渔业产业园规划,一个个现代化鲟鱼产业园应运而生。

坚持绿色生态,发展设施渔业,宜都九道河鲟龙渔业、长阳清江鹏搏开发公司等水产企业不等不靠,加紧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工厂化养殖。武汉鲟龙生物科技宜都有限公司、湖北清江鲟龙渔业有限公司的工厂化养殖车间已经投入运行。目前,两地已建成工厂化养殖池15万m2,宜都段渔业整体产能较网箱拆除前恢复近80%,长阳段恢复近30%。

为提高综合效益,市水产站引导水产大户上岸后拓宽养殖品种范围,养殖品种不仅仅局限于鲟鱼,也养殖具有“短平快”特点的鲈鱼、丁桂鱼等鱼类。宜都天江渔业2018年购进7万尾鲈鱼苗,今年实现销售产值120万元。

四、试验示范科学治理养殖尾水

既要渔民腰包鼓,也要碧水长流淌。市水产站把水产养殖尾水治理作为工作重点,2018年以来,对玛瑙河流域、陶家湖湖区养殖池塘进行定点监测,获得了基础性数据,为水产养殖尾水治理提供了科学依据,制定了污染源控制、养殖过程控制及以生态处理为主的尾水终端控制等技术措施。

市水产站引导渔民树立绿色健康养殖理念,调整养殖结构,转变养殖方式。一年来,联合当阳、枝江水产技术推广部门共开展健康养殖技术培训20多场次,培训渔民1000人次,大力推广水产养殖新技术(包括精准投喂技术、水质调控技术、池塘底排污技术、水体净化技术等)、新模式(“稻田综合种养”“池塘工程化循环水养殖”“鱼菜共生”等生态养殖模式),降低内源性污染,保证水质指标正常。组织专家编写《水产健康养殖模式和尾水治理技术手册》1000余册,发放到渔民手中。近两年,玛瑙河流域、陶家湖湖区池塘养殖品种由八大家鱼向名特优品种转变,优质名优苗种投放比例大幅提高。

水清凭鱼跃,草丰任虾欢。市水产站将深入总结养殖尾水治理经验和措施,编写《淡水养殖尾水生态处理技术规范》标准在全市推广实施,为宜昌市渔业绿色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为实现“天蓝、水美、草茂、鱼虾肥”的目标撸起袖子加油干!

猜你喜欢
宜都尾水绿色生态
工厂化循环水尾水治理系统技术
当代水产(2022年2期)2022-04-26 14:25:48
水产养殖尾水处理技术研究进展
云南化工(2020年11期)2021-01-14 00:50:42
水稻绿色生态种植技术探索与实践
新农业(2020年18期)2021-01-07 02:17:14
城镇污水处理厂尾水排放对水环境影响及对策
湖北农机化(2020年4期)2020-07-24 09:07:04
复合人工湿地处理污水处理厂尾水的设计
供水技术(2020年6期)2020-03-17 08:18:38
当代绿色生态服装设计的反思探索
流行色(2019年7期)2019-09-27 09:33:22
绿色生态园里的“小康”人家
金桥(2018年5期)2018-09-22 02:16:48
绿色生态的企业担当
响水洞村的梦——湖北宜都“路民捆绑”织密交通致富幸福网
中国公路(2017年9期)2017-07-25 13:26:38
《条例》颁布一周年 宜都行资模式迈进2.0